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进行时他们有了新身份(战疫青年英雄谱)

她是一名医生,却在一夜之间成为了“网红”。有人称她为“神仙姐姐”,有人称她为“平凡的英雄”,也有人称她是天使。她的善举让大家感叹:“为他人着想的人,人们会记住她。”

战疫进行时他们有了新身份(战疫青年英雄谱)(1)

故事的主人公叫陈雪燕,

是四川省隆昌市第二人民医院公共卫生科医生。

互联网上,她“丢掉衣服腾空行李箱,

装5800个口罩回国”的“硬核”故事在持续发酵,

一度登上热搜榜。

现在,她每天在高速公路出口测体温、作登记,

一天三班倒,结束后还要回单位上班。

若出现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她还要去病人家中彻底消毒。

最近企业陆续复工,她又忙着给外出务工的群众开具相关证明……

5800个口罩背后的故事

这个“硬核”故事发生在陈雪燕的春节旅途。

1月23日,陈雪燕抵达尼泊尔,开始为期一周的春节旅行。这场旅行早在去年12月就定了,出发前,她特意提前和家人吃了团年饭,就为了专心享受假期。

没想到,旅行的第三天,她就接到了单位要求返岗的通知。受疫情影响,她所在的医院启动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要求全院职工取消休假,回到工作岗位。

作为医院公共卫生科的医生,她理解医院此时所做的决定。她马上改签机票,却改签不成,她索性退票后重新买票,终于抢到了1月27日的返程机票。

彼时,紧张的气氛在社交媒体里扩散。疫情愈演愈烈,微信群里,同事们说医院的口罩不够用了。朋友圈里,很多人抱怨买不到口罩。

于是,从接到返程通知到登上回国航班的两天时间里,她放弃了余下的所有行程,奔波于当地各个药店,采购口罩。“我是医生,知道这个时候口罩是救命的物资。”

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当地药店的口罩库存并不多,她一家一家地跑,一盒一盒地攒。在一家药店,她还交了订金,请老板帮忙从仓库调货。

随着疫情消息的披露,很多中国游客在当地药店抢购口罩,价格一步步被抬高。“上午才十多元(人民币)一盒的口罩,下午就涨到了20多元,有的甚至卖到了30多元。”

两天下来,她买了5800只口罩。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把口罩带回去。

出发的时候,她带了一只行李箱和一个背包,里面装着毛衣、外套、裤子、鞋子、洗漱用品等。为了腾空间,她只留了手机、钥匙、钱包、护照等必备品,衣物和洗漱用品全留在尼泊尔不要了。

有网友质疑,为什么不把衣服寄回国呢?陈雪燕说,自己原本是想把衣物寄回去的,可是来不及寄了。而且,“我的衣物都便宜,邮费却很贵,不如把钱省下来买口罩呢”。

拆了外包装,又是压,又是坐,她终于把5800只口罩塞进了行李箱和新买的一个登山包。

在尼泊尔和中国的海关,这位行李中几乎只有口罩的中国游客均受到了盘查。在尼方海关,她手舞足蹈地向工作人员解释自己的身份和口罩用途,勉强被放行。在中方海关,她对工作人员说,有需要可以请医院开具证明,得到了海关工作人员的理解。

这又不仅仅是口罩的故事

回到家乡的第二天,她就到医院上班了。带回来的口罩,她给医院留了1350个,其余的全部送给当地交通、公安、街道社区等防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自己一个也没留。

“我家里不需要这么多。”她解释说,她的爸爸也是医生,医院每天要发口罩,她的妈妈在春节前也已经给家里买了一些口罩。

非常时期的这个举动,感染了很多人。一位在泰国旅行的闺蜜听说口罩还不够发之后,费尽周折买了60个口罩,委托陈雪燕帮忙送给需要的人。

她的事被传到互联网上,掀起了阵阵暖流,也安抚了很多网友“在疫情中不安的心”。有人称她为“神仙姐姐”,有人称她为“平凡的英雄”,也有人以一种惊叹的语气评论:“天啊,这是什么天使啊。”

面对潮水般的评论,陈雪燕像平常一样低调。她竭力谢绝记者的采访,“这段时间太忙了,总不能同事们在忙碌,我却在接受采访吧”。

2月9日趁着午间的空档,她回复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自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但网友们记住了这位善良的医生:“为他人着想的人,人们会记住她。”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