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

一、汝州崆峒山与道教

中国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但道家的鼻祖是广成子而广成子是河南老汝州人,上古时期居住在汝州崆峒山修行。汝州西六十里有座不算雄伟也不高峻的山峰,上古时它只是汝海西端的一座小岛。当时大概称崆峒岛。直到公元前2200年左右,大禹治水劈开伊阙龙门,将原本也东流汇入汝海(当时称女海)的伊水导向北流,与洛水汇而注入黄河,汝海才消退成汝河,崆峒岛成了崆峒山。明朝正德《汝州志·山川古迹》载:“崆峒山在州西六十里,上有丹霞院,即广成子修道之处,今有墓存。山下有洞,旧传洞中白犬往往外游,故号小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庙及崆峒观,下鹳山有广成城。有记,见诗文类。河南副使江孟纶诗:广成仙子久飞升,名寄空山几废兴……。知州彭纲诗:欲觅崆峒地,应将具茨临。洞中仙犬暮,山外野云春。瑶草交凡路,青苔蚀旧珉。千秋昏默景,斯道即为真。”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1)

明正德《汝州志·仙释》载:“广成子,轩辕时人,隐居汝州崆峒山石室中,黄帝造焉,问以至道之要。答曰: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淫尔精,毋俾尔心,思虑营营,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智为败,我守其一而处其和,故千二百年未尝衰老。”

以上志书说明,广成子修行在汝州的崆峒山。黄帝问道广成子即在此山。

黄帝登基第十九年,黄帝特意来到崆峒山,见到广成子说:“我听说先生通晓‘至道’,前来讨教‘至道’的精华。我想获得天地之灵气,使五谷丰登,百姓足食;我希望能掌握阴阳,使万民乐业,国家昌盛。我该怎么办呢?”广成子回答说:“你所想问的,是事物的根本所在;你所想掌握的,是事物的细枝末叶。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天上的云气尚无聚集就下起雨来,地上的草木没到枯黄就飘落凋零,日月的光亮也渐渐晦暗下来。心地狭隘的小人怎么能谈论‘至道’呢?”听了这番话,黄帝没趣地退缩回来。他弃置朝政,搭起小屋,坐卧茅草,独居仨月,谢绝客访,闭门思索。

三个月之后,黄帝再次来到崆峒山造访广成子。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顺着下方,双膝着地匍匐向前,叩头行了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通晓‘至道’,冒昧请教先生,怎样修身养生才能长寿呢?”广成子蓦然坐起身子说:“问得好啊!来,我就把‘至道’告诉你吧。至道的精华,幽深渺远;至道的极致,晦暗沉寂。什么也不看,什么也不听,持守精神,保持宁静,形体就会自然顺畅。一定要保持顺畅清静,不要使形体疲惫劳苦,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烦劳太多身心就会伤损。”广成子稍稍停顿,又说:“天和地都各有主宰,阴和阳各有府藏,谨慎地守护你的形体,一切都会强壮起来。”广成子又开始现身说法:“我遵循着自然规律的大道,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修身已有一千二百年,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2)

但我的形体还没有衰老的征象。”黄帝再次叩头行了大礼,十分钦佩地说:“先生真是‘天’(高明)啊!”广成子讲了养生之道,又对黄帝做了一些忠告,最后升仙而去,“与日月参光,与天地为常。”(《庄子·在宥篇》: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广成子曰:“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残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间居三月,复往邀之。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子蹶然而起,曰:“善哉问乎!来!吾语女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行将至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广成子曰:“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昬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这就是广成子传授黄帝的《自然经》(又称《阴阳经》),因而广成子被称为“黄帝师”。道教把广成子尊奉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开天经》:“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自此,黄帝潜心修炼,最终成仙,飘然升天。广成子的话浓缩了古代养生理论的精华,堪称中华古老养生文化的“活化石”,被道家视为内丹修炼的理论源头。

轩辕黄帝以广成子为师,依广成子《阴阳经》修道成仙,历史上道教则以黄帝为本原,以广成子思想为基础,不断完善增扩道教文化体系,使之成为万众信仰的依托,广成子也成了道教尊奉的“太上老君”、“祖师真君”,黄帝则成了万世崇拜的神仙。

由此可见:汝州崆峒山肇始了道教文明。

二、汝州和汝瓷

汝瓷是我国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一,因产于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青瓷之首,汝窑为魁”的美誉。

