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

春秋时期, 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战国时期,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 战国”。“战国”一名取自于西汉刘向所编注的《战国策》。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

《战国策》书影

陈国历史发展至春秋末期,终因政治腐朽,内乱频仍,国势积弱不振,内忧外患,最终于公元前479年为楚国所兼并。

一、第五次内乱

陈哀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38年),六月,楚灵王在申地大会包括陈国在内的诸侯,会间拘押了亲吴疏楚的徐国之君;秋天七月,楚灵王带领诸侯军伐吴;八月,先攻下朱方,捕杀了齐国的庆封,灭了赖国;九月取得了鄫国。就在楚国大肆扩张接连攻伐,吴楚交恶激烈之际,陈国又发生内乱。

公元前534年三月十六日,司徒招乘陈哀公病重杀了太子悼(偃师),立公子留(陈哀公宠妾所生之子,哀公托亲弟公子司徒招、公子过做保护人)为太子。哀公怒,欲杀招。夏天,四月十三日,招便派兵围困哀公,逼其自缢。招立留为陈君,遂派大夫干征师赴报丧,报告哀公死讯及立君之事,以图得到理解和支持。与此同时,哀公少子公子胜携同偃师之子吴也赶至楚国,辩明招杀太子逼死哀公的实情,楚遂杀陈使干征师。九月,楚派大将公子弃疾陪偃师之子吴率师围陈。陈公留逃奔于郑(今开封陈留)。司徒招为免灾保命,将其弟公子过作替罪羊杀之,并不惜出卖国家,向楚谄媚,求将陈纳为楚之一县。冬天十一月,宋随楚合兵一举灭陈,楚派大夫穿封戌为陈公,驻守陈城。偃师之子吴经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城)奔晋。此为陈国第二次被楚所灭。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2)

《春秋集解》(宋版本)

该书记载了司徒招杀太子偃师,逼陈侯自杀,以及遣干征师赴楚被杀之事。

对于陈国的过早衰亡,当时一些有识之士早有察觉。如陈哀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3年)六月,郑国子产到陈国参加结盟。回国后,他以政治家的眼光向大夫们预测说:“陈国只靠积粮、修城郭,而不安抚百姓。他们的国君根基不固,公子奢侈,太公卑微,大夫骄横,政事不通。又处于大国之间,灭亡不过十年矣!”果被他言中。

前531年,楚以陈为基地灭蔡,弃疾为蔡公,并修筑陈、蔡及东、西不羹城池,以加强北方的防御,作夺取政权准备。《左传》对此有载:鲁昭公十三年(公元前529年)楚公子弃疾以陈、蔡、不羮、许、叶诸地之师,依靠四族的族人,由蔡国的朝吴率领各地之军,攻人楚都郢城,楚灵王在尹申亥家自缢,弃疾自立为君,是为楚平王。平王为兑现诺言,也是为求好各国作出姿态,恢复了陈、蔡二国。从晋国找回偃师之子吴立之,是为陈惠公。同时释放拘留于楚的陈大夫夏啮(夏征舒玄孙),并将从陈国缴获的财宝归还。陈亡国5年后得以复国,陈惠公仍以陈哀公卒年为元年。从此陈国成为楚之附庸国,内政、外交受其控制。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3)

自陈哀公至陈湣公灭国止,其间,公元前496年,楚国同陈国灭了顿国。吴王阖庐因吴、越之战受伤而卒,子夫差即位。公元前495年,楚灭胡。前公元494年,楚围蔡,蔡降楚。吴、越战于夫椒,越败,吴入越,勾践降吴。陈国则朝晋暮楚,忽楚忽吴,不可终日。直至公元前478年,陈国最终被楚所灭。此为陈国历史上第三阶段。

二、从陈怀公听政看亡国之因

陈国不仅较早被灭,而且第十九世第二十五位君陈怀公客死于吴国,从他听政上可得出因果,找出教训。

陈怀公四年(公元前502年),陈怀公不得不应吴王阖闾再次之召朝吴,却被吴扣留,不久抑郁而死。陈国遂立怀公之子越为君,即陈湣公。陈怀公被扣于吴,客死他乡,是何因所致?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4)

