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1)

明洪武 釉里红缠枝花卉菱口盏托

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窑,发展于明洪武朝,这个时期的釉里红装饰以描拓纹样为主,画面布局层次丰富,纹样处理满密。此品敞口,呈菱花花瓣形,弧壁,浅底,浅圈足,器形周正内敛,沉稳中不失灵动,显清雅之风。盘足底无釉露出胎底,其余各处施白釉作地,并于其上施展开精湛的釉里红制作工艺:盘口环绕连绵卷草,内壁满布缠枝番莲,外壁整列仰莲,盘底菊瓣连枝的中心又有如意头组成的仙花纹样,仅以红与白两色就将全器点缀得精巧细致,清明舒朗,淋漓尽致地体现出釉里红制品的特色,具有独特的魅力。

元蒙时期,短足杯托渐取缔前朝高足茶器,其盘心有凸棱一圈作托。洪武年间,多见器形独特的茶托,以双模制胎,绘青花或釉里红。故时相配之杯,至今已难确考。景德镇御窑厂遗址出土的相类青花茶托,并见青花瓷杯残片,惜器型偏小、比例不乎,不似与本品。这类瓷质杯托或配以珍贵金属器皿使用,可能因此不复见。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2)

明嘉靖 青花群仙祝寿大葫芦瓶

「大明嘉靖年制」款

与明代其它帝皇相比,明世宗嘉靖皇帝继承大统出乎其人生意料,一夜之间由藩王脱胎贵为天子,因此他比谁都深知荣华富贵得来之不易,对帝皇生活的痴心眷恋成为他祈求神灵、信仰道教方士的主要动因。正如谷应泰在《明史纪事本末》中所言「世宗起自藩服,入缵大统,累叶升平,兵革衰息,毋亦富贵吾所已极,所不知者寿耳。以故因寿考而慕长生,缘长生而冀翀举。惟备幅于箕畴,乃希心于方外也。」嘉靖二十一年他更是不问朝政,移居西苑(今北京北海、中南海)一心修玄,日求长生。当时宫殿所饰之物均为道教仙人众神、灵符祥瑞之类,其中瓷器一项也不例外。

据嘉靖本《江西省大志》卷之七「陶书」一章载录嘉靖八年至三十八年里烧造御瓷的名目,当中不乏道教色彩浓厚的器皿,例如「二十一年 青花白地八仙过海罐一百(件)」、「二十三年 青花白地外海水苍龙捧八卦寿比南山久福如东海深里三仙炼丹花碗二千六百(件)」、「二十七年 青花白地龙凤群仙捧寿字花盆五千(件)」、「三十年 青花白地外四画神仙里云鹤花盘一百(件)」「三十一年 白地青花里八仙捧寿外云龙花盘二百五十(件)」等,而且检阅其全部名目记载,发现嘉靖二十年前后道教色彩浓重的器皿开始大肆出现,应该与嘉靖皇帝二十一年移居西苑潜心修道密切攸关。御器当中有葫芦瓶一式,颇为嘉靖皇帝所爱,造型多样,纹饰丰富,大小各异,为道教题材的造器与纹饰结合的佳例,富具时代气息。

而本品为嘉靖御瓷葫芦式瓶当中非常珍罕的一类,其上下腹均丰硕圆润,口部细直,圈足高深外撇,颇见豪迈古拙之气。其口沿与束腰均绘缠枝灵芝纹,上腹上下饰变形莲瓣纹和蕉叶纹,中间主题图案则是五仙行乐图,见有寒山凌波戏水而行,刘海骑金蟾腾飞,拾得携帚而坐,似与执杖佩葫芦仙人对语,后面松下仙人则执笔书卷,神态悠然。下腹主题为群仙贺寿图,场面热闹非凡,共有十三位仙人为寿星祝寿。见寿星端坐石上,泰然自得,观刘海为之戏蟾,众仙献寿,见有捧灵芝托蟠桃者,持宝瓶敲鱼鼓者,吹紫箫鸣玉板者,络绎不绝,气氛喜庆祥和。圈足外侧锦地四开光绘折枝瑞果纹。其青花一色浓妍泛紫,为回青典型之特征,绘画繁缛细致,众仙仪态不一,生动逼真,各见精彩,尤以寒山拾得为佳,拙朴木讷,又不失活泼、诙谐,与嘉万时期画家尤求所作《寒山拾得图》极为相似,由此可见画手技法不凡。底款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字体稚拙古朴。

