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

不给糖就捣蛋!

在这个可以“随意捣乱”的万圣节

爸爸妈妈们都为小朋友准备了什么样的造型呢?

是女巫、幽灵、南瓜灯?

还是酷拽的吸血鬼呢?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1)

然而

提起万圣节

可能会有很多「节日仪式控」父母

反而会觉得反感

认为怪异吓人的造型与血腥惊悚的场面

会对自家孩子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比如做噩梦、不敢自己睡觉、产生恐惧等

“我家孩子怕鬼啊!”

“睡觉时窗帘都要拉得紧紧的,生怕有鬼进来!”

“会把鱼缸的流水声听成是有人在说话……”

“不敢自己开灯去拿东西”

……

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会那么怕鬼呢?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2)

孩子思维能力的发展

怕鬼,其实是孩子对未知事物一种本能的恐惧。

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中提到过,在“前运算阶段”,也就是在孩子2-7岁时,他无法区分什么物体是有生命的、什么物体是没有生命的,而是会把自己的意识推向所有的物体,认为所有的物体都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有情感的。

而且,在这个时期,孩子处于对外界事物逐渐积累认知的阶段,父母作为孩子认识外界事物重要的通道之一,在孩子对未知感到恐惧又好奇的时候,父母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3)

相信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父母双标现场”:

为了不让孩子乱跑早点回家,很多父母就会吓唬孩子外面有鬼,等到孩子深信不疑、不敢出门、害怕妖魔鬼怪时,又嫌弃孩子胆小怕事……

孩子成长的探索与发现

在皮亚杰的儿童泛灵论看来,学龄前的孩子处于主观世界与物质宇宙尚未分化的混沌状态,对事物之间的物理因果关系和逻辑因果关系缺乏必要的认知。

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会更多地观察、探索周围的世界,慢慢了解一些生命的客观规律,同时也会认识到自己的局限,结合本身异常丰富的想象力,因此产生一定的畏惧感。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4)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孩子总是疑神疑鬼,其实父母不需要特别担心,因为这是孩子必然的成长经历,他们的思维总是从混沌发展到理性的。

2-6岁的孩子会把一切事物都当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的东西,他们甚至会把玩具当成是活的,与它们一起玩耍和交谈;

6-8岁的孩子则认为所有能动的事物都是有生命的;

8岁以后的孩子开始把生命的事物定义为能自己活动的东西;

等到更晚的时候,孩子才将动物和植物看成是有生命的。

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怕黑源自人类自我保护的本能,从这个角度来说,害怕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自我保护机制。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总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恐惧,鬼怪之于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向你表达内心的恐惧时,一句“没事,我会陪着你的”,显得十分重要。

01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出现疑神疑鬼,害怕妖魔鬼怪的情况时,与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鬼怪并不存在,显然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因为他们是真实地害怕,是在寻求父母的安慰和支持,一句“没有鬼”、“那是假的”等,直接否定了孩子的感受,往往只会让孩子更加烦躁与害怕。

其实,我们要尊重和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孩子才愿意告诉我们害怕的原因,如果孩子懂得用语言将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就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孩子的恐惧心理。

02让孩子描述“鬼怪”的形象

“妖魔鬼怪”其实是孩子想象出来的,我们并看不见也摸不着,如果能引导孩子把自己害怕的鬼怪描述出来,孩子的恐惧感会降低许多。

让孩子说出来、画出来、演出来,使孩子想象中的鬼怪更加形象具体化,还可以与孩子一起改造“鬼怪”,使之变得滑稽好笑。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5)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一旦孩子从中获得了对害怕的东西拥有的一种掌控感,自然就能慢慢克服内心的恐惧。

鼓励孩子探索与发现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鼓励孩子积极探索,挖掘令他们恐惧与不安的真实原因,比如夜晚邻居走路的声音、水龙头滴水的声音、窗外起风的声音等等。

让孩子保持对事物的好奇心,陪着孩子一起探索,孩子就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验找出引起恐惧的原因,从恐惧与不安中走出来。

孩子怕鬼怎么办怎么克服(孩子怕黑怕鬼该怎么办)(6)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孩子感到害怕与恐惧时,一句“没事,我在呢!不怕”,就能安抚孩子的不安,当我们与孩子在一起面对他们内心的恐惧时,孩子就会拥有极大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给予孩子足够多的陪伴,父母才能找到令孩子害怕的真正原因,才能真正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

因此,当孩子说“妈妈!我害怕!”时,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怕事”的标签,而是蹲下身来抱抱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拥有直面黑暗的勇气,在恐惧中战胜自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