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

1919年,郁达夫从名古屋第八高等学校毕业(现名古屋大学)毕业,在去往东京的路上,他以自己四年读书经历写了这部短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沉沦》

如今在名古屋大学大丰田讲堂前,还有一块郁达夫文学碑,是学校用来纪念郁达夫和他的作品《沉沦》。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1)

这本书深受当时日本文学的影响,“自叙传”形式,大胆暴露的笔法,对“零余者”形象的描写,讲述了一个天生敏感,柔软的留日男学生,融入不了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在日本艰难孤独的求学生涯。除此以外,困扰他的还有强烈的性冲动。在各种煎熬和纠结中,他一步步走向绝望,最后投海自杀。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上大学的时候,书中对人性私密情感的描写深深震撼了我。同时也感受到在那个时代,身处异国的留学生所遭受的心理折磨。

如今再读这本小说,我更能感受到主人公因自身性格特质导致的悲剧宿命,这样一个缺乏认同的人,最后难逃悲惨收场。本人从“自我认同”、“社会认同”、“民族认同”三个方面解读这位可怜孤独的主人公,并提出这本小说对如今的我们有何现实意义。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2)

01 丧失的自我认同,无法解答下的踌躇,自卑是“他”的人生底色

《沉沦》中的主人公甚至都没有一个名字,全文的称呼只有一个“他”。而将“他”换成“我”读起来也没有不适,所以在看起来第三人称的叙事角度上,实际是一个人物的自白。

用“他”来叙述,可能只是作者想要营造一种他者的视角,而与后面的暴露内容形成一定的审美距离,不让读者感觉厌恶。

在这样的自白中,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主人公对自己怀疑和否定,也就是缺乏“自我认同”

自我认同是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首先提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你知道自己是谁,并且对所认知的自己,抱有一种持续的、稳定的认同感。

“他近来觉得孤冷得可怜。”这是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也是全篇人物感情的根基,这样的孤冷可怜情绪,一直笼罩着他。

和长兄来日本求学后,他始终自卑自怜,痛苦万分。看到身边同学在一边说笑,便觉得那是在嘲笑他;看书入迷,被自己想法逗笑时,却因为一个老头的注意而立马转向忧郁的样子,“好像他的笑容是怕被人看见一样”;看到日本女生不敢上去打招呼,过后又懊悔万分,对自己百般职责。就好像是那个总坐在教室的角落里,独来独往,羞涩万分孩子,大家不了解他,却能感受到他深深的自卑感。

美麦考尔在阐述“角色认同”这一概念时,曾说: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在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角色,寻找着自身的位置和追求的理想角色。

显然《沉沦》里的“他”并没有调整好自己的角色,在日本的求学过程中他始终怀疑自己,找不到自身的位置和价值。而这种状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他自身的性格和生活教育经历中来。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3)

  • 天生敏感多情,加之书斋里的文人笔墨,是“生命不可承受之轻”

“他”曾说自己“天性敏感”,而敏感的人,最大的特点便是很看重周围人的看法,你可以对他说不要想那么多,然而对他们来说,想的多是本性使然,就好像吃进去东西会咀嚼一样。

故而“他”总是通过周围人的反应去猜测大家对他的看法,加之他中国留学生的特殊身份,与班里的同学格格不入,也更加怀疑别人会轻视他,而实则是他始终没有认同自己。

而且,他在出去求学之前一直呆在自己的小书斋中,以他敏感多情的性格,想必看的书,不是儒家经典,便是才子佳人的之作,中国文人向来柔弱多情,作品中也是感性情感的肆意外露,这也影响了他总是为自己可怜可悲。

  • 三岁丧父,淹没在孩童时期的安全感和阳刚之气

曾有人说,幼年丧父,对男孩来说,会缺少男孩该有的刚强,做事缺乏担当,缺血性,对女孩而言,缺少来自父亲的安全感。在我看来,两方面的不良影响,无论女孩还是男孩均都存在。一个缺少父爱的孩子,在缺乏安全感的同时,面对生活也必然少了一份勇气和坚强。

由此他便会怀疑自身的力量而陷入自卑的境地。

这篇小说的自传性质是很明显的,文中的他“三岁丧父”而郁达夫也确实是三岁丧父,所以就像郁达夫说自己“一出生结构并不好而尚未完的悲剧”这般的自卑苦痛,小说中的他又何尝不是。

  • 礼教束缚,压抑人性,抗争中迷失自己

虽然文中并没有讲述他丧父后的成长经历,但我们却还可以通过郁达夫本人窥出一二来,在父亲去世后,家境困窘,他由母亲和养姐艰难带大,所以女人带给他的温暖远比男人要多。

文中的他大概也是如此,故而他才会那么渴望想要寻求一个女伴,离开母亲在外求学,其实他要的是一份渴望已久的如母亲般的女子的认同。

所以在我看来,他对性欲的渴求,除了青春年少男子本能的身体萌动,更多的是想要在女子身上寻求认同,求之不得,最后幻化成了身体的欲望,他不得不自己来解决。

然而,他书斋里的仁义礼智又时刻提醒他要克己节欲。懊悔于自己的行为是多么得违反礼教,“他犯了罪之后,每深自痛悔,切齿地说下次不要再犯了,然而到了第二天的那个时候,种种幻想,又活泼泼地到他的跟前来。”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4)

就是在这样一边渴求认同,而一边又反复否定自己的过程中,他越发没有办法接受自己,越发厌恶自己。

“他”在自我认同上的苦闷情绪,让我想到了路遥小说《人生》中高家林,他是农民的孩子,却有才华,有知识,向往城市文明和自由,然而他到了城市后,身上的农民气质却始终让他无法真正地融入城市人和城市生活。他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无法获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不知道自己是谁,应该是谁?

