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校语文教师经验交流ppt(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中的疑与剖)

3月17日晚,“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就《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义》展开了第二期共读和讨论,由北京杜丽芬老师领读第二章、杨子湘老师领读第三章,江西陈晶老师领读第四章和第五章。文本为陈晶老师在阅读本书时的读书笔记,既有批评也有肯定,有疑惑也有收获。阅读其它相关文章请关注一起悦读公众号查看。

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中的疑与剖

——《阅读教学的新定义》读书笔记

文 | 江西 陈晶

第一章 阅读教学新理念

1.这一篇开端前面说语言三功能,强调阅读是言语生命的成长,讲完三功能后就再也不提了,我一头雾水,这个新理念到底是什么?

2.这段文字是否缺乏逻辑啊,第一功能是认识世界和表达世界,第二功能是寻找建构世界,那么表达世界不是寻找和建构之后的行为吗?第三功能用来交际,这是不是应该摆在第一个,这是常人都知道的呀,而且和前两个功能没有什么逻辑关系啊?

原文——“从本性上来看,语言具有三种功能。第一,它是人对世界的认知和表象。从严格的意义上说,人类社会没有不经过语言处理、不经过语言系统呈现的所谓的世界。这里面有两个彼此互通的过程:一方面通过语言认识世界;另一方面,通过语言让世界具有“意义”。第二个功能就是意义的“寻找”和“建构”。人通过语言“寻找”到了世界,人又通过语言去“建构”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这种“寻找”和“建构”完全是一种主体能力和主体行为。所以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学生不能是一个被赋予者,不能是一个容器。第三个功能即语言是交往的载体。往大了说,我们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人际关系都依赖语言而存在,语言界定一种交往,同时又改变着一种交往。”

3.为什么这一章叫阅读教学的古典语境?内容写的是要读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有表现的吸收。怎么理解题目里的古典语境?

原文标题——表现:阅读教学的古典语境

总结

这一章读完,第一觉得逻辑混乱,作者喜欢引用,但却没有自己更贴切的分析。

第二章 阅读教学新视角

1、三种解读方法,单一来讲是片面的,但不能说明这种做法的错误吧,三种结合来解读文本似乎比较恰当。

原文——“语文教师解读文本应该有三种功夫:第一,“自失于对象之中”,完全陶醉在作品里,忘记了主体,忘记了客体,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独留在作品提供的精神家园里,只觉得人性在伸展、灵魂在升华、全身所有的细胞都沉浸在舒适之中,并且舒适到“无”的境地,这是“审美自失”,作品的美感充满了人的整个意识;第二,自立于作品之内,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去观照文本,做文本的诤友,感受形象,并知其不足,触摸语言,尝试补救之法,立足整体,重构整体,抓住局部,寻找缝隙,寻找断层,寻找短板,面临具体的特殊的问题时不是径直用审美经验诊断了事,而是因为作品的唯一性而抱着热情的态度去完善文本,同时也完善自我;第三,自隔于局部之外,自觉立足整体,并从整体出发,不进行内部的微观的分析,只有对作品宏观地、初步地综合判断,统摄、检验、定性,然后自觉地与对象划清界限,旋即用整体对应的经典文本组合来戳穿这种作品的虚伪和肤浅,曝光它的矜情作态和胡搅蛮缠。”

2、这是悖论?我怎么觉得没有矛盾之处啊?

原文——“文本解读过程中的背景悬置与还原;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多元解读与一元深读;相同比较和相异比较。”

一、背景悬置与背景还原

3、《早发白帝城》孙绍振对于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有非常精彩的解读,这篇文章里的解读太单薄了,这和背景还原也没有太大关系啊!我只能说作者的例子似乎与他想要表达的本意是不太搭配的。

4、《泊船瓜洲》虽然不需要太抠背景,但是作者为什么使用“绿”,而不是“艳”,江南岸为什么不是江两岸,这两个问题如果学生提出,该如何解答,是不是还是要回到诗歌的背景中?这里应该要解答诗歌创作与现实实景不同的原因。

