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教育的思考:专栏阅读经典

田园教育的思考:专栏阅读经典(1)

2023,希望是一个有希望的年份。

生活上如此,教育希望能亦如此。

在案头选了马克斯·范梅南写的《教育的情调》,希望通过分享这本经典小书,祝2023的教育有一个好的开端。

我特别喜欢“教育的情调”这个书名,教育当然是很“神圣”也很有“腔调”的,但更应该是有“味道”且有“情调”的。我甚至觉得,唯有真正感受过教育的“滋味”(这种滋味很多时候表现出的是杂陈五味),真正体会过教育的“情调”,你才有底气说,自己是因了什么会爱或不爱当下的教育。

教育,是一个极其美好的词,有了教育,才有了文明,有了发展,也便有了希望。但关于教育的研究和讨论,却又偏偏是最复杂、最多样且让人感觉最没有明确答案的。就像亚里士多德说“教育要遵循自然”,柏拉图说“教育是约束和指导青少年,培养他们正当的理智”,杜威说“教育即生活”,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斯宾塞觉得“教育是为未来生活做准备”,鲁迅先生则强调“教育是要立人”,从不同的视角出发,便对教育有了不同的理解,但教育毕竟不仅仅是一个个观点,而是观点背后一系列“复杂而细腻的学问”。

在范梅南的眼里,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性。但是,要发现每个儿童的“独特性”并不容易,在班级授课环境里关照到孩子们各自的“独特性”更是不易,这不仅需要教育的技术,还需要教育的艺术,而更为重要的,是在技术和艺术背后的教育之“心”——用心、真心和爱心,是同理心,还要有一颗悲悯之心。孩子是天生的“宽恕者”,儿时的宽恕,是因为对父母的“爱”,长大后的宽恕,则是因为“理解”。在某种程度上,师生关系与此类似,但宽恕并不代表“忘却”,这是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每一堂课都是有生命的。学生不是容器,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范梅南认为,一个机智的老师能感受到教室里的气息(味道)。气息对应了教室里不同学生的不同情绪,教室里的气息同样也受到教师的情绪的影响。因此,唯有对学生的情绪和气息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又能准确把控自己的情绪,教室里的教与学才会真正发生。例如,为了能更多预判孩子的学习情绪,我会关心学生的班级课表。也就是说,除了教材和学情之外,我会通过前面学生上课的内容来适当修正自己的上课流程。孩子们是语数外之后来机房,还是音体美之后来机房,他们的“待遇”确实会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哦!

喜欢《教育的情调》,更喜欢《教育的情调》的表达方式,如果我们还不太懂得如何去理解教育,如何去发现儿童,那就看看范梅南的书,了解一点教育现象学,一线教师最需要的,或许并非“八股式”的学术研究规范,而是切实有效的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现象学是一门“探讨成人与孩子如何相处的学问”,这个“成人”除了教师,应该还包括家长和社会,所以,作为教育者,我们除了要善于看见儿童的一切,更要善于理解和懂得他人,善于理解并融通成人世界里关于教育的一切。

因此,要真正“看见”教育的未来,就从“看见”和“看懂”教育现象开始。


本文作者:

张勤坚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小学

文章刊登于《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3年第2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