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

三峡水库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人工水库之一,具有水面广、水量足的优势,库区全长600多公里,是有名的“长江宝库”。据不完全统计,三峡库区内的鱼类有90多种,不仅继承了长江中游大部分经济鱼类,还掺杂混入了一些外来物种。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1)

这些外来物种并非“善茬”。截止到2006年,侵入到库区的外来鱼类已达到23种,其中不乏性情凶猛、掠食性强的食肉鱼。2021年8月,国内专家就长江十年禁渔期间外来物种的防治问题提出了建议与呼吁,大口黑鲈、小龙虾等“外来户”被专门提及,再次引发了热议。

三峡水库为什么有这么多鱼?

三峡水库位于长江上游的下段,以湖北省宜昌市为终点,向西直抵重庆市。早在三峡建坝之前,这一江段就是我国著名的渔业产地,盛产四大家鱼、圆口铜鱼、鲌鱼、鲶鱼等优质鱼类。当时,长江中还有活跃着不少“超级大鱼”,中华鲟、白鲟占据排行榜的前两位,成年体重可达数百斤,是公认的“长江鱼王”。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2)

三峡水库建成后,四大家鱼等洄游性鱼类因洄游受阻而中断繁殖,库区内的鱼类结构也发生变化,定居性鱼类开始增多。奇怪的是,库区的鱼类产量并没有减少,反而呈现出增长势头。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建坝后库区蓄水量变大,水流速度变缓,更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繁殖。在大坝的拦蓄之下,坝前水位升高,水流减缓,泥沙加快沉积,最终导致水体透明度升高,透光条件变好。静水环境、充足的光照、营养盐的增加,这些条件都有利于藻类的繁殖,使得湖区的初级生产力升高,为鱼虾蟹贝提供了丰富的饵料。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3)

第二,环境多样,产卵场众多。三峡库区先后经过不同的地势类型,包括丘陵、中低山区以及峡谷。尤其是西段的低山丘陵区,发端于四川盆地东部,长约450公里,占库区总长的2/3左右,此段库区水网密布,呈枝状分布,汇入了嘉陵江、梅溪河、乌江等重要支流,形成了数量众多、岸线曲折的库湾,为鱼类提供了理想的产卵场。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4)

第三,外来物种的侵入。长江被誉为中国的“淡水鱼类基因库”,但同时也是外来物种入侵的敏感水域。库区内发现的大口黑鲈、尼罗罗非鱼、短盖巨脂鲤等多是沿岸各县从外地引入的物种,生命力顽强,繁殖量多。外来鱼类虽然增加了库区鱼类的丰富度,但却可能引起生态灾难,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和重视。

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它的危害有多大?

大口黑鲈是一种原产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淡水鲈鱼,属于鲈形目、太阳鱼科、黑鲈属。我国最早于1983年引入,大口黑鲈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市场价格高等优势,很快就受到了华南地区养殖户的欢迎。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5)

如今,大口黑鲈已经成为我国珠江流域最重要的淡水鲈鱼,商品名为加州鲈,分布范围呈现出由南向北的扩张趋势。

  • 在2005~2007年,我国学者对三峡库区进行调查时就已发现了野生的大口黑鲈,在金沙江下游也监测到大口黑鲈的活动。
  • 2013年,岑忠龙等学者在长江支流乌江发现了大口黑鲈。同年,在贵州北盘江、川滇交界处绥江和柏溪江段也发现大口黑鲈。
  • 2017年6月,长江上游的滇池流域也被大口黑鲈侵入。在昆明西山区三家村水库中,研究人员采集到7条体长3~4cm的大口黑鲈鱼幼鱼,这表明雌鱼已完成繁殖。2019年5月,三家村水库中再次观测到大口黑鲈的繁殖活动,并再次采集到幼鱼。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6)

三家村水库发现的大口黑鲈幼鱼

诸多证据表明,大口黑鲈不仅侵入了三峡水库,而且还蔓延到了长江的上游及下游。几乎整个长江都成为了潜在的入侵高风险区域。

事实上,产生这一局面也在预料之中。因为大口黑鲈对温度的适应能力较强,成鱼能在1~36℃的水温条件下存活,适宜水温为15~30℃。在黄河流域,冬季漫长而寒冷,结冰期长,成鱼确实很难顺利越冬,但是在纬度相对较低的长江流域,情况就大有不同了。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7)

长江流域位于黄河与珠江的中间过渡地带,处于北纬26~32度范围内,支流多,水位深,冬季低温不至于使大口黑鲈全军覆没。长江上游三家村水库的案例也表明,大口黑鲈确实适应了长江流域的水环境,已实现稳定越冬、繁殖,对长江的原生鱼类是一个不小的威胁。

2017年7~8月,我国学者在野外观察时曾发现:一条体长3公分左右的大口黑鲈幼鱼已经能够捕食食蚊鱼、中华青鳉等小型鱼类,平均每天能吃掉3条22~26mm的饵料鱼。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8)

成年的大口黑鲈体长可达25~35cm,最大能长到50cm左右,食量更大,不少本土鱼类都在捕食范围之内,在缺少食物时还会同类相食,是个妥妥的“狠角色”。

长江十年禁渔,外来鱼类值得警惕

从2021年1月开始,长江正式十年禁渔,沿线20多万余名渔民洗脚上岸,转行转业。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轩所言:长江十年禁渔保护的不仅仅是鱼,更是未来的长江生态。但随着禁渔政策全面落地,一些新的问题又开始涌现出来,其中以外来物种最为突出。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9)

实际上,禁渔也对外来物种也提供了一种无形的保护,等于半管不管、任其自然繁殖。等到十年禁渔结束后,这些外来物种会不会泛滥或者威胁到本土物种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还是以大口黑鲈为例。在我国海南、广东等地,大口黑鲈仅需一年就能发育成熟,2~3龄成鱼繁殖能力更强。成熟的雌鱼怀卵量达4万~10万枚,一年可以多次产卵,每次可产2000~10000枚。产出的卵子具有粘性,粘附在草叶、树枝上,不易被发觉,繁殖期的雄鱼专门守护在卵粒周围,抵御入侵者,因此后代的成活率较高。

长江十年禁渔鲟鱼(大口黑鲈侵入三峡水库)(10)

大口黑鲈繁殖周期短、适应能力强,长江中缺少能够将其制服的天敌。如果在十年内不施加人为干预,任其扩散繁殖,其数量很有可能会快速增长。此类事件已有先例,上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的小龙虾就是一个教训。

不管禁渔结束后大口黑鲈是否会泛滥,我们都应该严肃对待,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 一,加强资源调查,摸清楚野外物种的繁殖状况和种群规模,尽量做到全流域逐年或者逐季监测,及时进行风险评估。
  • 二,在长江流域建立起一个外来物种信息采集系统,根据沿江居民的目击、观测、上报情况,及时登记外来物种出现的时间、地点、规格、数量等信息,整理成档案。如此一来,我们就能对外来物种的扩张范围有一个更细致的把握。

总之,只有做到了知己知彼,我们才能对这一物种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切实捍卫十年禁渔的成果。

对于大口黑鲈的入侵及控制,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