二、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

5、《最大的快乐》这样一篇类似小学生的作文,甚至不如小学生的作文为什么成为课本内容?需要这样细读来教吗?我反而更欣赏前面那篇作者说只需整体阅读的文章,《一件小事的震动》这篇更值得细读。

6、附加的课文《最大的快乐》与作者的分析不是同一篇文章,附加的课文似乎按照作者的本意修改了的。

三、多元解读与一元深读

7、这怎么叫多元解读呢?这还是一元解读啊,只不过找了很多文章来对比,更深层了解而已,这种解读现在叫做群文阅读。

8、这个思维不错,想一想,这应该是作者本意吧,如果把这篇文章主题理解为善意的谎言,就太肤浅了。

原文——“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她是在大家公认没有“马”的时候站起来,说了一段认为有“马”的话:“别饿坏了那匹马”,“马”是有的,指的是这个少年;在残疾青年的眼里,这个少年就是一匹饿极了的“马”,不过,他需要知识来喂饱他;“别饿坏了那匹马”是一语双关的说法。”

四、相似比较与相异比较

9、这一章说要找出这些悖论的解套方法,解套了吗?作者说的这些不是各种解读手法吗?

10、《阿长与山海经》《大堰河,我的保姆》两篇形式上的差异都看得出来吧,有相似的地方有相异的地方,不用作者分析我也看出来了,作者一解释我反而糊涂了。

>“内容人人都看得见,其含义则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却对大多数人是秘密。”这个话真是至理。

11、这不是废话吗?文学作品不都是这样吗?

原文——“这并不是真正的鸟儿写的诗,我们知道鸟儿是不会写诗的,但是诗人切·米沃什和作家冯骥才在把自我感觉艺术化的过程中所包含的自我审视、自我表现,以及自我批判、自我拷问在层级上是不一样的,说得严重一点,表现出来的文化人格是有高下区别的。”

这种假应该所有文学作品都有吧,不仅仅是这两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私人情感的流露,带着自己的想法观念的,都会去艺术加工。

原文——“这就是《珍珠鸟》中的“‘假’。”

总结

我承认此书目前所读的部分在内容上的引用以及语言以及局部思想都很不错,但我就是纠结这本书的整个架构,每一章读完我更希望得到一个有连贯的线索,帮助我理清自己的问题,但是我得到的是碎片化的字词概念,没有一个总体的思路,这是我目前觉得此书没有价值的最根本原因。

另外我觉得书名中的“新”是无法体现的,这几年阅读教学的各种新概念新思想有很多,书上的这些思想都有价值,但都不是新的。

我可能在有偏见的怀疑的阅读道路上得一直走下去了,但是没关系,大家都在称赞此书,那我就挑毛病好了,正好均衡,我们彼此之间思想互相撞击,也许就能获得更有效的能力。

第三章 教学策略新突破

1、这一部分内容,觉得比起前两章写得好多了,不过这些新策略相对旧策略不是很新,改了一下名称而已,但还是很实用的,例子也很不错。

2、这个例子谈衍生,是不是不太合适,更多是深层阅读。

原文——“〔点评〕片段选取了课文中的第三件事——笑谈“碰壁”,“鼻子扁”“碰壁”“黑洞洞”字面上的意思学生很容易理解,但追问下去:“鲁迅先生的鼻子真的是让墙碰扁的吗?”学生能够联系社会背景,用自己的表达去推测词语背后深层的含义。”

二、语体教学

3、这一部分不错,语体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分不同类型的语体来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提升言语表达能力。这些内容很有价值,值得学习。

总结

还好没放弃这本书,第三章有价值,值得一看,特别是语体教学的方法和例子非常丰富。

第四章 课堂内的拓展阅读

1、读这一部分想到以前读过的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提出润泽的教室,强调对话教学,感觉挺相似的,不过理论一定要在实践中不断尝试,要做到适合当前的学情。

2、用教材教,教材只是媒介,是工具,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核心素养为目标。老师的责任就是怎样利用教材这个工具媒介。

