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借刀锄奸(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民间故事借刀锄奸(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1)

天上九头鸟

地上湖北佬

出门在外,作为湖北人的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评价,有人听起来这是贬义,在我看来是褒义,代表我们湖北人有智慧,有头脑。

民间故事借刀锄奸(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2)

在湖北省内,也经常可以听到“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民间很多不知由来的人都会拿这句话来贬低这三地的人,笔者每次听到都会心的笑一下。

矮人看戏何曾见?

都是随人论长短。

相信很多人还不知道这句话的由来,所以今天来说说这一典故。

“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原句应为“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这句语俗与斗笠有关。

民间故事借刀锄奸(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3)

在明清时期,湖北孝感地区有一个农民有一次看到朝廷官员戴的官帽,也许想试戴一下,却没有资格。想来想去,就想自己不妨做一个,一来可以过过官瘾,二来做一个别致的头顶之物。据说他编了拆,拆了编,终于做了一顶圆不圆扁不扁,草帽不像草帽,官帽不像官帽的五方围边斗笠。(这种斗笠对径为一尺五寸左右,每个方用了九片篾)。后编斗笠的手艺传到他孙子手上时,改成圆锥体斗笠,由九片篾变成十一片篾,最后加到了二十片。虽然使用功能加强了,但还是有问题,因斗笠中间只铺一层牛皮纸,一场雨下来就淋湿透了。孙子想,既然斗笠是用竹子做的,何不在夹层中间用宽大的竹叶来代替?于是,一顶完整的遮雨斗笠面世了。

民间故事借刀锄奸(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4)

熟知斗笠工艺的人都知道,一顶斗笠要经过劈、刮、编、刹口、铺、锁口、绞边、缠顶几道工序。据考证:黄陂的斗笠只有尖顶,而不会绞边的;而孝感的斗笠没有尖顶(为圆顶),却必须绞边。汉川人来了个综合,又有尖顶又绞边。因此有了“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这句话的来历。后来由于汉口开埠,大量的黄(陂)孝(感)人涌入汉口,带来了家乡的精明世故,使这一俗语中的“尖”(同尖酸刻薄之意)变成了奸诈的“奸”,“绞”变成了狡猾的“狡”,成为贬义。成为“奸黄陂,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

后来汉口宝庆码头至铜人像一带,聚集着各地来的搬运工(扁担),区分这些人显著的标志就是帽子,黄陂人编的帽子是斗笠(尖顶),孝感编的帽子是草帽( 绞了边的),而汉川编的帽子绞了边的斗笠(又绞又尖),有人要搬运工,看了他们的帽子就会知道是哪里的扁担,故流传至今。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