神韵天成的汝瓷为什么会诞生在汝州?我们从古人的诗词中读出些许缘由。“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大量诗词曲赋都对汝州丝绸般飘逸的天青色山水赞美有加。“下雨初晴,水风清;烟敛云收,数峰青”,汝州这种朴素无华的天青色自然环境,间接或直接影响了汝窑工匠烧造汝瓷釉色的审美思想和意趣,天青色成为工匠烧造汝瓷最初也是最高的境界追求。汝州地处中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市域南依伏牛,北靠嵩山,左控襄许之饶,右联伊河之秀,为南北东西交通要道。北汝河横贯东西,形成西北东南向的槽形盆地。作为古都洛阳的门户,汝州成为南来北往的必经之地。境内资源丰富,现已探测发现的矿产资源有46种,生产汝瓷所需的长石、石英、玛瑙石、方解石、高岭土、滑石、骨灰和木灰等原料储量丰富,资源优势非常突出。汝州燃料资源丰富,古时烧瓷多用木材,栗木为佳,汝州盛产栗树,来源充足。据文字记载,唐代已出现用煤炭烧瓷的现象。汝州水资源丰富,古称“汝海”,境内河流纵横,除北汝河外,还有洗耳河等26条河流,另有大小沟溪1304条。全市自然流泉多处,还有中小型水库26座,地表水资源丰富。汝州的地下水资源也颇为丰富,而且多数距地表不深,无论平原山区,多可打井取水应用。独特的地形地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优越的气候条件、丰富的优质原料、便利的水陆交通、优秀的制瓷工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汝瓷的烧造,以及汝瓷文化的传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汝瓷的始成年月,从已经发现的实物考证,始于唐而盛于宋,其代表窑口有汝州张公巷、文庙和宝丰清凉寺。从汝州城北的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残破的天蓝釉汝瓷碗,属晚唐时期产品。鲁山县段店、梁洼生产区古窑址内发掘的残破天蓝釉汝瓷缸证明,该地汝窑烧制时间最长,是从唐代中叶即已盛行的窑厂。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3)

唐代,汝州所辖的临汝、伊阳(今汝阳县)郏县、宝丰、鲁山等地有着丰富的陶土和茂密的树林,从汝河南蟒川的严和店到东南的罗圈、桃沟、清凉寺直到鲁山段店,方圆百里之遥,大量的方解石、钾钠长石、长石砂岩、叶腊石、莹石、硬质高岭土,软质高岭土、石英等主要原料分布地域广袤。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为陶瓷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北宋,北方烧造青瓷中心在时属直隶州的汝州(今汝州市),当时的汝州辖临汝县、郏县、龙兴(今宝丰县)、鲁山、伊阳、叶县、襄县等地。汝州四方烧造青瓷器的古窑遗址很多,形成“汝河两岸百里景观,处处炉火连天”的繁荣景象。

汝窑釉以青色为基调,分天青釉、豆绿釉、天蓝釉、月白釉四个品种。天青釉(又叫汝官瓷),是宋代汝州官办窑场为宫廷所烧制的瓷器。其造型古朴大方,端庄凝练,形神兼备,清雅肃静,釉如碧峰翠色,晶莹明丽,土质细润,坯坚细腻,釉药浑厚,清澈温润,和谐完美。汝官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温润古朴,清新爽目;抚其釉面,平滑如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的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的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如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官瓷满釉支烧,器底有小如芝麻状支钉痕,形成“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辰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汝瓷的鼎盛时期在哲宗、徽宗时期,叶寘的《坦斋笔衡》中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由于汝瓷烧造时间短且烧成难度大,在南宋时期已有“近尤难得”的记载,汝瓷流传至今的完整器型不足百件,大都存放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英国大英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机构。根据2015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资料统计,各个博 物馆馆藏和公开发表的传世完整汝瓷器皿共有90件,其中有瓶5件、三足樽2件、三足樽承盘1件、椭圆水仙盆6件、酒盏托盘1件、茶盏托4件、荷花形温碗1件、碗2件、圆形洗盘碟59件,圆形洗4件、鹦 鹉形盖钮1件(表1)。这些汝瓷器皿都是酒具、食具、香具等实用类型器皿,每件器皿从造型设计、釉色调配到制作工艺都达到了让人无可挑剔的完美境。

