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

何祚庥说了正确的话,但是搞错了对象,我们如果抛开他的意图,他的一些观点正是戳中了中国企业之所以依赖国外技术的痛点。

中国企业有几家真正把自己做的产品搞懂搞透了的?

硬要说搞懂搞透的,说得出依据的科学理论吗?说得出原理吗?

结合我所在的液压行业,我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佐证何祚庥院士的观点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1)

为什么会依赖国外技术

一直以来我们的口号就是要“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为此不惜全民学英语,英语在高考中与语文数学一样定为主科,比物理、化学分值高50%。

但是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吗?卡脖子技术学到了吗?

或者如何祚庥院士所说那样,把光刻机技术给你都不一定能做得出来。

当然这句话太夸张了,我觉得做肯定是做的出来的,但是性能如何就不好说了。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2)

至于何祚庥把华为当成标靶,就有点可笑了,完全是搞错了对象,华为并不是芯片制造企业,何老完全是虚空打靶。

但是何祚庥院士毕竟是跟随钱学森邓稼先等大师工作过多年,大师们的成功经验何祚庥院士还是了解的,这点我们还是要认可的。

华为有多少数学物理化学顶尖科学家,看来何老是完全不知道,更不知道华为之所以与其他大多数企业不一样的地方,是美国举全国之力都打不垮的企业,何老居然说华为不注重理论研究?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3)

引进了力士乐的全套技术工艺关键设备的液压泵阀

要说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就开始了,当时有个“四三方案”,“四三方案”中有个0七工程,为配合0七工程,又全套引进了德国力士乐液压泵、液压阀、液压缸的制造技术。

当时不光是引进了全套技术图纸和资料,还引进了全套工艺文件,关键设备。

不仅如此,还派出技术人员和工人去德国学习和在车间实习。

投产后还可以在一定年限内冠名力士乐。

可以说德国人毫无保留的把技术都教给我们了,我们能学的都学到学会了。

然后呢?你去等工程机械制造龙头企业去看一下,他们用的是国外还是国内的液压泵阀就知道答案了。

是技术过时了吗?我可以明确的说,上个世纪中期的技术并没有过时,德国在生产,我国也在生产。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4)

是中国的企业不愿意用国产同类产品吗,同样不是,油缸质量过关后,国内工程机械企业大量采用。

我大学毕业后从事了很长时间的为钢厂解决液压设备国产化改造工作,也为很多企业解决过液压设备故障的问题。

由于我喜欢用液压原理,流体力学等分析观察国外的泵阀,同时与国产泵阀进行对比分析,所以对于国产泵阀性能不如国外同类泵阀的原因还是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的。

国产泵阀一般工况使用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在高压大流量频繁工作时,油温很快就升高,油液粘度变稀,故障频出。

这就是为什么工程机械厂和钢厂要用进口泵阀的原因。

技术给你了,工艺给你了,关键设备也给你了,人员也培训实习了,还要怎么说学不到技术?

其实原因很简单,正如何祚庥院士所说,技术给你了,但是你不懂原理,还是做不好。

我的实战经验

十年之前,武钢高铁铁轨生产线上的最关键的油缸,高频响微动伺服油缸,水平调整油缸使用不到半年就接二连三的坏了,油缸是德国原产的,想再进口,一年时间可能都到不了。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5)

我不说,有人知道这是油缸缸筒吗?

当时是我抢修的,德国顶尖的迈克尔密封圈,使用不到半年就成了一滩烂泥,油缸也进了水。

当时武钢总公司组织某大学教授和我及分厂工程师,以及维保人员开会,研讨制造方案。

大学教授虽然说看了现场和损坏的油缸,但是既没有搞懂搞透油缸的原理,也没有弄明白损坏的原因。

只是从表面现象出发,认为是偏载造就了进水损坏了密封圈。

我提出了我的观点,首先油缸活塞杆直经是380,而缸径只是420,且在油缸外面还有防偏载的导向柱。

再从密封圈损坏情况看,是整个密封圈环形近乎均匀的损坏。

从油缸使用工况看,工作腔使用压力为20MPa,而活塞杆腔的背压却高达32MPa的压力。

从以上情况看,偏载根本不是油缸损坏的原因。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6)

这是活塞杆

本来武钢是让教授负责方案设计的,我只是负责制造,但是教授对情况并没有搞懂搞透,他的事故原因分析,遭到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致反对。

最后武钢决定让我全盘负责设计制造。

这件事我们小组《液压机械密封》有成员全程经历过。

所以说,中国制造之所以内卷,害怕被卡脖子,一是缺乏理论研究,一是对产品没有搞懂搞透。

先进技术就是给你,你缺乏理论也做不好,更怕卡脖子。

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我以本行业的现状可以佐证何祚庥院士关于搞懂产品搞懂理论的观点)(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