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蛳壳里布道场(螺蛳壳里如何宜居改造)

螺蛳壳里布道场(螺蛳壳里如何宜居改造)(1)

夏家边老自然村新建小游园。

城市是有生命的。在潜移默化的有机更新中不断完善功能,实现自我良性生长,让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感受到更多包容和温暖。每个市民都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观察城市更新最直接的切入口。近日,记者采访了住建、规划部门,并对无锡市部分老旧小区进行了调查采访,触摸城市有机更新的脉动。

城市更新,到底“更新”什么?

城市更新是个新概念,近年来上海、广州等进入成熟期的大型城市都注重对老城进行有机更新,在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同时留住城市记忆。

梁溪区是无锡老城区,如何对老城进行有机更新,让“最无锡”蝶变,焕发出新的活力,是区规划、建设等部门一直在主推的工作。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梁溪分局党委书记、副局长冯晓星的体会是,要通过“城市双修”(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让老城工作生活便利度提升,并尽可能把老城的老味道保留下来。

“建设新城可以相对规整地规划道路交通和安排城市各种功能设施,但建设老城要讲究因地制宜,要注意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在人口密度高、建设密集、功能混杂的老城里,要提升老城功能品质,是‘螺蛳壳里做道场’,更考验管理者的统筹协调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冯晓星说,今年开展的无锡历史城区“双修”规划,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梳理出几条最具无锡特色的街巷。“根据步行的合适尺度和具体建设实施的可操作性,优化街巷的宽度和线型、打通断头路;结合零星的废弃地,美化街道的绿化景观,增设休憩空间;通过街道立面和店招的整理、路面铺装整修等,提升街巷的品质。”

居民最急难愁盼的问题有哪些?

在资金有限、空间局促、设施配套不足、老龄化程度较高的老旧社区,如何瞄准更新改造的着力点?记者调查发现,办社区食堂、加装电梯、增设停车位、开辟健身锻炼场所、丰富文化娱乐生活等是很多老旧社区居民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一走进水秀新村202单元楼道,就觉得绿意盎然。原来这个单元楼主打绿色主题,楼道墙被刷成了绿色,楼梯间的窗台上摆放着居民种养的绿植。603室的黄仲珍老人79岁,1987年就搬到了水秀,今年4月老人膝盖动了手术,医生说要少爬楼梯。“健身广场建好后,我们体育锻炼、跳广场舞有地方了。楼道装了带对讲电话的防盗门后,给客人开门不用下楼,发小广告的也没有了。现在最不方便的就是没有电梯。”

记者看到,和水秀新村一些楼栋一样,老旧社区为数不少的居民楼都是7层楼,而楼体安全、楼间距、加装费用、居民意见协调等问题,都是老旧社区加装电梯难以跨越的坎。

社区高龄老人特别是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老年人的就餐问题,也是老旧社区管理者要考虑的重头事。梁溪区金星街道中桥社区的居委会原先是设在一座250平方米的平房里,今年3月搬到新址后,社区最先考虑的是把旧的办公用房改建成社区食堂,并将对面原警务室办公用房建成居民活动室。“社区食堂预计今年底建成投用,由街道引进的第三方公益组织来承包经营,居民们都很期待。”中桥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刘可文说。

社区有机改造如何集聚更多资源?

滨湖区河埒街道水秀社区是无锡典型的老旧社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涵盖水秀新村、稻香新村、溪南新村等老住宅区,有居民14000余人。家住水秀新村86单元401室的杨银媛今年78岁,和老伴1988年就搬到水秀住了。“我们这买菜方便,住的都是老邻居。这几年社区不断进行改造,环境比以前好多了。”杨银媛带记者看了她家浴室新装的扶手、凳子。老人说,“楼道内的声音图书馆很好,党员读物、历史人文、健康养生图书,手机扫码就能听。”

水秀社区在对老新村进行更新改造时,尊重居民意愿保留了新村一些特有记忆。上世纪80年代建村时竖立的一家三口雕塑在改造时就被保留了下来。

社区要进行更新改造,最大的难题是资源从哪里来?靠政府的直接投入显然不够,还需充分发动社会力量。

新吴区江溪街道太湖花园第二社区建于2000年,是我市第一批经适房小区,现有居民13200余人。2013年,该社区牵头成立了长江路党建服务联盟,联盟的活动基地就设在该社区,这为社区的更新治理导入了丰富的外部资源。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桂林告诉记者,每年长江路上的一些企业都会组织员工来社区开展植树、捡垃圾等活动,传播环保理念。“索尼公司每年都会组织摄影师为社区居民拍全家福,既宣传了公司的产品,也为居民家庭定格住了珍贵记忆,拉近了企业和社区的距离。”刘桂林说。(记者 石洪萍 文 刘芳辉 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