北宋靖康之变后,金兵入侵,窑毁烟灭,工匠南迁,工艺失传。汝官瓷断代800余年,历代仿烧不断而终不成功,难怪窑匠们发出了“造天青釉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新中国成立后,汝瓷又焕发了生机。1957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发掘祖国文化遗产、恢复汝窑生产”。以郭遂为首的科研工作者经过数百次实验和研究,于1958年烧制出第一批豆绿釉透花盆、洗字盘等产品,陈列于人民大会堂。1983年8月汝窑天蓝釉经过专家鉴定,均达到和超过宋代汝窑水平,1988年月白釉研制成功;1988年4月汝官瓷(汝窑天青釉)实验成功,举世瞩目。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4)

汝瓷新生,人才辈出,窑炉林立,随着精美绝伦的新产品不断问世和汝瓷地位的不但飙升,汝瓷人的地里保护意识也不但强化。2005年,汝瓷被评为国际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取得了通行世界的“绿卡”; 2007年,汝瓷烧制技艺列入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8月,汝州市汝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报获得成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公告,对汝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按照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相关政策的规定,今后只有在原产地行政区域内生产的汝瓷产品才能称为汝瓷。2011年6月,汝瓷烧制技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8月,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正式批准汝州市为“中华名窑·瓷魁之乡”,2017年2月汝州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华陶瓷文化之乡”称号。“宋瓷青器汝窑先,玛瑙为釉古相传。”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先人创造了独具一格的汝瓷烧制技艺,为世界陶瓷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相容融共生

1、汝瓷瓷五行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宇宙中的一切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相杂”和“相和”而化生的,“金、木、水、火、土”

在汝瓷制作过程中也客观地表现出来。“土”指的是瓷土,瓷土决定了瓷的本质与品性。“金”指的是各种金属氧化物,系各种颜料的发色成分,它张扬了艺术。“木”指的是柴窑的燃料,它催生了火,转换成焰。“水”是汝瓷烧成过程中的伴侣,它促进汝瓷成型而悄然升华。“火”决定瓷器烧成的成败,凭借火的炽热与刚烈给陶瓷注入了独特的艺术性格。金冠汝瓷是天地人合一共生,金木水火土和谐共存的艺术产物,是难以堪比的人间杰作。

2道君皇帝宋徽宗廷弃定用汝原因探讨

南宋叶寘《坦斋笔衡》记载:“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载:“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这里的“芒”指芒口,口沿漏胎无釉,这是采用覆烧的缘故。汝瓷采用裹足满釉支烧,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以支钉支烧器物虽然屡见不鲜,但汝窑的支钉支烧却技高一筹。汝窑支钉支烧支具采用耐高温的优质瓷土,支钉小而尖,因此留在器物上的支痕极为细小,这是汝窑匠师的创造。其结果使汝窑器物看起来更加美观,为世人留下了绝佳的精品。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5)

北宋晚期,朝廷突然舍弃洁白恬净的定窑白瓷不用,转而使用汝州专门为宫廷烧造的高档青瓷,这一情况在上述南宋文人笔记中已有记载。后人在解释北宋宫廷“弃定用汝”的原因时,也多因袭宋人笔记的说法,即因“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笔者认为仅以这句话来解释北宋朝廷“弃定用汝”的原因,理由似乎显得不充足。因为如果说北宋朝廷仅是嫌定窑白瓷有芒就弃之不用的话,作为掌握最高统治权的朝廷,完全可以诏令定窑烧造无“芒”白瓷,况且定窑一开始就是烧无“芒”白瓷的,有“芒”是因北宋中期以后为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而采用覆烧法造成的。那么,“弃定用汝”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有学者认为这或许与宋徽宗赵佶的审美趣味有直接关系,笔者同意种看法。下面作进一步论证。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6)

汝窑青瓷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它不以繁缛的装饰纹样来差化器物,而是釉质、釉色取胜,与耀州窑系刻花青瓷相比,汝窑瓷器釉中二氧化硅含量较低,三氧化二铝及氧化钙含量较高,在适当的温度和气氛中烧成后,釉画呈现特有的淡天青色。从传世汝窑瓷器及窑址出土瓷片标本看,这种青色的色调变化不大,虽然随着烧成温度、烧成时间、冷却速度等的不同,颜色深浅略有变化,但却不偏离淡天青色这个基本色调。在七色光谱上,淡天青色介于蓝、绿二色之间,绿色是一种充满静谧感的温和色彩,而蓝色则是带有神秘感的冷色,淡天青色有既有蓝色之冷,又兼具绿色之暖,是一种冷暖适中,优雅和谐的色调,这种色调体现了宋人所追求色彩中的理想境界,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审美趣味。