原文——“所谓的‘课堂内的拓展阅读’是以课堂教学作为主阵地,以拓展的文本构成的主题单元作为教学的载体,以学习者的兴趣作为教学的逻辑起点,以学生的自主感悟作为阅读理解的认知基础,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协同推进作为教学的终极目标,构筑的一种教学模式。”

三、教材架构

3、这一部分太简单了,讲了几个构想,没有具体例子,有点不清晰。但是也很有创意,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以他们的接受方式来调整教材。

四、课型列举

4、郭初阳上的《珍珠鸟》太棒了,这才叫阅读,深度深刻深理解,不愧是名师。

5、不错不错,这个教学方法很棒,能真正促进学生的阅读能力。

原文——“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回旋式拓展”具有两个特征:

第一,分割之中有集中。像以上的案例,把每则寓言分成五块,但每块都有一个小专题;教学是围绕小专题分别找出每则寓言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的,而这五个小专题又围绕大专题(“为什么说他们是笨蛋?”)展开;

第二,分散之中有整体。虽然在研究的时候把文章分块学,但初读的时候必须要把各篇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归结课文的时候,还是抓住各篇谈收获,做到“归零为整”。在选择书本外的文章时,除了文章结构不能太复杂以免影响学生的阅读效果之外,还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之一:与书本上的文章在结构上要有相似性;组合成的文本各篇能找到相同的训练点;文章的内容相似或相反展开阅读的效果会更好。”

6、这些内容在此书中提到两次,我记得以前看别的书也提到过,但自己对这四个分类概念还是不清晰,想看点实例来理解。

原文——“师范大学王荣生教授把书本里的课文分成四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定篇’就是没有经过任何删改的经典作品。学生重点学习经典作品的‘丰厚内涵’,并且要以最权威的阐释为主,这些阐释要想方设法固定下来,让学生都掌握。‘例文’即材料的某个部分是一种‘例证知识’,教学要将含有无限可能性的文本限制在一个特定的侧面,以特定的点来作为例子。‘样本’则比较典型,学生可以依据学习内容形成怎样读、怎样写的方法或能力;换句话说,‘样本’是学生揣摩和发现方法或能力的凭借。‘用件’的要求是可用,但也可以替换;在这种类型里,学生其实不是去学文,而主要是用这一篇文里的东西,或者借选文所讲的东西,或者由选文所讲的那东西触发,去做与它或多或少有些相关的语文学习活动;说白了,“用件”只是课堂学习的一个‘引子’。”

五、应用策略

7、这一块内容实际应该放在这一章理念解释之后来写,这属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指导方法。

总结

第四章整个篇章是全书最有价值的一部分。很多实例加上他的理论概念还是很有价值的,体现了一些新理念。但是我依然要对此书的逻辑结构吐槽,应该先写应用策略,再写教材架构,再写单元结构,最后是课型列举。不过这也仅是个人理解。

第五章 课堂外的拓展阅读

二、名著午读

1、这一章的课例很好,适合实践学习。晨读午读,是新教育提倡的儿童阅读模式,挺不错的,其实我觉得可以修改一下用在初高中阅读。

2、新阅读在这方面做得很棒,初高中书目也很有用。

原文——“2011年4月,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经过长时间大量的社会调查,再组织专家研制的‘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其中所选的儿童文学书籍最具广泛性、经典性,应该是目前最好的小学生阅读书目了。”

◆ 语文教师的操守

1、课堂的颤栗,太妙了!这种时候是最快乐最有成就感的!

