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可落户公寓和住宅区别 70年的公寓能落户带学区

70年可落户公寓和住宅区别 70年的公寓能落户带学区(1)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

提问:

在北京和其他城市的繁华地段,主要是商务区,都存在着一些奇怪的建筑。明明是70年的产权,外观却怎么看都像写字楼。而且走进去,却发现有的都是大户型,有的全是小户型,有的是办公,有的却主打居住。

这些楼里的水电都是民用的,但又很多没有燃气。不仅能像住宅那样贷款和落户,还带学区,甚至能注册公司,比普通住宅的用途广泛多了。

看这些房子的房产证,却发现有的注明是“住宅”,有的却是“公寓”。甚至有的大楼,一般是住宅,一半是公寓,而且都是70年的产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回答:

1、 其实这些另类产品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价格低廉。最高也就是有周边同档次住宅的75%,大多数都是60%或更低。但是租金回报却很高,基本在2-4%之间,租售比远远超过普通住宅。

这些建筑基本都是2008年之前盖的,算是时代的产物,以后估计不会再出现了。首先是制度越来越严,其次是房地产业已经基本成熟,那个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永远不复返!

2、 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始再次腾飞,但当时除了海南和北海,其他城市都没什么房地产热。那会儿还处在福利分房年代,百姓们也没什么钱,甭说炒房了,连买房的概念都没有。

所以那会儿的房地产并不好干,只能是想办法从“大款”们兜里挣钱。1990年北京亚运会,带火了一个词“外销公寓”。

现在看来这不过就是大户型的塔楼住宅,但在当年却绝对是高大上的象征。房价用美金结算,普通中国人都没资格购买。当时亚运村最著名的“汇园公寓”,一套房的月租金高达6000多,是普通人一年多的工资。于是,先富起来的那批人,把住公寓当成了身份的象征。

3、 于是,很多的开发商都打起了公寓的主意,销售目标都是有钱人,包括个体户老板和歌星,以及外企的员工们,只有他们才买得起这动辄几千块的豪宅,而且还是用美金交钱的。

那会儿“公寓”的概念比今天高得多,基本等于联排的地位,也就是仅次于别墅。还有几个标准,比如24小时电梯、24小时热水、24小时服务什么的,一堆的24小时。

那时的开发商,实力都不大,项目又大多在市区,也没有太大的地块。于是就都盖成了单体楼,从商场、写字楼到公寓,什么都有。那会儿的各种制度也不严格,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于是才造成了这种一栋楼里什么产权都有的怪现象。

4、 大概到了2000年左右,全国房地产低迷,公寓首当其冲,所谓的外销公寓成了烫手的山芋。比如北京方庄地区的龙珠公寓,曾经高达每㎡16000元,结果最低是跌到了4000出头,跌幅75%。

5、 2001年,中国“入世”了,加入了WTO,于是经济又一次腾飞。在此同时,潘老板的Soho现代城横空出现了,成了站在风口上的猪。

当年,注册公司成风,每天都有无数家开业,但是办公地点成了难题,写字楼奇缺,价格租金也贵的离谱。于是,潘老板把三环外的荒地开发成了住宅办公一体的模式,解决了小公司的难题,自己也赚大发了。

其实这块土地的性质就是70年产权,和普通住宅没有任何区别。但潘老板有本事,能让这里的住宅注册公司,成为办公地点。那谁不喜欢这一房两用的东西啊,相当于买一送一。

这种产品在居家使用上,只有一点和住宅不同,就是没有燃气。据说这还是潘老板特意申请的,就是不让做饭,要刻意和普通住宅有区别,否则显示不出品味和档次。后来,这种方式还真的就成了行业惯例,统称“节能环保社区”。

6、 有了第一个吃螃蟹的,那跟风者就多了。于是,各路开发商各显其能,纷纷把70年产权的土地改成了商住两用的模式。有的是大户型的,节约成本,目标客户也是中型公司。有的是小户型的,目标人群就是跑单帮的工作室。总之,各种产品定位清晰,都赚了个盆满钵满。

但毕竟这种产品太多了,监管部门的各种管理制度也就开始制定。于是,“公寓”和住宅的区分标准出现了。

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了,早忘了,反正最主要的是采光和消防安全。大户型的基本没问题,都能达标,于是房本上就注明了是“住宅”。其在后来的各种手续中,与住宅没有任何的区别,因为房产证是唯一官方认可的产权证明。

小户型的麻烦比较多,很难达到住宅的标准。但有的是开发商故意的,就愿意登记成“公寓”,这样才好太高身价。于是,房本上注明70年“公寓”的产品出现了,一直延续到今天。这种产品,在各个城市的待遇不一样,有的按照住宅对待,有的按照40-50年的“商办”对待,也有的来回变,没谱儿。

在北京,这种70年公寓和普通住宅的区别不大,只是在使用公积金时有限制,比如第二套就不能使用了。其他的和70年住宅没什么区别,当然除了价格。

7、 2008年之前,北京写字楼的供应量已经在逐年增大,与住宅的价格差越来越小。到了2009年,四万亿计划推出,市场上到处都是钱,商业地产的开发量更是爆发了。从此之后,住宅和商办的价格越来越倒挂,写字楼不再吃香了。

连带着70年产权的,可以办公的这些产品也不再吃香了。虽然是住宅性质,但没人拿它当住宅看待,真正自住的也很少,还是用来办公。所以,其价格只能跟随着写字楼的走势涨跌。

但这毕竟是商业产品,商人都是会计算投资回报的,所以其租金是相对合理的,一直保持在3-5%之间(税前)。

8、 总结:投资商办,或者70年的公寓,主要盈利模式就是租金。而普通住宅呢,完全是靠资产升值来获利。介乎于其中的,70年住宅,但看上去像写字楼的则很没谱。那边受追捧就往哪边靠。写字楼租金上涨,这栋楼办公的就多,租金下降或学区价值提升,自住的就多,完全跟随风潮。

但这种70年的办公形式的住宅,基本都有缺陷,或是户型较大,或是朝向不好。总之,和真正的住宅是有不小差距的。而且除了Soho等大规模项目,基本都是单体楼,物业费也高,而且都公摊超大。再加上没有燃气,在使用中总有两边不靠的感觉。投资需谨慎!

随便买房都能发财的年代过去了,只有选对房、避开坑,才能享受到资产升值红利!关注“章哥说买房”微信公众号,有房产相关问题可以向我提问。,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