公元前505年,陈怀公继位不久,时逢吴联蔡、唐一起攻楚,十一月二十八日,吴军占领楚都郢城,吴王阖闾召见陈侯,陈怀公婉言辞吴。据《左传》鲁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追记:“吴之人楚也,使召陈怀公,怀公朝国人而焉,曰:‘欲与楚者右,欲与吴者左。’陈人从田,无田从党。逢滑当公而进,曰:‘臣闻国之兴也以福,其亡也以祸。今吴未有福,楚王未有祸。楚未可弃,吴未可从。而晋,盟主也,若以晋辞吴,若何?’”是说,吴军进人楚都的时候,吴王派人召见陈怀公。

陈怀公没了主见,即召集群臣国人征求意见:“想要亲附楚国的站到右边,想要亲附吴国的站在左边。有土地的根据土地的所在方位分立左右,没有土地的和亲族站在一起。”大夫逢滑走上前去,对怀公说:“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是由于有福,它的灭亡是由于灾祸。现在吴国还没有福,不能跟从;楚国还没有灾祸,不能抛弃。晋国是盟主,如以晋国作为借口辞谢吴国,怎么样?”陈怀公问:“楚国被别国战胜、国君逃亡,这不是灾祸吗?”逢滑回答说:“这样的情况多了,为什么不能恢复?小国尚且能恢复,何况大国呢?下臣听说,国家的兴起,待百姓如同受伤者而不加惊功,这就是它的福;国家的灭亡,则把百姓当作粪土草芥,这就是它的祸。楚国虽没有德行,可有斩杀自己的百姓,上天只不过是给楚国一次教训罢了。吴国现陷于战事困苦,暴露尸骨多得像杂草一样,见不到什么德行,灾祸终将降临到吴国。”陈侯听从了逢滑之说,辞吴。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5)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此次怀公听政参与的人数不少,场面颇大,似乎说明陈怀公是位注重下臣意见的明君。同时还说明,大夫逢滑颇有见地,又善于辞令,勇于陈辞。按说,国家当应兴旺,免于灾祸,为国之辛,们事实上开非如此,反倒是引发灾祸。陈怀公不应召前往,被视为向楚背吴,因而遭到昊王忌恨与报复,则是必然。怀公召集廷前群臣议政来决定行动策略,说明怀公不仅无独立处毛里紧急事务的主见与能力,而且身边无高参辅佐,自己不能辨别正误,只能盲目听从他人之说,这不能不说是国家的一大悲哀。

当然,世上真正的明君是不多的。能够虚心听取、釆纳下臣的意见来补足自己也是明智之举。问题在于是否能够选贤任能,鉴别正误。从逢滑的一番言辞看,并未认清当时的形势,其言论多是脱离实际的宿命论,空谈祸、福的概念,缺乏科学求实精神。逢滑的见解本是不可取的,而怀公偏偏听从了。从引文中,看不出在怀公的听政会上,有其他异议发表或争辩,而是怀公当即作了决定。看来怀公的听政只是走过场,以避独断专行之嫌。客观地看,春秋晚期的陈国,国势已趋衰落,国君软弱,又无贤相良将相助,面对四邻强国已无计可施,只能受大国摆布,如不屈从,就要遭受灭顶之灾。在这种政治背景下,怀公被吴扣留,直至客死他乡,也就是必然的了。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6)

三、陈处于吴、楚争战的焦点

春秋时的陈国,处在吴、楚争战的焦点。在吴夫差攻下越国后,就开始清算先君时代留下的旧账。公元前489年春天,吴再次讨伐陈国,重提旧怨,楚昭王亲率楚军救援陈国,驻扎在城父。秋天七月,昭王为与吴决一死战,特命公子启继承王位。然即将开战,昭王病,十六日进攻大冥,昭王病死城父(一说今河南宝丰县东李庄乡古城村;一说今安徽太和宫集殿顶)。公于启秘密退兵。