汝窑瓷器是宋徽宗赵佶(1082—1135年)在位期间(1100—1125年)烧造的。赵佶是历史上著名的道君,在宠臣蔡京及方士的蒙骗下,对道教深信不疑。他曾在朝廷内设置道官二十六等,还设立道学,每岁大考,允许士人就试,并集古今道教事迹成《道学》一书。他斥巨资修建上清宝箓宫。政和七年(1117年)正月,宋微宗在上清宫集合道士2000多人,让方士讲《道经》,自己也亲往听讲。这一年的夏四月,他又暗示道箓上表章,册其为“教主道皇帝”。此后,徵宗整入耽迷于道教,不断造出天神降临和帝造、天书、云篆之事,弄得人心惶惶,耗费大量钱财。道学以“静为依归”主张消极遁世,崇尚自然含蓄,清淡质朴。道教仪式中,斋醮时献给神仙的奏章,称作“青词”,又称“绿章”、“绿歌”。此称呼的由来,是因使用查藤纸作为书写材料。唐代李肇《翰林制》曰:“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皆用青藤朱字,谓之青词”。《道门宝制》认为: “青纸朱书,以代披肝沥血之谓也”。肝在行中属木,色青,血为红色 以此表极端虔诚。青词约始于唐天宝四年(745年)。史籍中曾有宋徽宗作青词多种的记载。道教以青色的纸面而不是以普通白纸作为荐告词文的书写材料,充分说明道家对青色的喜好。“弃定用汝”正是这种崇尚青色审美观的反应。

再考察一下宋代上层社会的思想领域。在我国历史上,宋代是一个软弱的王朝。北宋建立以后,虽出现一个时期的相对安定,然而盛唐时期那种雄健尚武的精神已开始逐渐丧失。北宋中期以后,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土地兼并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辽和西夏仍威胁着北宋的安全。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统治阶级和封建文人为了逃避现实,开始追求安逸享乐的生活,反映在审美趣味和艺术主题上,已完全不同于盛唐,而是沿着中唐这条线,走进更为细腻的官能感受和情感色彩的捕捉之史。在思想领域,构成宋代社会哲学思想的基础是程朱理学,信奉理学的封建文人,主张“存天理,灭人欲”,追求的是平抑质赴的风尚和禅宗深奥的神秘誓理。在艺术上则爱好幽玄沧古之趣。这种所谓文人的趣味,也必然在工艺美术领域有所反映,反映在宫廷士大夫所用瓷器上,就是讲究细洁静润,色调单纯,趣味高雅,即追求韵味。而以汝窑瓷器为典范的御用青瓷,其釉色平淡含蓄,于朴素中隐含着使人心平气静的意蕴,充分体现出宋代上层社会用瓷推崇理性美的时尚。这应是宋徽宗“弃定用汝”的根本原因。

3、汝瓷与道学同具的美学价值

(1)汝瓷的天性之美

汝窑没有流光溢彩之姿,却有淡雅清幽如润玉之美。像空谷素女,沉实、大度而宽厚;如羞花闭月,静穆高华,淳朴敦厚。泥土是单纯的,但单纯并不是单一,经过亿万年的风雨洗礼、千锤百炼,泥土与生俱来的本质并未改变,依然是淳朴、温厚、宁和、澹然的性格。以泥土做胎的汝窑瓷器,用单纯的本质(泥土),单纯的工艺(手工制作),单纯的天性(天人合一的思想),囊括自然之德,人性之美。

(2)汝瓷的工艺形式之美

“清雅浑厚夺造化,珠光宝气移人魄”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 西方有位大家说:“一只希腊花瓶是所有古典和谐的典型。同一时期,东方另一个伟大的文明之邦——中国,已将陶器发展成为一门最可爱和最典型的艺术。中国人在这门艺术上的奇特造诣甚至超过了希腊人所取得的成就。希腊花瓶显现出静态和谐,而中国花瓶,一旦摆脱了来自其他文化与技巧的影响,则能表现出动态的和谐。中国花瓶不仅呈现出数的关系,而且表现出生命运动。”一件汝窑器虽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她是在不停运动的,她所蕴含的意味之美才是真正的古代艺术之美。

