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山市的未来发展(吉林省白山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曾经有所记载这部书传说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详细地记载着其父大禹王治水时所经过之地长白山又名不咸山,不咸在蒙古语中是神仙之意,在东北居住的各少数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鲜卑、高句丽、蒙古、契丹等,都有对东北境内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许多有关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话都寄托在这里,因此,都称这座山为仙山那部记载着域内域外名胜山水的先秦著作《山海经》,也便将长白山称之为不咸山(即神仙山) 在此之后,魏晋时期所著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记载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这句话是说,在汉武帝出征朝鲜之后,汉武帝之子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公元前82)便将玄菟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自单单大岭(即长白山)以东的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以后,在《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漠河了南有纵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者以物盛云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不敢杀”与肃慎、女真、满族,是同一民族,不过居地更稍北一些这段话里是讲,漠河国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长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后来,又可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漠河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东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辽王朝和金王朝之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现了规范化的称呼----长白山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后来在《金史.本纪三十五》中记载曰:“女真地有长白山”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要对长白山顶礼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就于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文中极力把长白山神化起来说:“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  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吉林省白山市的未来发展?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吉林省白山市的未来发展(吉林省白山市的历史发展变化)

吉林省白山市的未来发展

长白山有语言和文字留传下来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  在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学著作《山海经》中,就曾经有所记载。这部书传说是大禹之子伯益所著,详细地记载着其父大禹王治水时所经过之地。长白山又名不咸山,不咸在蒙古语中是神仙之意,在东北居住的各少数民族----慎慎、沃沮、扶余、鲜卑、高句丽、蒙古、契丹等,都有对东北境内这座最大的高山景仰和神化,许多有关天女不孕而生的神话都寄托在这里,因此,都称这座山为仙山。那部记载着域内域外名胜山水的先秦著作《山海经》,也便将长白山称之为不咸山(即神仙山)。 在此之后,魏晋时期所著的《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记载曰:“昭帝始元五年(公元前82年),玄菟徙居勾丽,自单单大岭以东,沃沮貊悉属乐浪。”这句话是说,在汉武帝出征朝鲜之后,汉武帝之子汉昭帝于始元五年(公元前82)便将玄菟人迁居于高句丽之地,自单单大岭(即长白山)以东的沃沮族、秽貊族皆归属于乐浪。这里的“单单”二字,与满语中的珊延相近。珊延,即白色的意思;珊延大岭,即白色的大山。以后,在《北史列传-勿吉》篇中又有记载:“漠河了南有纵太山者,华言太皇,俗甚敬畏之,人不得山上溲污,行经者以物盛云。上有熊罴豹狼皆不害人,人不敢杀。”与肃慎、女真、满族,是同一民族,不过居地更稍北一些。这段话里是讲,漠河国南境有座大山,指的就是长白山。在南北朝的其他书籍里(例如《魏书》、《齐书》等),也常有“纵太山”、“纵白山”之称出现。后来,又可在《唐书-东夷列传》看到有关的记载:“漠河居肃慎地,栗末部最南抵太白山,亦曰徙太山,与高丽接。”可见,当时对长白山的称呼极不统一,有的叫纵太山,有的叫徙太山、纵白山、太皇山不等。  直到东北的契丹族和女真族定鼎中原,建立起辽王朝和金王朝之后,对于东北的第一座高山,才算出现了规范化的称呼----长白山。在《契丹国志》中有记载曰:“长白山在冷山东南千余里......禽兽皆白。”后来在《金史.本纪三十五》中记载曰:“女真地有长白山。”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中原建立起金朝的女真族,一直把长白山作为他们的发祥地,经常要对长白山顶礼拜,以求保佑其国运昌隆,帝祚永延。金世宗完颜雍刚刚登基不久,就于大定十二年(公元1172)册封长白山为兴国灵应王,并命当时著名文人。翰林院修撰党怀英修撰《封长白山为灵应王册文》,文中极力把长白山神化起来说:“自两仪剖析,山岳神秀各钟于其分野。国将兴者,天实作之。对越神休,必以祀事。故肇基王迹,有若歧阳,望秩山川,于稽虞典。厥惟长白,载我金德,仰止其高,实惟我旧邦之镇......”  文中把长白山称之为神山秀岳,用“载我金德”“仰止其高”等最高的赞语来形容它,可见对这座塞外名山的崇仰恭敬。因此皇帝又于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在长白山北建立灵应王神庙,命大臣持节备礼并带着这份《册文》前去祭奠。

历史沿革

新石器时代,白山境内就有人类活动,

燕国置二龙湖古城、真番障塞管辖。并建有辽东郡吉林燕长城。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此地属辽东外徼。

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灭卫满朝鲜设玄菟郡,管辖吉林省东南部。先后属真番郡、玄菟郡。这是吉林地区纳入中原王朝行政建置之始。

东汉属高句丽。

汉末至曹魏初期属于公孙度东国。

三国初属高句丽。正始三年(242年),魏幽州刺史毋丘俭讨高句丽,本地复属玄菟郡。

晋为高句丽地。康帝建元元年(343年),本地属燕(前燕)。晋海西公太和五年(370年),前秦灭前燕,本地归前秦。后燕昭文帝光始四年(404年),高句丽复侵辽东,本地归高句丽。

南北朝属高句丽。

隋属高丽。

唐初属高句丽。高宗总章元年(668年),唐灭高丽,本地属安东都护府哥勿州都护府。

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本地属渤海国。并在今白山市临江所在地置神鹿县,为神州治所。懿宗咸通十四年(873年),置鸭绿江府于神鹿,为西京附郭,领神州(今临江市)、桓州(今集安县)、丰州(今抚松县)、正州(今通化市)。

五代初归渤海。天显元年(926年)。

辽灭渤海,改建东丹国。其后,渤海移民以今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

宋初属定安国。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并入辽。

辽属东京道。在今临江置渌州驻鸭绿江军节度使。领弘闻、神乡二县(今白山市)、桓州(今集安县)、正州(今通化市)、慕州(今柳河县)。

金为东京路婆娑府地。

元属辽阳行中书省沈阳路辖地。

明属奴儿干都司建州卫及长白山寺。万历十九年(1591年),为努尔哈赤所并。

清初属吉林副都统辖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依盛京将军增祺、奉天府尹玉恒奏请,划通化县东部地方设治猫耳山,置县名临江,属吉林副都统辖区兴京厅。设八道江巡检属通化县(1908年划归临江县)。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除将军制,东北实行行省制本地属奉天省,仍辖于兴京厅。宣统元年(1909年)5月,置林长海等处分巡兵备道于临江县。领长白、海龙两府,临江县、通化县、集安县。

中华民国初仍沿袭清朝建制。民国二年(1913年),奉天省设东、西、南、北、中五路,白山地区属奉天省东路道。民国四年(1915年),改八道江分防巡检为八道江佐治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东北沦陷时期)改属伪安东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划归伪通化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祖国光复后,划归安东省通化专署所辖。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划归辽宁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属辽东省。1954年8月20日,划归吉林省,隶属通化地区。1959年,3月23日吉林省委批准撤消临江县设置浑江市。1960年1月7日,国务院批准浑江市府驻八道江镇,隶属通化地区。

1985年2月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通化地区,实行市管县体制,通化地区分治。通化地区下辖通化、浑江两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 [6-7]

1986年9月8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浑江市八道江区、临江区、三岔子区。

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浑江市更名为白山市。 [8] 4月,浑江市正式更名为白山市,辖临江市、靖宇县、抚松县、长白县、三岔子区和八道江区,市委市政府驻八道江区。 [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