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主要思想简介(孟子思想略述)

孟子战国时鲁人,晚于孔子百余年,《史记》记载“授业子思之门人”(见《孟子荀卿列传》),一说为鲁孟孙氏后裔,可作参考,大致活动于齐威王,宣王时期,即战国中期,前有杨墨之学,期间还有齐稷下学官的众多学者,以及当时有名的宋轻,慎到,许行等等这个时期是天子失官,民神绝地天通后一次知识,技术和思想的争鸣时代,孔子时代算是开先河,并未进入全盛,战国,就是这个士崛起和之前从石器时代到战国的一次整合这是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孟子的主要思想简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孟子的主要思想简介(孟子思想略述)

孟子的主要思想简介

孟子战国时鲁人,晚于孔子百余年,《史记》记载“授业子思之门人”(见《孟子荀卿列传》),一说为鲁孟孙氏后裔,可作参考,大致活动于齐威王,宣王时期,即战国中期,前有杨墨之学,期间还有齐稷下学官的众多学者,以及当时有名的宋轻,慎到,许行等等。这个时期是天子失官,民神绝地天通后一次知识,技术和思想的争鸣时代,孔子时代算是开先河,并未进入全盛,战国,就是这个士崛起和之前从石器时代到战国的一次整合。这是孟子所处的时代背景。

孟子学说的源流问题,首先,前面说道,孟子是子思的门人,根据其出生时孔子已死百余年,也就间接证明了这里的门人是再传弟子,不是子思的直接传人。这个要注意。再一个,根据韩非子的显学(子张氏,子思氏,颜氏,孟氏,漆雕氏,仲良氏,孙氏,乐正氏)和荀子的非十二子(子思,孟轲,子游,子夏,子弓)来看儒家在孔子死后有分裂,不再是单一的学统传授,所以这就有了谁是孔子真传人的争论,这还是儒家内部的,外部的学说纷起,也打击着儒家学说在社会的影响力。这对恨不及仲尼,志在传仲尼之学的孟子来讲,是不能容忍的,《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予私淑诸人也”、《公孙丑上》“乃所愿,则学孔子”可表达孟子的部分心声。孟子后来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孟子的评价是“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案往旧造说,谓之五行,,,子思唱之,孟轲喝之”(五行,仁义礼智圣{信},这在新出土的郭店楚简得到证明)。这至少说明,在战国中期孟子的时代,孟子本身的学说是当时最能代表孔子的学问的,而且传承于孔子家人,更加给孟子学说的正统性提供了天然的外衣。孟子也就在孔子学说的基础上,建立的战国时期站在维护统治阶级基础上的儒家王道仁政的学说。

下面就孟子学说的主要内容做主要概述

性善说,所有理论的建立,都必须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到了孟子的世道,社会进一步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出现,出现新的阶级,以前在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没有人提出来的关于人的思考,在到了战国时候,正式成为社会士人争论的一大焦点,这其中,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性无善无不善,二有性山有性不善。三,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四,性善说。在孟子一书中,主要是告子性无善无不善和孟子自己坚持的性善说而来的大量辩论。性善说的基本支持论点,是《公孙丑上》里面的四端说,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通过四端说的提出,孟子来肯定人的自觉心乃所本有(良知),非经历后发生,换言之,即肯定人在初生时性本善说。在通过“孺子将入于井”引出恻隐,表达人在对生命苦难和毁灭时不应有这个发生的自觉心,即恻隐之心。之后的羞恶,辞让,是非,皆可以这般解释。由当前的反省,解释四端,进而说明内在的自觉(良知),这是性善的基本含义。

关于性字的略述

性在战国时期即“生”字,故而告子在和孟子的对话中讲“生之谓性”,即表示生而具有的,着自傲孟子看来不能代表和分辨食物所特有的本性,即在下面的反驳中两问“生之谓性,犹白之谓白与?”,“犹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以上均见告子上),一次来表示事物所特有的本性不能等同。

另一论述性与水的,全文兹不引述,见于告子上。告子在性的论述中想通过水决之东则东,决之西则西表达性无善无不善,孟子也通过水的就下来表示人的自觉心(良知)证明告子表述的不恰当。

孟子的仁政王道略论

孟子全书的两大主流,除了性善说,即是仁政的提出,这两大学说在宋儒心中是奠定孟子亚圣地位的基石。

仁政的一个前提,先把孟子关于利义之变的问题说明。在孟子整部书中,是对利避而不谈,厌恶的,反感的,这构成了孟子在仁政学说中的主要宣传手段之一。开篇中就对梁惠王讲“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又《告子下》中宋铿劝秦楚罢兵时候提到讲说不利,孟子也感到不满意。由此可见孟子心中对利字的反感,而由之上升到对王施仁义的高度认同和不懈劝说。这是孟子学说中难以为列国接受的致命要素,进入战国中期,稷下学宫的建立和各家思想的建立交流普及,当时社会的基本环境是上到君主下到一般士人,都认同人士趋利避害的,这是人的本性,孟子久居稷下而不采纳这个学说进自己的学术体系,不免令人唏嘘。(关于稷下学的东西,参看白奚著的《稷下学研究》)

当然,孟子仁政中也有进步的一面,把民本这个话题带到了统治者面前,第一次系统的表述民心向背对争政权的影响

三代之的天下也,以仁,失天下也,以不仁,,,,,德天下有道,得其民,斯的天下矣。《离娄上》

为了表明民心向背是天下归属的象征,又印逸书“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万章上》

又《尽心下》“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中,胆大包天的引入了这个说法,把民本思想进一步提升。

这在孟子仁政中的表述就是得民不得民,是仁不仁的标准。

仁政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可以得王道,即行仁政即是王政即是王道,在孟子书中引出如下:

《梁惠王上》“地方百里而可以王天下,王如施仁政与民”,“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公孙丑上》“万乘之国施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故事古半之人,功必倍之”

,,,,,,以上均可参考孟子梁惠王和公孙丑两篇,自不赘述

孟子仁政学说的提出,在战国征战不休,圣王不作诸侯放肆处士横议的年代,确实算另类,这也是孟子在当时的境遇似极孔子的原因,仁政在逃避逐利的本质下,靠圣王的道德,民的性善所建立的基础太过脆弱,几乎经不起摔打,不过,孟子在孔子卒后依然扛起儒家大义的旗帜,在战国百家争鸣的年代给儒家在战国新形势下的立足站稳了脚步,继承和发扬了孔子在仁义方面的说法,给它新的定义,在性,心,义,利之辩的说法上,给了宋儒理学发展以启示,这都是孟子做的好的一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