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

不知道2020年的高晓攀是否会后悔,在五年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哽咽着说出的那句豪言壮语:“我们以前是笑话,将来是神话”!

当时的嘻哈包袱铺刚刚完成A轮融资,用他的话说:“铺了那么长时间的包袱,终于可以抖包袱了。”

虽然,在今年的《欢乐喜剧人》中,不管是台上还是台下,他的表现都有失水准,台上失了“面子”,台下失了“气度”。

不过,我们必须承认,高晓攀确实一直保持着一幅“摩拳擦掌”急切地想“大干一场”的样子。

这一点就难能可贵。

十几年前,我们很难从一个相声演员身上看到那股子“拼命”的劲儿。

但这股“劲儿”和激情,高晓攀身上,有!

1

2003年,高晓攀即将18岁,当时的相声行业不景气,中国戏曲学院相声大专班毕业的他,毕业即失业。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1)

由于自幼和冯宝华先生学习相声,又拜冯春岭为师,骨子里对相声有热爱,也有情怀。

虽然,除了相声没有其他学历的高晓攀在北京不到体面的工作,但是他仍旧不愿意离开,因为他觉得想要说相声,必须从北京开始。

这种想法,和早年间的郭德纲也算不谋而合,而郭德纲身上也有那股子“拼命”劲儿

别看高晓攀年纪不大,相声圈内的辈分却不小。

高晓攀的师父是冯春岭,冯春岭师承是张春林,张春林的师父是赵霭茹,赵霭茹师承卢德俊,卢德俊的师父是沈竹善,沈竹善师承朱绍文,朱绍文师承张三禄,所以高晓攀是第八代弟子。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2)

当时还没有德云社,郭德纲自己也还朝不保夕,且尚没有“师父”愿意罩着他,距离他拜师侯耀文还有一年,是黎明前最黑暗难熬的日子。

看到来到门前的高晓攀,询问了师承,自然是必须要留下,从此盒饭一起吃,馒头一起啃。

但是,高晓攀当时年纪小,相声水平一般,不过人长得精神,也有青春的冲劲儿,所以负责开场表演,而当时的德云社还没有钱找个主持人报幕,所有的演员都是身兼数职,长相帅气的高晓攀也兼任主持人身份,很有观众缘儿。

那一年的高晓攀很崇拜郭德纲,他也相信自己可以成为第二个郭德纲,因为他看到了观众对于新相声的接受度。

但是,高晓攀一开口就不是“相声腔”,而郭德纲的相声再创新,也还是坚持传统段子的骨架和“梁子”,德云社注定坚持“传统活”

高晓攀有思想有梦想,绝非池中物,他知道自己的优势,也看准了相声观众中的“青年观众市场”,自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打算,于是他在2004年离开了德云社。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3)

当时德云社初见起色,但是通过郭德纲“捧”的演员——李菁、何云伟、曹云金,就能看出来,高晓攀与德云社气质不符。

如果,高晓攀想混沌度日,以他的师承和他的人品与勤奋,在德云社养老应该不成问题,尤其当时的德云社已经度过最艰难的时刻,马上即将迎来曙光。

但是,高晓攀没有目光短浅的想要分享德云社这份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的相声红利。

大概,后来的高晓攀应该会庆幸自己的决定,2003年悄悄的来,2004年又悄悄的离开,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既没有分享德云社的风光,也没有赶上德云社被“破鼓万人捶”的时候去“落井下石”的情殇。

而其2006年短暂的回归,也没有为德云社激起任何的风浪。

不过,他的“静悄悄”,也属万般无奈,如今的演艺圈都明白,不怕夸不怕骂,就怕无声无息无价值。

2

离开德云社之后的高晓攀,并未远离相声行业。

经过几年的辗转摸索和拧巴挣扎,2008年23岁的高晓攀成为了“嘻哈包袱铺”的班主,从此之后他重新回到大家的视野,但对更多的人来说,他仿佛从天而降一炮而红。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4)

从此之后,高晓攀像是忽然爆红,出演电视剧电影,多种比赛拿金奖,多次上春晚。

也是,此时大家才知道,高晓攀与郭德纲的关系非比寻常,不仅二人同属于第八代弟子,甚至往上倒,也都属于朱绍文这一脉的师承,之后又被大家挖出了更为深层的关系,高晓攀竟然算是郭德纲西河大鼓门的徒弟,相声上是师兄弟,评书门是师徒,也是美谈一桩。

高晓攀非常注重相声的创新,他也在创作中巧妙地避开了需要“娃娃腿”功夫的相声“柳活儿”和“贯口”等传统艺术技巧,这样一来一些没有从小学习相声或者嘴上功夫没什么天赋的喜剧演员,就业可以顺利的加入“嘻哈包袱铺”表演。

