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

四大名著,长期霸榜“想读却读不进去的超级经典”。

很多人都曾有这样的体验:

立志要啃完“四大名著”,每每却被晦涩难懂的明线、暗线,以及书中庞杂的人物关系搞得云里雾里;有时也能看到某一章回的精彩之处,却不知道为什么精彩,也难以把握它在全书中的作用;最终很难完整读完全书,即使勉强读完,也感觉似懂非懂。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1)

经典具有滋养人心的力量,它包含了传统文化的美与丑、善与恶,古代中国人理解世界的方式都在其中。可是,它本身的厚重,竖起了高高的壁垒,常令我们望而生畏。

凝练雕琢的语言、宏大复杂的结构、动辄上百回的长度和厚度,像是一座座难以翻越的高山,将我们阻隔在外,无缘领略其中的深邃风景。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2)

像“四大名著”这样的“国民经典”,更是屡屡被我们列入“人生必读书单”,又不知如何推进的“老大难”。

想来很可惜:作为中国人,如果一生都不曾真正阅读、了解过“四大名著”,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如果能有一套书,能用优美、准确、练达的语言,对四大名著原文恰到好处的点评,进行“精准翻译”,让我们既读完,也读懂、读透“四大名著”,了解其精髓,那真是太值得高兴了。

今天,先知书店就为大家推荐一套这样的佳作——“四大名著批注典藏版”:《金圣叹批评本·水浒传》《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脂砚斋批评本·红楼梦》《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四大名著”难啃,读这四个点评本却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1-

平生不读金圣叹

读遍《水浒》也枉然

传奇女子三毛12岁就开始读《水浒》,而且百读不厌。她在花样年华写到:

一个十二岁的中国人,竟然还没有看过……使我羞愧交加,更是着急地想去念它。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3)

家喻户晓的《水浒传》,是一部让人绝倒的旷世奇书。但它到底“奇”在何处,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甚至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读者都没有读懂。

——没读懂,只能看到英雄好汉、快意恩仇、官逼民反,最多就是精彩的草根起义。

甚至像一些读者所说,所谓英雄好汉就是一群杀人放火的土匪嘛,和三国羽扇纶巾、风流倜傥的人物完全不是一个档次。就这?也能列入四大名著?作者是走了多大后门啊?

——而读懂,就会对无穷妙处止不住拍案叫绝,就会明白三毛为何百读不厌。

为此,特别推介一个人——因评点《水浒传》闻名天下的旷世奇才金圣叹。

有人说,平生不读金圣叹,读遍《水浒》也枉然。就是说,施耐庵把古典小说艺术发挥到了100分,没有读过金圣叹批注的《水浒传》,领悟《水浒》妙处也许不到10分之一。

《水浒传》因为金圣叹,分成两类书。没有金批注的水浒,就像喝酒没有下酒菜,十分无味。有金批注的水浒,就是有酒有菜、不时绝倒的旷世奇书:

● 读金本《水浒》,等若打开读书“天眼”,与金圣叹同游《水浒》

比如批注《水浒传》只是看不厌:写一百零八个人性格,真是一百零八样。只是写人物粗鲁,鲁达粗鲁是性急,李逵粗鲁是蛮,武松粗鲁是豪杰不受羁约,阮小七粗鲁是悲愤无说处……

● 不时绝倒的妙语连珠

比如点评武松见潘金莲情节安排:“上篇写武二遇虎,真乃山摇地撼,使人毛发倒卓。忽然接入此篇,写武二遇嫂,真又柳丝花朵,诗人心魂荡漾也。”

● 读之即得读一切书法门

金圣叹点评《水浒》,字字珠玑,字有字法,句有句法,章有章法。归纳出“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等十几种奇妙笔法。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即深受金启发。

金圣叹点评要领,不单适用读《水浒》,更适用读《三国》《金瓶梅》等所有叙事经典。胡适、钱穆等近现代大师读天下书,也多从此有所裨益。

● 读金本《水浒》,酣畅淋漓有如大碗喝酒,大块吃肉……

他把梁山好汉分为三六九等,武松第一是天人,鲁达第二是上上人,而一百零八人忝陪末座的,竟然是江湖人称及时雨,宋公明哥哥宋江。不过,许多读者读过后,纷纷大呼过瘾……

读金本水浒,还能读出背后深藏的人情世故、处事哲学、用人之道、管理之道……

史学泰斗钱穆:看了金圣叹的点评,觉得自己《水浒》白读了!