原文——“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的最高境界,我把它称为课堂的颤栗。叙事之前先来讴歌一番:这是真的颤栗,美的颤栗,时间节点上恣肆的狂飙,生命发展欢悦的激舞;这是师生用语言开启的灵性世界;这是唯一真正无私和自由的东西。课堂的颤栗不可期待,也不可阻挡,但可以为之驻足击赏。”

2、记录了这一篇里作者所提到的所有书籍,有些书我也知道,也准备看。想到一句话,一个老师是带着他全部阅读史来上课的。一定要多阅读,特别语文老师,不仅仅读文学类,各方面的书籍都需要涉足,专业书籍更需要研读。

>> 《西方课程流派》

>> 美国菲利普·W.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美国教育学家派纳的《理解课程》

>> 刘铁芳教授的《什么是好的教育》

>> 刘教授的《重申“知识即美德:古典主义教育的意蕴”》

>> 杰克森的《什么是教育》

>> 派纳教授的《理解课程》是美国课程研究和实践的历史记录和分析

>> 《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文学性讲演》《文学文本解读学》,这三本都是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的专著。

>> 福建师大的潘新和教授的《语文:表现与存在》

>> 王荣生教授的《阅读教学要诀》和《作文教学教什么》

>> 熊芳芳老师的《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

>> 复旦大学熊学亮教授的《简明语用学教程》

>>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胡绳先生的《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要》

>>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是大历史学家余英时的著作,先生从文化的角度研究历史,视角独特,目光深邃,认真读且思,用醍醐灌顶不为过,以前看许倬云的《我者与他者》也有同感。

全书总结

全书读完,前半部分有点啰嗦且混乱,后半部分有思想有价值,但觉得写得还不够清晰,实例显得比较单薄。在后记中看到作者的阅读和研究,还是心生敬意的,这是位非常认真踏实地在做教育的老师!


共读书目

本周及上周共读书目为:

盲校语文教师经验交流ppt(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中的疑与剖)(1)

《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义》,王小坚 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3月

下周共读书目为:

盲校语文教师经验交流ppt(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中的疑与剖)(2)

《文本解读与阅读教学讲谈》,罗晓晖、冯胜兰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9月

关联阅读

欢迎有志于成为阅读教师并愿意一起共读的朋友加入我们,以下内容可以在一起悦读头条号查看:

  •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的共读招募
  • 第一次线上小沙龙回顾
  • 第二次线上小沙龙回顾
  • 立足阅读原点,回归阅读本真 ——共读《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义》杂感 | 王晓平
  • 关于阅读与阅读教育——学校老师、阅读推广人和家长学习者的三方对话
  • 第三次线上小沙龙回顾(见今日首条推送)
  • 杜丽芬:探寻精髓,遇见别样风光 | 《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义》第二章读感(见今日第二条推送)
  • 杨子湘:阅读教学策略是否有“新突破” | 《对阅读教学的重新定义》第三章读感(见今日第三条推送)

“阅读教师成长共同体”读书群,由石恢本人发起和主持。一起悦读俱乐部和润知阅读研究院将提供服务支持。

一起悦读俱乐部是一个公益性民间阅读研究与推广机构,也是一个开放性的阅读交流平台,目前为韬奋基金会阅读组织联合会常务理事单位。它创办于2011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主张阅读即生活方式,倡导“快乐阅读、共同阅读、分享阅读”的阅读理念。自2011年11月起每周末固定举办公益读书沙龙活动,至今已举办线下活动400余场。2014年一起悦读俱乐部住地被评选为“北京市十大阅读示范社区”,2015年入围深圳首届华文领读者大奖,2015年获中国书业年度评选阅读推广人前五候选。2017年在全国领读者大会上获评“领读者联盟致敬机构奖”。2018年一起悦读周末沙龙获“北京阅读季”精品阅读活动奖。2016-2019年连续四年获得“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优秀合作机构。

润知阅读研究院是一家专业从事阅读教育和基础研究的民间学术机构,由新三板挂牌企业、长期专注于中小学图书馆(室)综合建设服务为主营业务的重庆润知远洋文化传播股份有限公司,于2018年在北京设立。润知阅读研究院将以专注青少年课外阅读研究和打造K12教育阅读实践基地为目标,通过对校园阅读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在校园阅读现状调查、校园阅读建设、校园阅读课程、校园阅读活动、领读者培训、校园阅读水平测试、中文分级阅读等方面深入研究,建设完善的中小学校园阅读氛围服务体系,提升校园师生阅读素养和水平。

盲校语文教师经验交流ppt(一线语文教师阅读中的疑与剖)(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