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好的诗往往能堵住解读者的嘴巴,因为诗中已经把一切都道尽,多说一句都是累赘,你读的时候觉得每一句都明白易懂,好像每个人都能写出来,只不过碰巧被这个诗人先写了而已。

读过一遍,你认为已经完全领会到诗人的意思,可是在读一遍却又能发现新的意思和韵味。

“人人心中皆有,各个笔下却无”,非经妙手“偶”得,世间便永远不会出现。这篇《水调歌头》就是此等天作之笔。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1)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对地球上的人来讲,月亮是个奇特而美妙的存在,它每30天圆满一次,又消失一次。他晶莹明亮却没有太阳温暖她即使在这样的时候身上也有挥之不去的阴影。

他永远是个迷,而人们对他的兴趣从未停止过,每一个时代都有人像月亮发出追问。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2)

中国历史上有记录的第一个追问者应该是屈原,屈原以《天问》问天:“天何所沓?十二焉分?日月安属?列星安陈?”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在哪里与地交会?黄道怎样十二等分?日月天体如何连属?重心在天如何陈置?

唐代诗仙李白曾这样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这位嗜酒如命的谪仙人其实对酝酿如何运行并不感兴趣,他的愿望只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余光中说李白是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秀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到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人和热氧之间的对话达到高潮:“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导出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3)

当苏轼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时,其实是在接续前人的未竟之思。古人常常认为总在华的人都是星宿下凡。苏轼说乘风归去,而不是说乘风远去,显然也自认为是谪仙了,所以把天上宫阙当成前世的家。

但苏轼却不是很乐意回归仙班,琼楼玉宇固然美好,但它怕高处不胜寒。

传说唐玄宗曾对一位方士领导去月宫游览,到了之后发现“寒凛特异”,唐玄宗冷不能禁。

苏轼莫不是也患上了“恐寒症”?“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他对人间的留恋是不是仅仅因为担心天宫太冷?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4)

月亮在诗词中出现,从来不会代表一轮“玉盘”,月亮的阴晴圆缺,向来象征着人世的悲欢离合。

苏轼作此词本就有兼怀子由的意思,苏轼请调密州本就是为了能接近弟弟苏辙,两人已有五年未见了。

不懂事的月亮在这五年间竟然每个月都圆那么一次,尤其以中秋为甚。就拿企业来说,月光悄悄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蓦地照相屋里失眠的人。

它就这样耀眼的照着,月光有多亮,不眠人的心中就有多凉。上一次兄弟相见是什么时候了?上一份通信又有几个月了吧,弟弟现在身体怎么样?跟同僚相处的融洽吗?月儿总无情,今夜最残忍。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

苏轼不准备跟月亮计较了。月亮运行自有其道,就像再亲密的人都会离离合合一样,此事古难全,人力难强求。与其跟不通情理的月亮较劲,倒不如许点实际的心愿。

苏轼想到的也应该是是千里之外苏辙想到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嫦娥奔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6)

但愿人长久这句话就像努力加餐饭,一样朴质有力,它道出了亲人对亲人在朴素不过的愿望。平平安安,不贪富贵长久。

儿时母亲的精心呵护,长大后父亲的谆谆诱导,他们最大的愿望不就是儿子们可以长命百岁,一辈子开心快乐吗?

而今父母早已西去,只剩下手足两人互相扶持、彼此慰藉了。纵不能联系共枕,千里共赏婵娟也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