陈湣公十六年(公元前486年)夏天,吴王夫差伐齐,败之艾陵,召见陈湣公。湣公恐惧,只得至吴。楚国因不满陈国靠拢吴国而攻打陈国,由此形成了楚、吴两军对峙之势。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7)

正当此时,即楚惠王四年,吴夫差十一年,陈湣公十七年(公元前485年),冬天,楚将子期又率兵讨伐陈国,吴国的贤能公子延陵季札率兵救援陈国。两军相战,必会造成损伤,于是季札劝导子期说:我们两国的国君都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争霸诸侯,百姓为之受苦,我请求您退兵,以德行安定百姓,使您获得好名声。”于楚吴退兵回国,让夹在大国间的陈国躲过一劫。对于这一事件,《左传》:哀公十年,“冬,楚子期伐陈。吴延州(陵)季子救陈,谓子期曰:‘二君不务德,而力争诸侯,民何罪焉?我请退,以为子名,务德而安民。’乃还。”

吴公子季札此举,使得即将发生的楚,陈,吴三方之战就此中止,民众免遭涂炭,同时也使楚、吴两国国君无话可说。因而得到三国军民的齐声称赞。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8)

两国将领背着国君自作主张不战而撤,这恐怕是古今中外战争史上少有的一次战例。这一事例,充分反映了春秋之末人们受尽战乱之苦,深切渴望和平安定,厌恶不义之战,这已是民心所问、大势所趋。当然这与吴公子季札的德望与智慧在当时列国中的影响分不开。

四、盲目袭楚是陈亡国的导火线

陈湣公在陈国前后26位国君中,称得上是一位勤学好问、贤明有志之君。他所处的时代,为陈国被列强争夺,尤以吴、楚交恶激烈。礼乐崩坏之际,湣公尚能维持20佘载,并接待了孔子师徒居陈近四年,实属不易。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9)

春秋晚期,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陈国被楚国所灭,在春秋之际十二大诸侯国中是较早被灭的国家,仅晚于曹国被宋国所灭。导致陈国较早灭亡的直接原因,是陈湣公晚年所采取的背楚亲吴策略所致。据史料记载其重大失误有二:

(一)陈湣公遣使慰问吴军

《左传》载:鲁哀公十五年,即陈湣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80年),夏天,楚国公子西、公子期攻打吴国,到达桐汭。陈湣公为表示对吴国友好,特派使臣公孙贞子、芋尹盖前往慰问吴军。不料公孙贞子刚到达良地就病逝了,吴王不得不在表面上派大宰嚭前往慰问,陈国副使芋尹盖打算把公孙贞子的灵柩运进城里。吴大宰嚭却借口说:“时逢大雨,恐怕洪水泛滥毁坏大夫的灵柩,增加寡君的忧虑,谨此辞谢。”巧言拒绝将公孙贞子的灵柩运进良城。副使芋尹盖针锋相对,义正辞严地指责吴国不顾基本礼仪,怎能当盟主?一席话说得吴人哑口无言,只好答应陈国副使的要求。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0)

陈国慰劳吴军的举动,极大地刺激了楚国,势必遭到楚国的报复。按照常理,作为弱小国家,处在争斗的两霸之间,不宜倾向一方,引火烧身。后被事实证明,陈湣公误判了当时的形势,陈国慰劳吴军之举,实属不合时宜。这时的楚国在秦国救援下已得复国,出现了生机;相反,吴国受到越国与楚国夹击,处境危难。湣公未看到这一形势变化,采取了不明智的举措,势必引起楚国的忌恨。

(二)陈乘白公之乱盲目袭楚

陈湣公的不当之举,更突出地表现在陈湣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楚国处于白公胜叛乱期间,陈国依仗有所积聚,趁机袭击楚国,最终点燃了陈国被楚所灭的导火索。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1)

