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头和灶尾的区别(灶前灶后)

小说《繁花》中有若干个“灶”字头词语,如“二章·二”中的“客堂灶间”,“拾壹章·壹”中的“灶披间”等,这些词义比较明显,大家都能理解而一般不会出错。但另外一个词就不一样了,《繁花》中有,社会用字也常见,却容易出错,且差错率极高。这个词就是“灶前”。先看例句:“表舅妈靠紧灶前落馄饨,一座江南风格双眼灶,中有汤罐,后烧桑柴。”(二章·二,第30页)“大家准备夜饭,康总炒菜,梅瑞做下手。几次宏庆走到灶前来,汪小姐喝一声,去烧火呀。”(二章·二,第32页)这里涉及一个基本常识,“灶前”是在哪里?“灶前”下馄饨的是表舅妈,“灶前”做下手的是梅瑞,两个例句表明作者就是这样理解的。事实到底如何?

灶头和灶尾的区别(灶前灶后)(1)

灶头,是农耕社会留下的标志性物件,历史极为久远,全国各地都有。但上海以及“长三角”地区的灶头,不仅形态、功能上大有区别,名称也大不同。如因多了一堵灶墙,烧火的地方才称灶前,是其中一个特点。“灶前”在吴语文献记载举不胜举,先看原嘉兴府的:“济颠只坐在灶前捉虱……”(天花藏主人编次《醉菩提全传》第10回,载《古代中篇小说(三种)》)济颠就是人人皆知的济公,他坐在“灶前”捉虱子。例句似乎没有回答“灶前”在哪里,但有个明显而重要的提示语“坐”。再看原松江府的:“(醋八姐)买了些螺蛳蚌蚬,自己上灶,却教活死人烧火。活死人来到灶前看时,尽是些落水稻柴,便道:‘这般稀秃湿的柴,那里烧得着?’”(张南庄《何典》)醋八姐和活死人在同一只灶头上,醋八姐上灶(官话称掌勺),活死人烧火。在哪里烧火?“灶前”。当活死人来到灶前,看到都是湿的柴,就对醋八姐说了“那里烧得着”的话,后面还有他往“冷灶里推一把柴进去”等情节。

这两个例句很能说明“灶前”两个特点,一是那里可以“坐”,另一个可以烧火。这就清楚了,“灶前”不是在灶头的“前面”(即掌勺的地方),恰恰在“后面”(具体说是在灶墙后面),亦即烧火的地方。事实非常清楚的这个词,为什么常常会理解错?其原因可能是缺少印象,加上字面上“灶前”就是“灶头前面”的习惯思维。《繁花》写到烧火的地方,例句称“(灶)后烧桑柴”,其实恰恰相反。上引两个例句都说“灶前”是烧火人坐的地方,《何典》中“活死人”如不到“灶前”烧火,是看不到那里湿柴的,这把“灶前”的位置、功能说得一清二楚,就是烧火人坐在那边烧火的地方。

清光绪晚期上海滩多产作家海上漱石生(孙家振),出版过160万字的长篇小说《海上繁华梦》,其中续梦三集第19回也写到了“灶前”。上海戚公馆里派丫头阿喜,去荐头店雇回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厮姓范,小名阿桐,因做生活不利落被主人称为“饭桶”,书中这样说他:“若是叫他烧火,不时把火种息(熄)灭,惹阿喜在灶前跳脚。”阿喜自己挑选来的“饭桶”连烧火也不会,自然要急得“在灶前跳脚”,文中点明了“饭桶”烧火和阿喜跳脚的地方——灶前。故事发生在上海租界,亦即当年的市中心区、今天的市区中心,那时周边还有很多村庄,连城市公馆使用的还是同农村一样的柴灶,因此作家创作小说时能把“灶前”说得清清楚楚,这也可说明,当年它在上海滩是个生活常用词。“灶前”另有个说法是“灶前头”,民国初期浦东人胡祖德收集的《看潮歌》中有例句:“某人烧火常坐灶前头……”(《沪谚外编》),很清楚,“灶前头”即是可“坐”、可“烧火”的地方。

这类与农耕社会密切相关、文献上常有记载的方言词语,在方言词典里空缺较多。为此,拙著《莘庄方言》拾遗补缺大量收录,“灶前”释义是“灶肚后面的空处,人可坐在那里烧火”。(褚半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