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边美景杨柳青青(秦人牧马地绿意仍葱茏)

新华社客户端甘肃频道8月30日电 (记者王紫轩、胡伟杰、郎兵兵)走进秦家塬,目之所及皆是沿山势起伏的巨大草甸。西风起,牧草翻卷波浪,马群嘶鸣牵引遐思:这难道就是早期秦人牧马之处吗?

秦家塬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地处甘肃与陕西两省交界的关山一带,丝绸之路东段的关陇古道穿山而过。自商周以来的几千年间,这里车马纵横,繁盛一时。《资治通鉴》中可见“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的描述。

湖边美景杨柳青青(秦人牧马地绿意仍葱茏)(1)

这是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关山上的高山草甸与森林(6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迁徙交融的人群中,就有西迁而来的早期秦人。《史记》记载,早在上古时期,秦人远祖就是“驯兽大师”,曾“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西周时,秦人先祖非子“好马及畜,善养息之”,被派往“汧渭之间”为王室养马。因“马大蕃息”,周孝王将其封于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秦人靠牧马创业的故事就发生在关山地区。如今,秦家塬上依旧草木繁盛、马群悠然,或能引发千年一瞬的错觉。

行走间,逢着一位牧马人。50岁的他名叫杨建红,来自不远处的杨店村。得益于这里肥美的牧草和口口相传的养马秘诀,老杨养起马来无师自通。

这些年,他先后从位于河西走廊的山丹马场运来山丹马、河曲马,马群数量扩充到20多匹。仔细一问,这些马竟没有标记,仅靠世代相传的土哨子联络。

“不会丢吗?”面对记者的疑惑,老杨不紧不慢地吹出一声口哨。山坡下的马群立刻移动起来,不一会儿便凑到身前,舔起主人手中的食盐。这是老杨给马的加餐时间,通过喂盐让马变壮,是他从老一辈人那里学来的秘诀之一。

几千年前,非子或许也同老杨一样,凭着好手艺将梦想付诸关山之上。养马让秦人先祖提升地位,也让如今的人们摆脱贫困、实现小康。老杨说,他每年都向全国各地的马场出售马驹,4000多元一匹的马驹,一年能卖十四五匹。

骏马得以纵横山野,只因有人护卫着草原。为保护关山草原生态,张家川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每年2000到4000亩不等的造林工程。

关山林场场长邵新文说,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关山林场林地面积增加10万亩,马匹数由3000多匹压减到几百匹,草场退化现象明显改善。如今,在牲畜数量合规的前提下,牧民能够进入林场适当放牧。

“就是,草肥了,树多了,我和马还经常在树下乘凉哩。”喂完马的杨建红加入对话,他为草场的变化而欣喜。

如今,张家川县境内关山地区森林覆盖率已达20%以上,当地正在打造将生态、历史相结合的文旅项目。当游客翻越关陇古道,登上秦家塬,蓝天、白云、牧民、骏马将带他们穿越历史,回到草长莺飞、骏马奔腾的非子时代。

数千年斗转星移,作为中国西北重要生态屏障的关山葱茏依旧,见证着人与自然在绿色发展的探索中和谐相处、互惠共生。(完)

来源: 新华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