《左传》载:鲁哀公十七年,楚国白公胜发起动乱,陈人依仗有所积聚而袭楚国。《左传》又载:(公元前478年),当楚国安定以后,楚惠王为对陈国进行双重报复,谋划发兵伐陈,楚惠王特向太帅于穀和叶公沈诸梁询问统帅的人选,子榖说:“右领差车和左史老都辅助令尹(宰相)和司马攻打陈国是可以派遣的。”沈诸梁说:“这两个人都做过俘虏,百姓轻视他们,怕不会听从他们的命令。”子穀说:“只要他们能够胜任,做过俘虏又有何关系?”沈诸梁说:“令尹对陈国有遗恨,上天如果要灭亡陈国,一定会保佑令尹之子去完成,何不任命他呢?我怕右领和左史因俘虏的低贱而缺乏他们的美德。”二人争论相持不下,经楚惠王占卜,公孙朝吉利,就派他为统帅,领兵先夺取陈国的麦子,陈人抵御失败,公孙朝乘势包围了陈国。秋天,七月初八,公孙朝领兵攻灭了陈国。由此可见,楚国为谋划灭陈是下了一番准备功夫,因为陈国毕竟曾是中原一个公侯级大国。

此前楚伐吴时,陈派使者赴吴慰问,已招致楚惠王忌恨;楚处危难之时,陈湣公又趁机夹击,使楚遭受双重打击。这让楚惠王火上浇油,故而下决心杀湣公灭陈国。此是陈国第三次被楚所灭,亦是最后一次。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2)

总之,陈国被楚所灭,这与陈湣公对当时时局的变化缺乏冷静分析与客观估计有关,楚国毕竟有着两百多年称霸的基础,又有广阔的迂回空间,即使受到一时挫折,仍具有东山再起的潜力。湣公企图以卵击石,做出不自量力的举动,必遭自亡。

五、陈国的终结

据1991年版《淮阳县志》载:“自周武王封姓满于陈,建陈国始,至陈湣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七月,楚惠王杀陈湣公,陈国灭,夷为县,传23君,计五百余年。”而杨复峻先生在《羲皇故都》中云:“陈胡公传20世26君,历643年。”另,孟宪斌《孔子周游列国志》云:“陈历经25世,643年。”何光岳《舜裔源流》说:“自周武王灭商时封妫满于陈国,至陈湣公被楚所杀,陈国被楚所灭,共传20世,26君,历588年。”各说不一,实际如何,是当究明。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3)

根据以上引文,并参考多种陈氏宗谱《陈国世系表》反复对证,可以断定陈国传

20世、26君之说是准确的。之所以诸说不一,在于其中有“兄终弟及”,又有弑君、杀太子篡位者,各学者因统计标准不一,有计入与不计入所致。至于陈国历年数不一,则因为以往夏、商、西周无标准纪年,各家按各家的理解推算,加上依据的文献不一造成差异。今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所标,周武王克商之年为前1046年,即陈胡公被封之年;再据《左传》记载,陈潜公被楚杀、陈国灭亡,为陈湣公ニ十四年(公元前478年),照此推算陈国历年应为569年。

关于陈国被灭年份,《淮阳县志》所述则是依《史记》中的误说所致。对陈国被楚所灭之年,《史记》记为陈湣公二十四年(公元前478年),与孔子去世为同年。此年份与《左传》之说一致,其误识之处在于“与孔子去世为同年”。《左传》对这段历史记载得十分详实而明确:鲁哀公十六年,即陈潛公二十三年(公元前479年),夏天,四月十一日,孔子去世。六月,楚太子建之子白公胜发动叛乱。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七月,楚国安定以后,为对陈国进行报复,派公孙朝领兵灭了陈国。《左传》的记载,清楚地说明了孔子去世是在陈湣公二十三年,即前479年,而陈国被楚所灭是在陈湣公二十四年,即前478年,晚于孔子去世一年。当以《左传》之说是,《史记•陈杞世家》所载有误。何况司马迁在《史记》的《孔子世家》、《鲁周公世家》篇中也同《左传》之说,将孔子去世记为周敬王四十一年,即鲁哀公十六年、陈湣公二十三年(前479年)。1991年版《淮阳县志》取《史记•陈杞世家》篇中关于陈国被楚国所灭之年与孔子去世为“同年”的误说,将陈国被灭之年提前了一年,定为前479年,应予纠正。

春秋时期郑国陈国(春秋时期的陈国)(1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