而“嘻哈包袱铺”的创作理念,紧紧围绕着“青春”“情怀”等主题,贴近青年人的生活,舞台表演形式也很新颖,并且“嘻哈包袱铺”不同于德云社的“角儿负责制”,它更加年轻化公司化,年轻演员不必受太多“规矩”的限制,同事们在工作中也比较轻松随意。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5)

“嘻哈包袱铺”凭借自己的特色与创作实力,又赶上了被德云社激起的“相声热潮”,一路发展比较顺利,也成为了德云社之后的第二家成功的个人所有的相声社团,并且成为第一家成功融资的相声社团。

高晓攀面对忽然的爆红,虽然内心也有变化,高兴过也拧巴过,但是,好在他并没有放弃对于相声和对喜剧的创作热情。

从两进两出德云社就可以看出来,高晓攀是一个非常有个人想法,有属于自己梦想的人,这种人不可能久居人下。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6)

高晓攀的前三十年的巅峰在2015年,那一年他登上了春晚舞台,和少年时候的“偶像”冯巩合作了小品《小棉袄》。

那个第一次见岳父大人,想娶走“小棉袄”的“胡建”人,被他演绎的惟妙惟肖,套系的故事结构和人物形象,瞬间为他圈粉不少中老年观众。

从此后,他的演艺之路更加顺遂。

3

如果说在第一届《欢乐喜剧人》中高晓攀和尤宪超的作品《梨之园》,是第一次以情怀为主题大获成功的作品,收获了观众的笑与泪。那么,可以说得到了甜头的高晓攀,又逐渐地将“情怀”主题带给观众的感动全部给透支了。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7)

当然《小先生》也是比较“高配”的情怀作品,高晓攀的外形和舞台效果等为作品增色不少。

高晓攀对待相声无疑是认真的,不然他不会放下身段去参加《相声有新人》,不然他也不会同意将自己“嘻哈包袱铺”旗下的金霏陈曦的决赛作品,拱手送给德云社的孟鹤堂周九良。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8)

但是,他在《相声有新人》上的表演还是令张国立昏昏欲睡,观众听得也是莫名其妙。

而在刚刚的第六季《欢乐喜剧人》中,不仅不仅用不知所云的表演输给了外国演员,在台下采访中还失了风度,暗讽输掉是因为这是“德云喜剧人”的主场。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9)

不知道,高晓攀在看到自己公司的金霏陈曦和郭德纲的亲密互动,以及在“德云社”主场还是赢了孟鹤堂之后,作何感想。

但是,人要成长总是会有“阵痛”,执着的人才会较劲。

其实,高晓攀的嘻哈包袱铺定位清晰,与很多相声团体其实反倒没有很明显的竞争关系,而高晓攀虽然为人新潮,有敢说敢做,但是情商不低,也有一些江湖气。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10)

不过,因为高晓攀与姜昆以及“青曲社”保持友好关系,还助阵过曹云金的“听云轩”,同时又拥有两进两出德云社的历史,还有郭德纲西河大鼓门徒弟的身份,所以很多人说高晓攀“骑墙”,善于左右逢源。

但是我到觉得不是。

高晓攀年纪轻轻又没有什么深厚的背景,做到如今的地步已经实属不易,人生在世哪来的绝对自由,位置越高身不由己的事情也就越多。

光见高晓攀和主流客客气气,可是也没见他得到多少真金白银的实惠,也没见他要到多少资源,说到底,还是得靠他自己。

德云社相声有新人高晓攀(两进两出德云社)(11)

而在看了高晓攀2015年出版的口述《别怂》,就更觉得他是一个非常拧巴的人,有理想有见识有眼界也敢说话,但是怎奈专业能耐还是不够,而传统艺术的魅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身的功夫和硬实力。

也许,高晓攀是一个好领导,但是可想要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还是太难了。

《别怂》高晓攀请了郭德纲为他做序,而他也用相当的篇幅表达了对于郭德纲的评价。

虽然也有对于德云社的建议和意见,但是对于谁都不想掺和,避之唯恐不及的“侯耀文遗产”案,他表达了对郭德纲的支持和敬意,对“相声圈”小人的不屑也呼之欲出,这也是一本很得罪人的书。

有人说高晓攀:“和谁都是朋友,小心没人把你当朋友。”

我怀疑,其实除了志同道合的几个合作者,高晓攀可能还真没把谁当朋友,他坚信他在走一条正确的路。

他说过:

“我是欢乐英雄,我是天生野种,我与相声一见如故、一心一意、一炮而红、一站到底、一命呜呼。”

愿意为梦想“死磕”的人其实活得都不怎么轻松,都有不同的“拧巴”和“清高”。

但是“死磕”的结果如何,现在说什么都还是太早。

高晓攀还年轻,也经得起折腾,也许几十年后会有答案,谁知道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