汝窑造型具有经典之美,汝瓷传统神器旋纹三牺樽、三足洗、汝瓷碗等十八件,神韵天成,件件经典。

比如选入汝瓷邮票的旋纹三牺樽,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是传世汝瓷中的大器件。器形仿汉代铜樽烧纸而成。樽直口,圆筒腹,平底,有三个变形兽足支撑。樽外壁上中下凸起三层七道旋纹,中部三道,近口及底部各有两道。工艺上采用满釉支烧,底部有五个小支钉痕。器物制作古朴庄重,气韵风雅。周身凸起的数道旋纹,更增加了三牺尊的庄重肃穆之感。她的胎质细腻,呈香灰色,胎体较轻,里外满釉,釉面光滑,釉呈天青色微泛蓝,并开有细小的浅白纹片,隐若蟹爪。色质柔和,纯净,滋润,具有幽雅的蓝色光泽。此樽的釉色和造型的完美和谐代表了汝窑青瓷的最高水平。在烧造上完美掌握了铁的还原性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据专家介绍,此樽于1998年赴美国展出,在现代灯光之下,愈显得高雅之极,尊贵之极。 三足洗属宫廷陈设用瓷,传世仅此一件,无法估其价。她仿古铜器式样,直口平底,底部有五个细小的支钉烧痕,三个弯曲形足鼎立。造型非常简洁雅致,制作严格规矩,一丝不苟其沟底交代得清楚利落。里外均施满天青釉,光泽莹润,并开有细碎纹片,釉色幽淡隽永,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显示出汝窑青瓷的特殊魅力。这种素雅、青逸的色感正是当时上流社会的时尚和统治者审美情趣的反映。由于此洗形神兼备,烧制十分精美,传至清代倍受乾隆的赏识,他题诗一首,刻于器底:“紫土陶成铁足三,寓言得一此中函,易辞本契退藏理,宋诏胡夸切事谈。” (3)汝瓷的平和含蓄之美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7)

当我们把汝瓷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审视,其蕴含在汝瓷中的意味之美是多么的博大和精深!汝瓷的平淡、素洁绝非只是一种物性,同时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她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汝瓷本出“寒门”,有幸被皇帝看中,能登入宫廷的大雅之堂,赢得社会的广泛推崇,那的确是因为她浓缩了中国古代理性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之美。 (4) 汝瓷的窑变之美

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融进了瓷器之中。汝瓷是有魂灵的。她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的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色的自然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李苦禅曾挥毫题词赞曰“天下博物馆无汝者难称尽善尽美矣!”

(5)汝瓷开片——残缺之美

汝瓷开片纹本来是一种缺陷,是一种毛病。在宋朝及其以前,大部分窑口都使用石灰釉。石灰釉的胎和釉的热胀冷缩系数相差很大,所以在瓷器冷却时胎收缩的少,釉收缩得多,形成了开片纹。这本来是瓷器的一种自然缺陷,但经过窑工们的不懈努力,把这种自然裂纹变成可以人为控制的开片纹,可以控制开片纹的疏密程度、长短等,变成了瓷器的一种漂亮的装饰。

(6)汝瓷的境界之美

很久以来,汝州人把看瓷说成品瓷,就像茶乡人把喝茶说成品茶一样。善品茶者通其茶道,善品瓷者必具慧眼。善品汝瓷者品其境界: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

四、结语

没有比单纯更能包罗万象,也没有比单纯更能体现汝窑的美。以泥土做胎的汝窑瓷器,用单纯的本质(瓷土),单纯的工艺(手工制作),单纯的天性(天人合一的思想),囊括自然之德,人性之美。逝去的工匠已经沉默,然而汝窑神器还在说话。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用陶瓷写成的,所以中国的英文名字叫“china”。汝窑天下第一瓷的称号,来源其造型、色泽、开片与质感的开创性,在于其达到了时代巅峰之后,至今仍无可超越的独步地位。汝窑是中国青瓷烧造历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的作品,其工艺为“满釉支烧”,呈一层淡淡的天青色釉,汝瓷造型庄重大方,古朴典雅,胎壁较薄,秀丽潇洒。工艺细、制作精、有神韵。色泽青如天,面如玉以玛瑙入釉,质美蕴蓄,清雅素净,光泽柔和,富有水色。汝窑开片,丝如豪,质如金,由于汝窑釉料(玛瑙结晶体)的分离,器表出现鱼鳞状的细小美丽开片,珍珠状的结晶体布在气泡的周边,寥若晨星。