高家林和《沉沦》中的“他”一样,都是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闯荡,然而又都在自我认同上出现了问题,但是,他却不具有高家林身上目的性极强的特质,生命力蓬勃的气质,故而,在自我认同的路上,更显得可怜可悲。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5)

02 被边缘的“零余者”,没有接收他的家园,他还是那个孤独的自己

主人公的自我认同感的缺失,除了他自身的性格和经历问题,还来自于他没有得到社会认同。当时中国国力弱小,中国留学生始终是日本学生群体中的异类,社会认同的丧失下,他是最孤独的孩子。

社会认同:社会认同与群体相关,是某个群体在社会化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形成的一致认同。

作为留学生,首先要能融入到日本的学生群体中,这样他才能对自己的社会身份有所认同。然而他却在教室里感到坐立难安。

他在班里听不进去课,同时又总是觉得,自己国家的弱小,让日本学生都在嘲笑他。最后发出:

中国呀中国!你怎么不富强起来,我不能再隐忍过去了。

薄弱的社会认同,在当时中国国力弱这一客观因素下,也同样存在着他自身的主观因素在其中。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6)

郁达夫居所

  • 理想主义下的文人气质,固守美好中却逃避了现实

未出国前,他曾在美国长老会捐钱创办的学校中学习,然而学校专制又压抑人性,他因为热爱自由而选择了主动退学,这里足以见得他的理性主义精神。

理想主义一方面是对自由美好事物的推崇,而另一方面又会显现出对社会现实的逃避。《沉沦》中的“他”便是如此,对于留学生的艰难处境,他并没有选择在认清现实后刻苦学习,获得独立健康的人格,而是一味地抱怨现实,为自己可怜,最终只能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知所以地败下阵来。

  • 将社会与自然对立,寄情自然,却无“结庐在人境”的魄力

为了感受孤独,西方人就会上街去,但东方人就会进入到自然中去。

——三木清

其实这里的“感受孤独”是一反语,应该是“消解孤独”才对,就像村上春树说的:哪里会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喜欢失望罢了。中国人走向自然,是因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下,认为自己可以和自然沟通,在现实社会中遭遇困顿时,这里就成了一个寄托情感的地方。

《沉沦》中的”他“是一个非常传统的中国文人形象,大自然是身处异国的他最忠诚的朋友。但是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后又“采菊东篱下,有人见南山。”无畏与现实社会打交道,而是能在其中保持一颗纯粹的心灵不同。

大自然对他来说,成了逃避的理由和借口,他在寄情于山水之后,将自己与现实生活对立。彻底断开与“人”的联系,这不是“修身”,而是一种畸形的人生观。在他主观上与社会为敌的同时,当然是感受不到社会认同的。

沉沦中的“他”在的孤独境地,让我们不免想到《无声告白》中的莉迪亚的“爸爸”,作为一个中国男人,无论他多么优秀,最渴望的还是融入到美国白人中去,所以他娶了白人妻子,但也残酷地将自己的“融入”心愿灌输给孩子们,最终,孩子不堪重负,成了父母的牺牲品。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7)

《无声告白》作者:伍绮诗

《沉沦》中的他和这个爸爸同样想要获得一个群体的认可,但是与这个爸爸从始而终不放弃的主动追求不同,“他”以逃避的方式来避免痛苦。对于异乡人来说,获取所处环境的认同不易,但逃避同样不是可取的方式。

03 致命性格是洒在人生之路上的劫难之河,祖国是永不会弃子的怀抱

最终,主人公在无意间窥视到他人的男欢女爱之后,强烈的性冲动将他带到了酒馆妓院。然而在见到侍女的那一刻,他的心声却是:他心里想仔仔细细地看她一看,把他心里的苦闷都告诉了她。强烈的倾诉欲下,仍然是对被认同的渴望。性欲只是一个现象,渴望被关爱,被重视,被抚摸,被读懂,才是其所有行动的本质,是他自卑性格特质下的生命本能冲动。

但是他的软弱矛盾性格又最终毁灭了他。在女子的服侍下,他感受到了一些温暖,然而这温暖在他固守的礼教面前成了刺向自己的利剑,无法接受“堕落”,在自我责备和厌恶中走向了绝境。

