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传统佳节(江南冬至节)

作者:赵永良 蔡增基

冬至是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时间大约在农历十一月的中旬,多为公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日子,故称为“短冬至”。我国古时对冬至节非常重视,有头贺的习惯。《汉书》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现在,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苏南地区冬至日,照例要祭祀祖先。《海虞风俗竹枝词》:“历本查明短至逢,鸡豕满缶祖堂供,祭余堪作先生馔,村馆贫儿要赖冬”。人们还要互贺节,无锡称之为“添岁”。苏州则互相馈送食物,叫“冬至盘”,并以“冬至团”祭供祖先,早餐吃汤圆和南瓜团子。是日昆山人爱吃“安乐菜”,即以青菜、山芋及栗子合煮为馔,以表示合家大小共庆一年安乐的意思。

冬至传统佳节(江南冬至节)(1)

在苏南,冬至还包含两天的过程,冬至前一天名为“小冬”。冬至日才叫“大冬”。苏州称大冬前一夕为“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凡出嫁了的女子必须回夫家,倘留在娘家,将不利于亲人,会穷得“十只饭箩九只空”。南瓜不可放在家里过夜,须放在露天屋面上,否地遭灾殃。夜饭菜肴特别丰盛,一如除夕年夜饭之俗。饭内须放黄豆,称“元宝饭”。饭碗内预放两个熟荸荠,吃饭时夹出来,称“掘元宝”。至于贫穷人家,缴租还账之后,所余无几,就只好“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另外,还有“干净冬至邋遢年,邋遢冬至干净年”的民谚,以冬至阴晴预卜岁末天气。

上海十一月冬至节,古时就有“肥冬瘦年”之说,意谓过冬至胜似过年。冬至前一日称“冬除夕”。旧俗磨米粉,蒸花糕,做粉圆。馈送亲友,如同贺年。冬至日祭祖后,合家吃冬至夜饭。又饮“分冬酒”,尝新酿的白酒。冬至起交九,进入严冬,谚云:“过得好冬至夜,过不好冻一夜”。

浙西冬至称亚岁。此日须携礼去岳家,礼重仅次于春节。民间祭祖,浮厝接骨入甏,移棺入土,做坟祭祀。入晚,德清农家煨鸡。煮糖滚蛋。喝糖汤,有“冬至喝碗糖汤,一年四季强旺”之谚。萧山农家则吃麻团。桐庐农家做麻糍祀灶神,谚谓“冬至麻糍馊,种田不发愁”。

九九歌 从冬至起进入“数九”天气。每九天为一个“九”,从“头九”数至“九九”,苏南民间有《九九歌》:“一九至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中心腊,河里冻煞鸭;四九三十六,井上浇蜡烛;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前舞;六九五十四,蔷薇发嫩刺,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担;八九七十二,行人摇扇儿;九九八十一,行人汗滴滴”。民间还有点“九九消寒图”之俗。

连冬起九 从冬至起,数九九八十一天而尽,为连冬起九,亦名“九里天”。《清嘉录》引《吴歈》诗:“连冬起九验天寒,只怕寒消九九难,第一莫贪头九暖,连绵雨雾到冬残”。

冬至汛 冬至日,系一年中日最短夜最长之日。过此日以后,白昼一天一天增长。其时江南地区农事已尽,农民需要欢庆一番。财主收租收账,利市大发,更是庆贺。一到节近,家家忙碌,磨粉做团子,商店随之生意兴隆,俗称此为“冬至汛”。

冬至节 冬至前一日。杭州人购买几尾鱼。全家大小分食,唯留下鱼头鱼尾,盛碗中放米桶内,称此为“吃剩有余”。冬至日,市上有年糕出售。年糕有青、白色两种,有元宝形、如意状,无论贫、富人家,均购食。午时,人们用猪肉与酱烧熟食之,谓“食冬至肉”,俗传能保身体健康。

冬至夜 即冬除、冬至前一夜。苏南地区民间最重冬至节。节前一夕,称“冬至夜”。家人团聚宴饮,称之为饮“节酒”。

过年节 苏南地区冬至前数日,各家备鱼肉,至是日烹鱼肉煮蔬菜,祭祖先毕,便宴亲友,名之曰过冬至节,又称过年节。

过冬至节 冬至前数日,昆山地区各家准备鱼肉。冬至日,烹鱼肉、煮蔬菜。先祭祀祖先,然后宴请亲友,曰“过冬至节”。其中有用青菜、山芋、栗子合煮的“安乐菜”为必备之品。俗谓“吃了安乐菜,从此便安逸快活”。此日,无论贫富,都准备酒菜,那些穷得一无所有的,则是另一番景象,谚有“有者冬至夜,无者冻一夜”。

冬至传统佳节(江南冬至节)(2)

拜冬 冬至日,人们更新衣,庆贺拜谒君师耆老,犹如年节,称“拜冬”。汉代已有此俗。东汉《四民月令》:“冬至之日进酒肴,贺谒君师耆老——如正日”。清《清嘉录》:“至日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贺尊长,又交相出谒。细民男女,亦必更鲜衣以相揖,谓之‘拜冬’”。徐士鋐《吴中竹枝词》:“相传冬至大如年,贺节纷纷衣帽鲜。毕竟勾吴风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

送冬 冬至日,江南地区家中女儿嫁出不满一年者,均要送冬令物品给女婿家,故名“送冬”。一般送取暖木炭燃料数篓。苏南还送手炉、火盆等。第二年不再送。

冬至团 冬至前,苏州比户磨粉,以糖,肉、菜、果、豇豆沙等为馅,做团祀先祖、祭灶,并相馈赠,谓之冬至团。

文章来源:《江南风俗志》

图片来源: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