胡适:大怪杰,他有眼光和胆色,在批评领域中,他的地位可能无法被超越。

然而,美中不足的是,金圣叹狂放不羁,只点评了前七十回就截然而止。另外,水浒全本一百二十回,而市面上常见版本只有一百回。

中华书局是古籍类头牌出版社。此版为市面极少见的一百二十回全本。前七十回为金圣叹点评,后五十回为另一名家李卓吾点评,可谓一举三得。

-2-

毛评本《三国演义》

呈现三国的别样精彩

若论中国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毫无疑问是《红楼梦》。如果要论对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和民族性格影响最大的作品,则恐怕非《三国演义》莫属了。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贩夫走卒,“三国”的影响涵盖各个阶层。甚至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液。我们很难想象一个不读“三国”的中国人会是什么样。

· “三国”炼就了中国人的政治思考——“三国”中各国间的政治斗争,外交辞令,谋略运用等,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政治思考模式;

· “三国”是中国的大众文化,塑造了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三国”早已是我们日常文化的一部分;空城计;招兵买马;三顾茅庐;初出茅庐;器宇轩昂;养精蓄锐;笑容可掬;乐不思蜀;身在曹营心在汉;赔了夫人又折兵……每个中国人一天下来说过的话,少说就得有一两个词儿出自“三国”。

可以说,不读《三国演义》,我们连最低限度的正常交流都无法保证。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4)

相比于多如牛毛的其他演义小说,《三国演义》在史实性和观赏性都做到了第一流的水平——尊重史实又不纠结于史实,立足现实却又富有传奇色彩。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的通过各种方式“读”过“三国”,但如果沉下心来,想真正进入三国的世界,读“三国”的原著,我们往往会发现很多困难——三国由于大量刻印,流传的版本极多,导致质量参差不齐。

我们现在常见的版本,其实来自毛氏父子整理过的“三国”。明末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对罗贯中的原本进行了全面加工润色、增删与修饰,并写了批注,很快成为最流行、最热门、最受欢迎的最好版本。因此这个版本又被称为“毛评本”。

读“毛评本三国”,不但能对人物了解更透彻、对小说整体结构了解更清晰、让阅读更有代入感。甚至有的点评甚至比小说本身还精彩,试举几例——

·曹操听到许劭评论:“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曹操“闻言大喜”。点评说:称之为奸雄而大喜,大喜便是真奸雄。(一句话把曹操奸雄的特质极为通透地说了出来)

· 小说开头“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点评说:《出师表》曰:“叹息痛恨于桓、灵。”故从桓、灵说起,桓、灵不用十常侍,则东汉可以不为三国;刘禅不用黄皓,则蜀汉可以不为晋国。此一部大书前后照应起。(从开头就提醒了读者整部大书的结构)

· 例如,写到刘备“家贫,贩屦织席为业”,点评说:汉武用主父偃计,削弱宗藩,以致光武(刘秀)起于田间,昭烈(刘备)起于织席,可胜叹哉!(将刘备的出身放置在更大的历史时空中,加上自己的感叹,让读者产生共情的同时,也附带对刘备有更立体的了解)

· 例如,“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精当绝伦,近六百年过去,当今人们对三国人物谈论最多的,仍旧是这三个人)

故而有个说法:没读过“毛评本”,难说读过《三国演义》。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中华书局毛纶、毛宗岗点评版《三国演义》。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三国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

-3-

脂砚斋评石头记

读懂《红楼梦》的一把总钥匙

读《红楼梦》,必读脂砚斋的批注。为什么呢?

1. 脂砚斋这个人了不得。

她不是金圣叹那种,跟作者没关系,只评人家的小说。

“脂砚斋”这个名字是出现在《红楼梦》这本书里的,在一版《红楼梦》的古本里,就有这样一句:“茜纱公子情无限,砚斋先生恨几多!”事实上,这样的诗句或线索还不少。

换句话说,她有时候是会和曹氏联合创作的。比如脂砚斋就替曹雪芹写出了《刘二当衣》这么个戏名,“凤姐点戏,脂砚执笔”,就可能是这个意思,你想想脂砚斋厉不厉害?