所以,当他在走向大海也就是他的墓穴之际,对祖国发自肺腑的“呐喊”和“彷徨”,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可怜之人,无法自我救赎的颓败之声。其实,祖国就像母亲一样,只要他不言弃,就永远不会抛弃他,始终是他的归宿。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8)

无数海外游子因为祖国的弱小而遭受欺凌和孤独,但是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走向了“末路”。就连郁达夫自己,虽然给了小说主人公一个悲惨的结局,但是他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励志的生命力量。面对无法改变的祖国模样,内心的勇气和信念是获得解脱和成长的最终良药。

鲁迅也是一名留日学生,和“他”一样遭受着祖国的软弱无能,但是,鲁迅的解决办法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保持着自省和抗争的斗志,将祖国荣辱与自己挂钩,扛起拯救中国人精神的大旗。却不是像“他”那般,将祖国与自身利益相连,如此功利地“爱国”。

我反倒认为,在得不到一丝一毫温暖的异乡处境下,是民族给了主人公最后的认同,让他知道自己是一个有家的孩子,尽管这样的家,带给他的只有辜负,并且因为自身的软弱性格,终究没有激起他去奋起和抗争。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9)

04 “零余”小人物的孤独,缺少了民族底色同样留存,《沉沦》的悲歌,给每一个人以警钟

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痛苦和焦虑,虽有浓重的时代气息,但是撇去时代这一底色,不免会看到,“他”就像是我们身边那些性格孤僻,总是自怜自爱,难以融入社会的人。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评价文学作品中时说:一部书的精彩程度取决于他所表现的它的重要程度,就是说,取决于那个特征的稳固程度与接近本质的程度。这也是我们要读名著的原因,尽管它们具有时代气息,却并没有阻碍作品始终在揭示人类恒久不变的某种性格特质。

这部《沉沦》塑造的“他'同样也是一个虽特殊但也一般的人,对于当下的我们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获取自我认同上,我们有更好的路可以走。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10)

郁达夫住所

  • 认识并接纳自己,你并不是一座孤岛

《沉沦》中的他知道自己“敏感”的性格,但是却没有机会去认识它,同时,接受它,最后有意识地去消解性格带给自己的苦恼情绪。

所以,如果你自认为自己是敏感性格,不妨去网上查一些相关资料,从而了解自己的哪些心理和行为属于敏感型性格的行为。阿德勒曾说:理解人性的终极意义在于……它必须帮助我们成为更好的、更健康的人。

对敏感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后,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告诉自己:这是我的敏感型性格在作祟,我所感受到的不安并不是事实。如此反复开导自己,慢慢跳出自我界限。

对于其他影响我们自身发展的性格特征同样可以如此,有的人“自卑”,有人总是为自己“可怜”,有些人“易怒”,都可以首先了解自己的感觉从何而来,然后对她多加观察和注意,慢慢控制,在与它和平相处的过程中,减少它对自己的伤害。

  • 放下“权力”意识,与他人和社会进行链接

内心自卑孤独的人,在和他人的交往中,往往非常在乎对方是否看轻自己,是否对自己有敌意。就像《沉沦》中的“他”,在自我认同感缺失中,会反复地怀疑别人是否嘲笑自己。阿德勒在谈到儿童发怒时说:这是因为他们不仅自卑感更强,而且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也更渴望权力。其实对成年人又何尝不是,每个人都有自卑的一面,而在自卑之下,对“权力”的争夺,才是造成痛苦的最终来源。

所以,不妨放下与他人之间对“权力”的争夺,真正去享受自己作为独特个体的魅力。并且这魅力,不是一定要在他人对自己的夸奖,欣赏中获得,而是你作为一个本体,生来就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这样以来,他人和世界在你面前就不是面目可憎,虎视眈眈,而是一个可以让你随心表演的舞台。

  • 拥抱积极的信念,你就是自己的高山湖海

从始至终《沉沦》中的他表现最多便是自怜以及自怜后对世界的憎恨。甚至和长兄因为一些生活小事就断交,而恨他”竟同蛇蝎一般“。这是他自卑心理之下,对自我命运和价值的否定。

他所抱的信念就是世界全负于我,而不是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只有当一个人认同自己是具有价值,或者说他明白只有自己富有价值,并能为他人提供价值时,才会获得更多的认同,然后他才会成长,并朝着积极的方向迈进。

并不是在此鼓吹怀抱不切实际的鸿鹄之志,而是要有自我价值和意义的信念,曾有哲人说过,人都是想要追求意义的,而没有意义的一生,注定碌碌无为,无聊痛苦。

结语:

文论家一般将悲剧分为:性格悲剧,命运悲剧和社会悲剧。《沉沦》中的“他”,是家国之下的无奈和痛苦,更是个人悲剧性格的一场表演。

我们都是人潮人海中不起眼的沧海一粟,都有自卑、被冷落的、被孤立的时刻,然而那些时刻不能代表我们的全部人生,在你相信自己可以更好的时候,你便是那个更好的人,所以,请相信。

迷茫的心理学知识(用心理学知识解读沉沦)(11)

文|白梨影

我是@白梨影,想和你一起回顾写在岁月里的文学!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