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

中国古代常见的女性头饰主要有簪、钗、胜、步摇、金钿、珠花、栉、勒子八种,这些首饰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女子对于修饰审美的情趣。而在这其中发簪的使用更具有代表性,也更好地体现了女子首饰文化的发展。

簪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也就是距今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中。当时的簪多用兽骨制成,呈扁长体,顶部稍宽,一端磨制成圆形。商代仍用骨簪,但形式已经很丰富了,开始在簪头雕刻各种装饰。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2)

骨簪

簪由笄发展而来。《辞海》记载:簪,古人用来插定发髻或连冠于发的一种长针,后来专指妇女插髻的首饰。《史记·滑稽列传》里说:“前有堕珥,后有遗簪”。

两汉时期,“笄”字已经为“簪”字所取代,所以才有学者对其作出诠释。女子使用笄的主要用途是固定头发,绾住发笄,安插使用的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如此,簪子的规模也逐渐扩大改进,簪上也缀有珠宝花饰。骨簪也已经不限于普通的兽骨,也包括了珍贵的象牙骨簪、角簪、铜簪、银簪、金簪、玉簪,甚至有的少数民族还用鱼骨做簪。一时间制作材料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需求,装饰也日趋华丽,变化多样,宝石翠羽、金丝银线,各种珍贵的材料皆被用来装饰发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3)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4)

金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5)

银簪

同一时期,还流行了文官簪笔的风俗。那时古人外出,都有手持锡板的习惯,有事需要记载,便用笔立刻写在板子上。于是将笔簪于头上,后来大家纷纷效仿。簪笔冠饰便成为汉代文官的一种代名词,也称簪白笔。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魏晋隋唐,各代盛行不衰。

唐末时期及以后各代是发簪流行的盛世。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众多妇女就是插满花簪的形象,与此同时,宫廷民间都表现出对簪子饰物的疯狂迷恋,金银牙玉竞相生辉。民间女子将头发盘起,斜插一枚与众不同的发簪,便可别具风情,若是插上两到三支,更是仪态万千。李商隐曾有诗曰:“矮堕绿云髻,敧危红玉簪。”便是对妇女戴玉簪的描述。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6)

敦煌壁画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7)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8)

周昉《簪花仕女图》

到了宋元时期,金银制作的簪子达到了鼎盛时期。宋元金银首饰的基本构成为冠梳、钗簪、耳环,又钏镯、戒指、帔坠,题材广泛,要求“团造镂巧精细”,纹样丰富多彩、清新俊丽且富有生活。就样式来说,宋代金银首饰一面先有辽、后有金的影响,一面更有着自己的创造,以是逐渐完成了唐式向宋式的转变。

作为金银首饰的纹样构成,除传统的龙凤和螭虎之外,所取用的多是清新俊丽并且很生活化的物象,如瓜瓞、石榴、荔枝、桃实、牡丹、莲花、桃花、菊花、蜜蜂、蝴蝶、孔雀、鸳鸯等,而以此来表现一种丰盈谐美的情致。正所谓,图样必有意,意必是吉祥。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9)

凤金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0)

龙头凤头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1)

龙头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2)

葫芦嵌宝石金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3)

蝴蝶嵌宝石金簪

而至于明清,明清时期妇女头发装饰用的发簪、钗、步摇等样式与审美,基本上还是继承和发扬了秦、汉、隋、唐、宋以来的一贯形制与文化内涵,但制作工艺以及其精细,如珐琅、垒丝、等繁杂工艺,甚至达到无工不精的程度,可谓各种艺术造型的集大成者。中国唱诗班动画系列短片《相思》里,更是以一枚红豆簪子开启了王初桐回忆,其中簪子造型简单大方。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4)

累丝嵌宝石金凤簪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5)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6)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7)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8)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19)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20)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21)

点翠兰簪子

款式简单又特别好看的发簪(不可错过的发簪记)(22)

明代玉簪

后来民国时期开始去髻剪发,整个社会环境开始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女子着装打扮兴卷发,带发卡,男子更是一个油亮大背头出没在大街小巷。中国历史上风光了一两千年的发簪逐渐被取代。

时至今日仍有一批人,佩戴发簪,引领一时的风尚。也有更多的“汉服日常党”,通过日常着装的改变,头饰的选择,让簪子这个美丽的饰物,重新出现在人群之中。但同时不可否认,发簪时代已风光不再。更多时候造型精美,记忆精湛的簪子转而成为大众的收藏品。

图文来源 | 谁最中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