飘飞的青精灵,凝固的瓷之韵。汝瓷首先表现在工艺形式上的美感:和谐、单纯、平淡。她和谐的美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端庄的形体,流畅的曲线,宁静的釉色,优美的韵律。而她的单纯和平淡,绝不是“淡乎寡味”。在釉色上汝瓷最讲究细洁和净润,又更追求奇妙丰富的肌理层次和“精光内蕴”的质地效果。在造型和装饰上,汝瓷既注重于矛盾中的统一,又善于从统一中寻求变化,在充满生命的动感中求得和谐的表现之美。当我们把汝瓷置于文化的背景下审视品悟时,其蕴含在汝瓷中的意味之美是多么的博大和精深啊!汝瓷的平淡、素洁绝非只是一种物性,同时渗透了淡泊、虚静的“人性”,而她典雅方正,亦象征了儒家文静雅洁、温柔敦厚的君子之风。汝瓷本出“寒门”,有幸被皇帝看中,能登入宫廷的大雅之堂,赢得社会的广泛推崇,那的确是因为她浓缩了中国古代理性文化的最高趣味:平和、含蓄和雅致。 善品汝瓷者品其境界。我们品读汝瓷——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 善品汝瓷者品其境界。我们品读汝瓷——物化心灵,净化欲望,摒弃浮躁,求其悠远,退其名利,走向禅境。汝瓷为美而生。汝瓷的美让我们联想到生活中纯美的一面,童心、亲情、爱情、友情……尤使我们联想到美丽的女人。汝瓷色纯、胎细,在半透明的状态中弥漫着神秘而温润的气息,似乎和东方女性的纯洁温柔细腻内敛有着隐秘的联系。瓷乡品瓷——体验窑变之美。站在瓷乡这块充满创造的土地上,看汝窑在燃烧,听圣火在歌唱;品汝窑神奇的窑变,于是在千变万化的窑变中诞生了你这青瓷的艺术精灵!是的,汝瓷经验着窑变的神奇之美、壮烈之美、创造之美、变化之美……汝瓷的烧造过程是一个“窑变”的过程。每一件器物在窑内所放的位置的不同,受到的热度不同,产生的窑变效果也不同。同时,它成瓷时对窑外的气候十分敏感,阴晴冷暖、风雨霜雪、春夏秋冬,都有可能影响成瓷的效果。它不但在窑内变化多端,而且在在停火降温中,它还随着温度的冷却进行着三次变化:月白色,天蓝色,天青色。只有准确的把握好这瞬间的变化,方能烧出天青色的瓷器。

汝瓷传承了千年的窑火(汝瓷与道教源远流长)(8)

汝窑的窑变神秘莫测,火助神成,不规而圆,不矩有方,像火中泼墨,似炉中晕染,正常中孕育着意外,意外中蕴含着理智,在永远的变数和创造中,把生命的才情、意识的灵动、艺术的升华、想象的空间都熔进了瓷器之中。瓷乡品瓷—— 感悟汝瓷的魂灵之美。她历经千锤百炼的陶冶,而后注入了人类的灵魂;经圣火熊熊的洗礼,达到大彻大悟的坦然。正是由于汝瓷经过了圣火的炼狱,并得到了灵魂的回归和升华,所以才达到了宠辱不惊的境界,才达到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旷达和超然,从而最终实现了一抹天青自然的亮点,被奉为世界博物架上的奇珍!

合因点笔意为静”天地造化、炉火神笔绘就的青瓷精灵,其质朴、恬淡、莹润、沉稳、大气、厚重和静谧的品质,形神贯通,浑然天成。汝窑没有流光溢彩之姿,却有淡雅清幽,如润玉之美。像空谷素女,沉实、大度而宽厚;如羞花闭月,静穆高华,淳朴敦厚。谛听青精灵艺术的歌唱:追求物之理念,佛之辉煌;道之宁静;禅之淡然;天地之谐;万物之序,尽在汝窑神器之中。有诗曰:“圣火燃烧汝窑梦,窑变神器炼狱情。神韵天成汝瓷魂,道法自然青精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朋友们,欲觅汝窑神韵,请随我一道来汝州,共同开启神秘的汝窑文化研学之旅——

2020年8月25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