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冲刺复习建议篇(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

三、复习篇本文对开始复习到考前一周的学习心法和技法进行总结,有时间计划,有阶段划分,有方法分享,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考研冲刺复习建议篇?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考研冲刺复习建议篇(不一样的考研那些事)

考研冲刺复习建议篇

三、复习篇

本文对开始复习到考前一周的学习心法和技法进行总结,有时间计划,有阶段划分,有方法分享。

第二节 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底层逻辑

这一节主要是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学习方式计划:基础学习、梳理总结、知识关联。探究了学习方法的底层本质逻辑,让学习有张有弛,避免陷入题海战的误区。

(一) 学习方式

记得上初三时,化学老师讲过一个学习过程,先把课本学厚,再把课本学薄,最后你的知识就深厚了。说实话,我一直没有深刻领悟这句话的意思。而二十多年后的这次考研备考,却突然有种参透的感觉。

收起读过的书,回想书中对自己的触动点,进行梳理总结,就是把一本书读薄,薄到有时整本书可能对自己有用的只剩一句话;但当我们把这句话拿到生活中去实践,与各种场景结合,让自己与书中的知识建立关联,充实的自己的认识体系,直至真正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做到了融会贯通,这就相当于把书读厚了。

有了时间轴的学习计划,按照学习深度,以及上述的读薄读厚理论,我还制定了三个阶段的学习方式计划:基础学习、梳理总结、知识关联。三阶段的计划在实际执行中,主要是对数学和专业课的学习指导。政治和英语,按照基本的节奏就可以达到效果。

(二) 基础学习

就是把课本知识全面掌握,一页一页看,一个一个学,一章一章消化,这个阶段主要配备习题本(我用一叠叠A4打印纸装订成册,作为我的习题本)。

就拿专业课来说,课本一共416页,分为15章,课本相当厚重,里面的知识也是相当的多。先学内容,再做习题,再小结知识点,每一章都按照这个流程推进。课本全学完后,课堂例题和课后习题本累积用了15个练习本。

再比如数学课,一共57节视频课,每堂课都有好几个知识,先听讲,边听边跟老师做例题,记笔记,每个视频课都按照这个流程推进。全部课程学完后,课堂知识点和例题笔记,累计做了9本学习笔记。

(三) 梳理总结

就是把每章学完、例题和习题做完后,梳理总结出知识的干货部分,这个阶段主要配备记录本(我用14*20cm的笔记本)。

比如专业课,就是把基础概念用自己理解的语言进行表达,把做题思路、步骤、技巧进行提炼总结,然后记录到记录本上。416页的课本,15章知识,最后形成了两本共50页的知识总结。

再比如高数,57节视频课学完后,我从最后的二重积分开始以倒序的方式,重新把9本学习笔记学了一遍,复习了概念、定理公式,重新做了一遍所有的例题,并对知识概念、公式定理、做题方法步骤、解题技巧进行梳理总结。57节课的知识根据自己理解分成了12章的知识类别,按照12章分类进行了总结记录。57节课,最后形成了两本共47页的知识总结。

时间安排上,专业课和数学有所差异。

专业课重来没学过,所以为了方便随时复习记忆,每学完一个章节就做梳理总结,整个教材学完了,梳理总结也就结束了。也就是说针对专业课,我的梳理总结在时间上跟章节学习同步开展。

而数学课,由于老师每个视频本身就是总结梳理出来的系统知识,同时讲解过程中老师也不断的做总结,所以在基础学习阶段,我及时捕捉老师的总结性表达,在每节视频课的习题本末尾都做了总结性记录。到了梳理总结阶段,再把9册笔记学了一遍,然后按照自己划分的12章,完成了两本共47页的知识总结笔记。

(四) 知识关联

就是在上个阶段的知识总结基础上,开始做历年真题,通过一段时间真题的练习,总结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这种关联就是构建的知识体系。

真题是将不同的知识融合到一起考察,锻炼自己将总结的各章节知识融会贯通,锻炼自己看到题目快速反应出需要调用的知识点。

知识总结就好比排兵布阵,兵种分门别类整齐列队,随时等待调遣,而做真题就好比战场上调兵遣将,能在最短时间内调出最合适的小分队歼灭敌人。知识关联及时通过真题训练,不断总结提炼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进而提高精准的调兵遣将的快速响应能力。

经过知识关联阶段的强化练习,所有知识都在自己大脑中活灵活现,都整装待发,等一枪令下,就可以快速而且精准的调遣,这说明自己对所有知识掌握的更加牢靠了,知识之间更加融会贯通了。

这个阶段还有另一个成果,就是可以了解出题人考察知识的套路。比如数学,已知函数连续、可导,其实就是考察连续和可导的定义,可以通过连续定义表达式求出一个点的函数值,再利用可导定义表达式求出该点的导数。然后题目第一问让证明一个等式的成立,其实考察的是罗尔定理、或者拉格朗日定理,或者柯西定理。第二问可能让求该函数曲线的弧长,又在考察求导方法、弧长公式,以及定积分计算。你看,一道题用到了多少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关联性,会进一步提升临场调用知识的能力。

在我看来,考试不就是考察你是否能够快速的准确的调出正确的知识点,然后用该知识的固定结题步骤、方法、技巧解出答案嘛。

现在听来,这句感悟确实简单,有种大道至简的感觉,但是对我来说从小学到大学的一贯学习中,也只是这次的考研备考才领悟到的。扪心自问,以前那么长的学习生涯,我竟然一直糊涂,一直不知道学习、做题的地层逻辑或者本质到底是啥。以前只知道学习课本知识,然后做题,做题,再做题,至于为啥做题,并没有摸清其中的本质缘由。

对我来说如此重大的发现,如此醍醐灌顶的悟道,本以为妻子也会为我喝彩,可谁承望,在她那里不但早已悟透,而且早已应用于实践了。她告诉我,我们家孩子英语数学都考一百分,但是却很少进行题海战,就是因为她明白这个道理。

我恍然大悟,难怪自己学生时期,周围总有一些人学的轻松,成绩又好,而如我类,学的艰辛,成绩还常常波动,原来人和人的差距是源于对底层逻辑、对底层本质的把握呀。

这么说来,那些既把握了底层逻辑底层本质,并且还特别用功努力的人,那不就是人上之人嘛。这不就解释了一个团队、一个企业、甚至一个社会,人有不同层次之分,个体的价值有大小之分的原因嘛。这也是我备考的意外收获。

以上三阶段与时间的总计划一脉相承,融为一体,基础阶段基本在8到10月完成,11月进入梳理总结阶段,12月进入知识关联阶段。三阶段完成之后,也就到了进入考场之时。

思想上的动员,让我信心满满,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让我逐渐进入学习状态,沉浸在知识的海洋。备考计划的三个时间层次,让我在时间管理上有了秩序,让我更加从容不迫。备考计划的三个学习阶段,让我对学习方法的本质有了深刻的领悟,三个阶段的执行,完美的诠释了儿时听到的先把课本学厚,再学薄,最后自己的知识就深厚的了道理。这个你也可以试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