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崤之战的感悟 崤之战哀兵必胜的一个例子

哀兵必胜,出自春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九章。:“祸莫⼤于轻敌,轻敌⼏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哀,有以下几种词义1.悲伤:是最常用的,哀伤; 2.怜悯: 《诗.小雅.鸿雁》 哀此鳏寡;3.指居亲丧,一说为古时居父母丧者自称哀子,一说为父在而居母丧者自称哀子。4.姓,汉朝有哀仲。在哀兵必胜这个成语里, “哀”的意思是悲愤的心情。意思是两军对垒,受压抑而奋起反抗的军队,必然能打胜仗。后多指被压迫而从事正义战争的一方,一定会胜利。与它相对应的成语有“骄兵必败”。

秦晋崤之战的感悟 崤之战哀兵必胜的一个例子(1)

古今中外不乏哀兵必胜的例子。左丘明所写的《秦晋崤之战》,也可以看作是哀兵必胜的一个生动例子。

-------------------------------------------------------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丧而派兵偷袭郑国,秦师大举东进,次年春,秦师过周都王城的北门,兵车卫都脱去头盔,下车步行,但立即又上车,战车有三百乘。周朝贵族王孙满当时还是个幼童,与周王一起在北门观看,王孙满告诉周王:“秦师轻慢无礼,必将失败。”

郑国大商人弦高要到洛邑从事商务活动,在滑国(都城在今偃师市东南)遇见秦师。弦高大惊,派人火速奔告郑国,自己诈称郑国使臣,献四张熟牛皮和十二头牛犒劳秦师。弦高诈传郑君之命,告诉三位秦帅:“我们的国君听说三位将军率军而来,特使下臣前来犒劳。”三帅误以为郑国已有防备,不敢东进,于是灭掉滑国,率军西归。在郑国的杞子等秦人知道阴谋败露,又恐回秦国获罪,仓皇出逃到齐、宋两国。

再说晋国正处于大丧之中,闻秦师千里袭郑,灭滑而还,晋大臣原轸说:“先君之丧,秦国不加哀悯,却灭我同姓(晋、滑同姓),甚为无礼。并且今日纵敌,必为数世之患。”晋襄公听从原轸的意见,发布诏令,讨伐秦师。同时,联合姜戎,欲共同破秦。

晋襄公带兵亲征。当年四月,秦晋两军大战于崤山。秦军千里奔袭,无功而返,士气低落,人疲马乏。而晋军以逸待劳,士气旺盛。并且秦军不曾预料到晋军来袭,一旦遇敌,惊慌失措,晋军轻松获胜,孟明视等三帅被生擒,其余将卒,皆被斩杀。

崤之战后,秦晋又有彭衙之战,秦师战败。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3年),秦以孟明视为帅,大举攻晋,晋军坚守不出,秦师至崤山,埋葬崤之战秦军尸骨而还。崤之战遏制了秦东进的势头。秦穆公转而向西发展,讨伐西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晋崤之战的感悟 崤之战哀兵必胜的一个例子(2)

在这个故事中,晋国处于国丧之中,又为秦军无礼讨伐,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哀兵”了。先有秦军轻慢无礼的表现,次之有大商人弦高示弱迷惑敌军,其后有晋国君臣对秦国有足够的重视。三方面因素决定了晋国战胜的结局。这也体现了哀兵者,并不是真正的弱者,而是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同时并不轻视敌人,这样才可以得到最终的胜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