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沪通大桥是哪一年修建的(上海桥梁之父林元培)

上海沪通大桥是哪一年修建的(上海桥梁之父林元培)(1)

林元培,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政总院资深总工程师。从业几十年来,他设计了20多座大跨度桥梁、百余座中小桥梁。他本人也实现了设计八种桥梁类型的“大满贯”,带领中国造桥从“零”起步到问鼎世界。回望上海市区第一座黄浦江大桥——南浦大桥建设的情景,只有80%把握的林元培说:“我用120%的努力,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它(风险)。”如今,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世界桥梁纪录的林元培说:“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上海市政总院供图)

1910年,32岁的上海青年陆士谔创作了幻想小说《新中国》,预言了100年后的上海:“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那时,上海人因往来不便,才提议建造这桥的。”

何须百年?陆士谔的幻想早已照进了现实。1991年12月1日,上海市区第一座黄浦江大桥建成通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南浦大桥。随着后来杨浦大桥、徐浦大桥、卢浦大桥的相继建成,浦东浦西紧紧相连。市民对它们的存在似乎也早已习以为常。然而,在梦想诞生之初,从想法到建成之间,却是一条困难重重的路。彼时,黄浦江称得上是天堑,若碰到大雾天轮渡停运,就会有两三万乘客积压在码头上。1985年,林元培担任上海市政总院总工程师时,听到了要在黄浦江上建桥的消息。“这是三代工程师的梦想,我们老一辈的总工程师等了一辈子都没等到,今天我等到了。”

谁签字谁负责——“最后一支笔”重逾千钧

1988年12月15日,南浦大桥正式开工建设,完全由中国人自己设计施工,采用当时最先进的叠合梁斜拉桥技术,主桥一跨过江,423米的跨度,位居当时世界第三。

南浦大桥的设计方案参考了加拿大的安娜西斯桥。林元培派去考察的工程师却曾带回一个惊人消息:安娜西斯桥出现了上百条裂缝!这意味着,一旦雨水、雪水从裂缝渗入,锚固上部钢筋混凝土板和下部钢梁的销钉必然遭受生锈之虞,对桥梁来说将是致命危机。这也说明,叠合梁斜拉桥技术在国际上尚未成熟。但此时南浦大桥的钢管桩已经打下,只能想办法破解“裂缝难题”。

裂缝绝不能出现在南浦大桥上!林元培顾不得1989年的春节休假,立即马不停蹄赶赴安娜西斯桥仔细察看,从各个角度拍下全部裂缝,反复研究。对于工程界来说,工程谁签字、谁负责,林元培是“最后一支笔”,面临着难以言喻的风险和压力。问他当时到底有没有把握,林元培坦言只有80%的把握。还有20%的风险怎么办?“我用120%的努力,无论如何都要克服它!”他掷地有声。

林元培找到了问题所在,提出解决桥梁裂缝难题的方法。首要问题是马上修改设计图,在施工和结构上进行调整。前方工地天天需要图纸,耽搁一天就是几十万元的损失。林元培率领100多名工程师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对已经设计好的近3000张图纸全部做了修改,终于保证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最终,南浦大桥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圆了上海人“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

如今,南浦大桥经受住了一万多个日夜的考验,“体检”表明:安全稳定可靠,运行良好,没有出现一条结构性裂缝。今年4月,由林元培所在的上海市政总院完成了长达四年的南浦大桥智能化升级,添置了很多新装备,为大桥的安全运行续航。

南浦大桥的成功,给此后上海建造同类型大桥积累了宝贵经验——1993年通车、602米跨度的杨浦大桥,1997年通车、590米跨度的徐浦大桥,像巨大的竖琴,演奏出上海发展的华彩乐章,也把中国斜拉桥的设计水平提升到世界领先水平。这时,林元培底气十足地说:“在上海造黄浦江大桥,我有把握!”

桥梁的跨度,就是他梦的跨度

大桥,路的延伸,美的化身。对比黄浦江上的每一座主要大桥,会发现它们之间没有相似点——每座桥都个性鲜明。

卢浦大桥也不例外。1999年,为了体现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形象,上海市委市政府作出一个前瞻性决策——建造第四座跨江大桥,即卢浦大桥。林元培迎来了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座桥。这一次,他放弃驾轻就熟的斜拉桥,选择从未设计过的大跨度拱桥——550米的跨度会让卢浦大桥恰如长虹飞卧,为城市带来全新景观。

当时世界上有两座500米左右跨度的拱桥,一座是悉尼海港大桥,一座是美国新河峡谷大桥。限于以前的工艺,两座桥都是钢铁桁架拱,构件太多,结构很繁琐。考虑再三,林元培决定采用特大型钢箱结构拱桥。

如何把巨大的拱桥断面精准合龙?又一次面临着严峻挑战的他,创造性地将斜拉桥、悬索桥和拱桥三种不同的桥梁建造技术融入到卢浦大桥的施工工艺中。2003年卢浦大桥成功合龙,一举成为上海新地标,被誉为“世界第一拱”。这一成功,验证了他所提出的非线性薄壁空间杆件稳定有限元法的新理论,代表了中国桥梁技术的又一次重大突破。

此后,林元培又主持设计了东海大桥——中国首座外海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全长32.5公里,主要困难是风狂浪高,一年只有半年可以施工,还要与洋山港建设同步完成。时间决定工艺,工艺决定设计。对于这样的超常规项目来说,必须用反常规的思路。林元培带领设计团队,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海上桥梁大型构件预制,运输和海上吊装一体化的设计施工技术,确保大桥在三年半内建成。

从无到有,从一到多,每一座大桥背后都仰赖着“林元培们”惊心动魄的决断和无法言说的压力,才换来了如今黄浦江两岸的融合与共荣。放眼全国,我国的造桥技术还在不断创新,包括去年通车的港珠澳大桥。这位83岁的“上海桥梁之父”语重心长地表示:“中国造桥技术,还远远没有达到极限。”

作者:史博臻

编辑:苏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