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请求帮助(乐于接受帮助)

我有一个远房祖母,现在她已经不在了她和同辈的许多人都不一样,其他的没有印象了,但有句话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听着她从那阔阔而薄薄的嘴唇间吐出来的女酋长说咒语般的经验,她说:“人只会去帮助他们第一眼望上去需要帮助的人”,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学会请求帮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学会请求帮助(乐于接受帮助)

学会请求帮助

我有一个远房祖母,现在她已经不在了。她和同辈的许多人都不一样,其他的没有印象了,但有句话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听着她从那阔阔而薄薄的嘴唇间吐出来的女酋长说咒语般的经验,她说:“人只会去帮助他们第一眼望上去需要帮助的人。”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有点像是指责或教育谁,也有点像在夸赞谁,总之,如今好像没有办法证实了。

常在各种学校测评里看到“是否乐于助人”这一项,可是你见过“乐于被帮助”这一项吗?当然没有,一个人的好品质里怎么可能包括“乐于被帮助”?

殊不知,乐于被帮助绝不容易做到。第一件事情在于是否是发自心底的真“乐于”;第二件事是,接受帮助后,是被动享受,还是应该继续去做一些什么事情。

有趣的是,与我那位远房祖母很类似的看法在数十年后终于姗姗来迟。那是一份名为《人生十二条法则》的清单,心理学家彼得森(Jordan B. Peterson)列出了他所认为的“现代世界每个人都需要知道的法则”,其中第一条是:“挺起你的胸,直起背来!”而在第二条里,则赫然是一句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会觉得惊恐,简直要抵抗的句子:“把你自己当作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对待。”

只要你用心在生活中观察,不难发觉“乐于被帮助”是我们教育里长久以来缺失的一环,由此经常与之对应的“乐于帮助”也显得很不自然,困难重重。

经常会听到老一辈人口头有一句话:“我不要谁帮忙,因为谁都不想亏欠。”当然,这是很有独立与自信精神的。可是为什么接受帮助就一定等同于亏欠呢?逻辑上讲不通。当我们进了医院也好,上了旅途也罢,总能清楚地知道每个人必须一定程度地助人,也必须一定程度地被助,这是无可违逆的规律和人的社会属性。

仔细想来,人们长期害怕被帮助,一定程度基于大量的碰壁和失望经验。对于许许多多,常年靠自己力量打拼,过程往往四处碰壁的人而言,“不要害怕被帮助的”这几个字的难度高的超乎想象。他们长期以来只相信自己的力量。然而人们经常忘记一件事:真正高质量的帮助过程中,被助者与施助者都可以获得极高纯度的快乐。而假如率先去怀疑这一点,帮助这件事也就无法完成了。扭扭捏捏或心存戒备,并不是总有利于自我保护,面对适时适度的帮助时,不如将自己适时地转变为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会是更加好的选择。会有很多理由来说服自己放弃一份动机还不太好判断的帮助,转而自己去面对难题,这当然无可厚非;但实际上“乐于被帮助”想要做得好依然是相当之不容易。

毕竟物质或精神的能量,不止在世间万物,也总在人与人之间的流动,它本身也是需要训练的学问。而受助和施助永远环环相扣——绝不是只有在废墟重建或集体受困时才有的命题。有了一次或几次顺利的受助过程,并不代表一定需要立刻涌泉回报滴水之恩,而应该更好的方式将这帮助予以转移和偿还,例如将帮助转移给更多与更大范围的人,实际上在实践中我们会慢慢得到许多可行方案,没有标准方法,但起码循环便开始有了向上的可能。

时至如今,我已经全然不晓得那位远方祖母吐出那句神秘的人生经验时,有没有我想得这样啰嗦。到底什么是这句智慧话语的力量源头?但我愈加坚信不疑,她一定不是随随便便地说出那句话的,至少,如同所有长长故事里所说的那样,祖母的秘方会是让每一个小孙孙苦动一番脑筋的“红桃底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