当然了,脂砚斋主要是写批注的。在《红楼梦》原文的字里行间,读到动情处,就留下批注。整页满满的批红。可以说,是曹雪芹一边写,脂砚斋的批注就出来了。而最早流行的手抄本,不叫《红楼梦》,就叫《脂砚斋评石头记》。

2. 脂砚斋,放在今天讲,就是最牛讲书人,最佳弹幕选手。

比如,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取自“原应叹息”的谐音,就是他最早透露的。

再比如,通灵石还没坠入红尘,化身宝玉之前,茫茫大士先给它泼了一大盆冷水。他对石头说了四句话,“那红尘中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 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在这四句旁边,脂砚斋有一行朱红批语:“四句话是一部总纲”。原来如此!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5)

脂砚斋,与曹雪芹同时代且关系密切,被认为是最能准确理解《红楼梦》及其精髓的人,说是曹雪芹创作《红楼梦》过程的见证人,也毫不为过。脂批《红楼梦》是前八十回的一把显微镜,又是打开八十回后的一把总钥匙。

历史上脂评《石头记》传抄本众多且混杂,先知书店推荐三联书店推出的版本,此版将脂砚斋在各个版本上的批注,集于一身,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的“脂评本”!

-4-

李卓吾批评本·西游记

了解古典名著的精髓与魅力

中国人对“四大名著”最熟悉的恐怕要属《西游记》,这倒不是因为大多数国人读过原著,而是几乎没有中国人没看过看过《西游记》的影视剧集。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6)

这就给人们留下一个刻板印象:《西游记》偏向娱乐化,看看电视剧就足够了,没有必要阅读原著。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真实的《西游记》不仅不轻浮、娱乐化,反而格外深刻。如果真正读懂了《西游记》,也就懂得了世间所有苦难的真谛。

作者吴承恩在《西游记》开篇写到:“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就是:

你想知道人生的真谛,那就必须看《西游记》!

《西游记》是由猴王出世、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取经缘起、西天取经等部分组成,而以西天取经为主干故事。由取经的纵向行动串连各个故事,在每个故事(八十一难)中设置诸种矛盾,制造许多高潮,时而惊险,时而轻松。

在西行的路上,师徒四人(如果算上白龙马,应该是五人)每个人都是在修行,在炼心、除心魔。这一点早在孙悟空向斜月三星洞的菩提老祖拜师学艺时就已经暗示了,“斜月三星”就是一个“心”字,孙悟空是心的弟子。

在一难又一难的过程中,错综复杂地展现了僧徒与妖魔鬼怪之间的矛盾,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唐僧与孙悟空,猪八戒与孙悟空之间的矛盾冲突,每一个磨难、每一个妖魔均有其深意,读来神奇变幻,引人入胜,启人深思。

正是因为《西游记》丰富、深邃的内涵,才被现代人改编、演绎出各种版本的影视剧集。而读《西游记》原著,首推李卓吾批评本。

据考证,本书可能不是由李卓吾点评,而是由明朝叶昼托李卓吾之名进行了全面的评点。他的评点理论虽不及金圣叹系统,但他上承李卓吾,下启金圣叹,提出了独特见解,对于理解《西游记》的奇幻和精妙之处,依然相当重要。

这个点评本不像脂砚斋评石头记和金圣叹评水浒传那样有成片的“弹幕”,而这正恰到好处,最大限度保留了原著故事的连续性,让核心内容精彩呈现。

“读《西游记》者,不知作者宗旨,定作戏论。余为一一拈出,庶几不埋没了作者之意。即如第一回有无限妙处,若得其意,胜如罄翻一大藏了也。篇中云:‘释厄传’,见此书读之可释厄也。若读了《西游》,厄仍不释,却不辜负了《西游记》么?何以言释厄,只是能解脱便是。”

托名李卓吾的《西游记》批评文字诸如此类,要言不烦,点到为止,却能够直指精髓,发人深思。

有必要读青少年版四大名著吗(超难啃的四大名著)(7)

为什么要读四大名著?因为它藏着我们人生的四大问题。

有人说:

读水浒,过利关。尘归尘,土归土,我们的仗义去哪了?

读三国,过争关。心机,天机,契机,人到底争个什么?

读红楼,过情关。风月情长,终究梦一场。

读西游,过欲关。始于慈悲,终于觉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