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

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1)

9月6日,在重返雪域高原后的一个月,蓬莱二中援藏教师毕全亮终于能给藏族孩子们上网课了,没有什么能比上课更令他激动的事情了。

这是毕全亮第二次远赴西藏。四年前,作为山东省选派50名定点支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高中教师之一,45岁的他从美丽的海滨城市蓬莱,跨越万水千山来到了这个离天最近、离家最远的地方——西藏。四年来,他克服重重困难,在这里收获了荣誉,收获了友谊,也收获了人生价值。以至于,今年他又义无反顾地报名二次援藏,于8月6日再次踏上这个让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

教师节前夕,隔着屏幕,记者和毕全亮进行了对话,深刻感知这位山东汉子骨子里的仁爱和乐观。

创新“歌唱古诗词”教学

年平均课时量达840节

“今天终于可以给孩子们上网课了,信号不稳定,但是56个学生有55个能如约听课,挺好了。”屏幕那头,毕全亮告诉记者,8月6日山东援藏教师队伍到达桑珠孜区后,就遭遇当地突发疫情,无奈只能被封锁在公寓里。

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2)

毕全亮在给学生上网课。

然而,作为一名在教育一线耕耘了28年的老教师,毕全亮心里最挂念的还是学生和课堂。短短一个月,他和山东老师们克服了高反等重重困难,自费购买80GB流量来确保孩子们能按时上课。

“这里教育基础很薄弱,学生们汉语基础普遍较差,在表达和交流上存在很大障碍。”毕全亮说,“课堂上,我虽然用普通话授课,但仍很难用正常的语速和学生交流,有时一个字需要复述多遍才能让学生真正听懂和理解。”

正常说话尚且如此,更别提教授古诗词了。

“古汉语诗词一直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毕全亮坦言,如何让藏族学生更好更快地接受理解古诗词成了他的心头病。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一天天的磨合中,毕全亮发现,藏族同胞能歌善舞,有一天,他从央视节目《经典咏流传》中捕捉到灵感。“人家说只要会走路就会跳舞,只要会说话就会唱歌。”毕全亮像抓住救命稻草似的,“现在学习古诗词的视频资源特别多,尤其是《经典咏流传》,我就下载下来,利用课间的时间把这首诗教给他们唱。”

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3)

毕全亮正在上课。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很快,毕全亮的这招“歌唱古诗词”,就受到了学生们的接受和欢迎,孩子们竟然爱上了古汉语诗词,掌握起来迅速又熟练。

在过去的四年中,毕全亮把工作安排得很满,平均年课时量在840节,远远超出在山东时的560节。在日常教学中,他积极和当地老师加强教研切磋,深入进行实地调研,手把手教学生,还数次开展组团式送教下乡,通过系列公开课和大型报告的方式,争分夺秒地将山东的教学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当地。

在毕全亮及山东援藏老师的不懈努力下,今年日喀则第一高级中学高考成绩实现了历史性飞跃,而他本人也被评为日喀则市教育局优秀共产党员。

多次无私帮助藏族师生

只为在高原上留下些东西

除了在教学方面,毕全亮还始终挂念着藏族同胞的生活日常。闲暇之余,他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帮助藏族同胞。

这次援藏,遇上疫情。他第一时间让家里从医的妻子,远程帮扶一线志愿者,教他们怎么穿防护服,如何合理用药等。

高原上,孩子们易发结核病,毕全亮就主动联系家乡的医院、医生,利用空中课堂给藏族学生们普及结核病防治知识,并定期传送视频课件,电话解疑答惑。

他还多次无私地帮助藏族学生,事无巨细,让他们的人生多了几缕温暖的光......

日喀则市第一高级中学2021届的一名毕业生,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陕西师范大学。该同学与双目失明的母亲一起生活,家庭困难以致于想放弃学业。知道这一情况后,毕全亮帮助孩子在山东蓬莱找到了好心人,资助她五万元,直到她大学毕业。

班里的学生分别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离家最远的学生来自两千多公里外的四川甘孜州,孩子们半年才能回一次家。“当看到孩子们面黄肌瘦的样子,我就每天把自己省下来的水果或者鸡蛋给孩子们带去,一个学期能让每个学生分到两次。”毕全亮说,“看到孩子们接过礼物时腼腆的笑容,就像看到自己孩子一般欣慰。”

高三毕业生索南多布杰的家在离日喀则13个小时车程的那曲地区,因不明白如何报志愿找到了毕全亮。毕全亮面对着30多张招生计划的资料,经过仔细研究和咨询当地老师,最终帮助索南多布杰解决了难题,最后他亲切地称呼毕全亮——“毕爸爸”。

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4)

毕全亮陪学生演出。

山东第一批援疆教师(带上家乡去援梦)(5)

毕全亮和当地老师在参加活动。

有啥工作上的难处找到毕老师,总是一句“没问题”——这是毕全亮留给当地师生的深刻印象。

与藏族师生坦诚相处,真心交往,换来的是一句“永远的兄弟”。对此毕全亮却说:“我只是雅江里的一滴水,我想尽最大努力在高原上做些事情,留下些东西。”

对学生全心全意的“毕爸爸”

却对家人“一再狠心”

然而这位对藏族学生全心全意的“毕爸爸”,却对自己的家人“一再狠心”。

就在2018年毕全亮报名援藏的那年,女儿准备升高三,面临考学压力,他却“狠心”将女儿托付给同事们,嘱咐再三毅然离开。

如今,女儿如愿考上大学。但是家里的父母和岳父母却又年迈,四位老人身体每况愈下。可他再一次“狠心”将他们交给妻子,义无反顾二赴西藏。

“去西藏是他最初的梦想。”对此,妻子张波却说:“那里更需要他。”

张波告诉记者,每次放假回来,毕全亮都会给她讲很多关于西藏、关于藏族学生的故事。“故事里有他的价值所在,也有藏族孩子们美好的未来。”张波说,“每次回来,老师和孩子们都会给他发微信表达想念之情,他不回去就放心不下。”

“现在我身体还好,照顾老人完全没有问题,让他放心去就好。”说起家里的情况,张波又娓娓道来:她会统筹安排时间,每逢休假日,就早早起床先赶回公婆家,帮拾掇果园,打扫卫生做好饭,再回爸妈家照顾父母,完全来得及。

这样不会很辛苦吗?

“再苦也比不上他苦。”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波告诉记者,虽然平时毕全亮只报喜不报忧,但是她知道,高反严重时,毕全亮就会胸闷气喘,鼻腔流血,嘴唇发黑,那才是真苦。所以,工作之余,让张波最放心不下的就是毕全亮的身体。

“我们每天会视频,聊聊家常,互报一声平安。如果哪天忙起来没法视频,能收到一个表情包就心满意足了。”张波饶有兴趣地说,“记得去年中秋节,他会对着家乡的方向拍张圆月图发给我,就算共赏一轮明月了。”

说起这些,张波笑得很腼腆:“今年中秋节,没有别的心愿,只希望他身体健康就好。”

而这一点与毕全亮的心愿竟不谋而合——“很想念他们,惟愿家人身体健康。”屏幕那边,毕全亮悄悄地告诉记者,“相比自己的小家,西藏更需要自己。好在家里有位被人人称颂的‘第一妻子’,才能让他义无反顾地去追寻梦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