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

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1)

翁同龢是清朝状元,贵为两代帝师,在朝廷上,他是唯一可以和李鸿章抗衡的人。清末有一副巧联流传甚广:“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上联说的是李鸿章,下联说的是翁同龢。后人曾经评价,翁同龢是斗不过李鸿章的,只因为他是皇帝的老师,李鸿章才让着他,翁同龢才学过人,只是他的性格中书生意气太重,在官场上他谁也斗不过,在他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则与知县斗气的趣闻。

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2)

清末,翁同龢因得罪了西太后慈禧,被赶回老家,在当时这不算丢脸。还可以美其名曰“养望林下”。他也着实过得不寂寞,皇上正当盛年,等到太后百年,这个待光绪皇帝如亲儿子的老师说不定还会东山再起,还不照样入他的军机,兴许还能当个领班大臣,所以,翁家门前照样车水马龙,倒好像翁大人并未革职,是回乡省亲,小住数月一样。

翁同龢是晚清大书法家,每天总要写上十余幅字消日遣怀,但他很少答应别人求字,就是亲朋好友求十回,也未必到手一张半张。就连顶头父母官常熟知县,翁同龢也懒得敷衍,随他想尽办法请托,片纸不如公门。俗话说得好,不怕县官,就怕现管。一个被革职的乡绅还这么牛,朱知县气得咬牙切齿,一点办法也没有。

形势一天一天在变化,百日维新,戊戌变法,京中消息一天一个样,最后是上谕到:翁同龢荐引匪人,革职永不叙用,交地方官严加管束。

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3)

朱知县这一下可是逮到机会了,从此以后,每天前往翁府,召集翁家所有奴仆一·一询问:中堂今天干嘛啦?上午?下午?晚间?夜间?吃了啥?见了谁?言谈间可有大不敬的地方?每天如此,温家上下被折腾的苦不堪言。

翁同龢这个气呀,可他是清流领袖,一代大儒,总不能跟这种庸吏当面翻脸:“也罢,你不是奉旨管束我一举一动吗?老臣领旨!”于是,他通知朱知县:以后不要辛苦你往我家里跑了,免得耽误公务,每隔一个时辰,我会往县衙送一份报告,报告我在家里做了些什么?无非就是贴补家人几双鞋钱,让他们多跑一点路。朱知县一听心里马上明白了,翁同龢有点烦了,朱知县也感觉到这段时间有点过分了,瘦死的骆驼大似马,翁同龢再落魄,他也是得罪不起的,朱知县当即答应:“一切按中堂大人安排办。“

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4)

以后几天里,翁同龢每隔一个时辰,就让家人往县衙门送一封随手小笔,上书:翁某欲往后院走动,听老父台核实,或是翁某家中饭煮熟,将进食,请老父台巡视,再不就是:翁某午睡片刻已醒,现坐于厅上与客略谈,请老父台详查。一连几天,家仆来回行走于翁府和衙门之间,朱知县应接不暇。家仆回来如实相告,翁同龢心里这个乐呀,心情舒畅极了,拿起笔来写道:翁某今日洗足,请老父台驾临看管。翁老爷子精气神好,两页八行,写得飘洒自得。吩咐家仆:”这是最后一封了,明天就不必送了。“

翁同龢是奸臣还是忠臣(难怪说翁同龢书生意气太浓)(5)

一连几天过去了,朱知县再也不敢来翁府打扰了。翁同龢暗喜,姜还是老的辣,又过了几天,突然有家人来急报:朱知县将中堂大人请看管洗足的信函,用白绫装裱成条幅,挂在县衙花厅逢人便夸,说古人有争”座位帖“,今有中堂的“洗足帖”,大可辉映古今,合为双壁等等。现在,全县乡绅都知道中堂大人请知县来看自己洗脚。

这下轮到翁同龢手足无措了,毕竟是两代帝师,为人师表,他有点脸红了,找到朱知县要求收回这封信,朱知县当然不答应,几番交涉,翁同龢书写了一幅屏风,一对联送给朱知县,朱知县才把信退回翁同龢,不用说,这封信肯定被翁同龢烧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