本品装饰造型独见嘉靖一朝出现,后来万历时期继承嘉靖御瓷葫芦式瓶的众多式样,唯独缺失此类。结合其绘画风格、青花发色和款字等诸种特征,佐证以前述文献记载,估计其制作时间应是嘉靖中期,流行时间极短,故制作数量罕少,除本品贺寿图以外,相同造型尚见其它纹饰如见「明嘉靖 青花松鹤寿字葫芦瓶」,主题纹饰绘福寿云鹤仙鹤图,高为45.5厘米,和「明嘉靖 青花云鹤纹葫芦瓶」,主题纹饰为上书「风调雨顺」下书「国泰民安」云鹤海水图,高47.2厘米,均不及本品尺幅之高。与本品构图相近的其它造型葫芦式瓶尚可参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明嘉靖 青花八仙云鹤纹葫芦瓶」,高58厘米,亦为嘉靖御瓷之佳品。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3)

明成化 青花折枝花卉纹小罐

「大明成化年制」款

成窑御瓷,质精秀雅,世无伦匹,为中国陶瓷史上一段最精彩的传奇,铸就一个不可取代的美学典范,上承永宣雄健精萃,下启嘉万彩绘风尚,影响深远,为后世百般推崇,历代藏家皆视之为拱璧,如万历时期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言:「至于窑器最贵成化,次则宣德。杯盞之属,初不过数金,……顷来京师,则成窑酒杯,每对至博银百金,予为吐舌不能下。」其中成窑御瓷青花呈色浅淡柔和,一改永宣以来雄健豪放的风格,而以玲珑秀奇、端巧工细独步一时,为世所珍,引得后世追仿无数。

本品器形精巧,腹部浑圆,曲线柔美,甚是可爱。足底内挖形成卧足,修足圆润,足沿露胎处可见胎体洁白细腻。外底青花双方框内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识,字体隽秀。通体施釉清透明润,釉色微微闪青。口沿及足胫绘莲瓣纹一周,腹部绘折枝花卉纹六组,笔触细腻纤巧,典雅宜人。其中莲瓣纹饰采取双线勾勒填色绘制技法,以青花勾勒轮廓,再加以平填,花卉之花朵部分则以重笔点染为主,所绘线条优美自然,给人以清新悦目、幽雅脱俗之感。整体青花发色柔和,典雅丽质,为典型国产「平等青」之色泽,惟花卉部分着力点染,故色泽浓郁,仍有永宣御窑「苏麻离青」之铁斑遗韵。民国刘子芬《竹园陶说》评曰:「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以本品以证刘氏所评,可知前贤所言不虚。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4)

明永乐 处州龙泉官窑菱口折沿大盘

本品为明代龙泉窑的典范之作。大盘,敞口,弧形壁,口沿平折出,沿边起细唇棱高起,作菱形式口,沿面再刻画双线纹随形勾边,白筋外出,圈足。花盘通体施青釉,釉质厚重坚致,色泽细腻温润,淡雅匀净,质感甚佳,内外器壁作凹凸直条折棱。裹足满釉,底部有环形无釉垫烧涩圈,呈朱红色。驻足观赏,心境顿觉澄明。《大明会典》中的相关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凡烧造供用器皿等物,须要定夺制样,计算人工物料。如果数多,起取人匠赴京,置窑兴工,或数少,行移饶、处等府烧造。」

《大明会典》还提到,「四郊各陵瓷器,圜丘青色,方丘黄色,日坛赤色,月坛白色,行江西饶州府,如式烧造解。计各坛陈设:太羹碗一,和羹碗二,毛血盘三,着尊一,牺尊一,山一,代簋笾豆瓷盘二十八,饮福瓷爵一,酒盅四十,附余各一。」当时皇家祭祀要求法天象地,以强化自己的「天子」身份,因青色与昊天对应,祭天是用青瓷的。此文将饶州府景德镇窑与龙泉窑并提,两处在明朝均同为官窑性质,负责为朝廷烧造贡器。瓷器的造型或纹饰必须是由宫廷统一「定夺制样」因此两处窑厂在会出现相同的器型或者纹样。

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所定制度里,将龙泉窑与景德镇窑并称,其在明初时地位甚至可能高于景德镇,品质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明初被认为是明代龙泉窑质地精致、造型工谨、纹饰丰富的时代。本拍品器型规整秀美,釉色青翠润泽,工艺精湛,应为明代皇室宫廷御制的龙泉窑上乘精品。此式大盘器型始见于元代的青地白花莲池水禽纹菱口盘,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与中亚陶器及金属制大盘十分相似,属仿依斯兰铜盘所制。

此外,文献记载在土耳其托普卡比宫的收藏中,亦可以找到相似龙泉大盘的身影,可见龙泉青瓷备受中亚地区皇室贵族喜爱。翻检典藏资料,可见于浙江省处州龙泉官窑,有出土烧制失败或糟朝廷退件之作,器形于此相同、大小接近或略小之品。北京中国博物馆藏有一件尺寸更大作例,又有一例,藏于东京;有两相类例子,现藏东京出光美术馆;另有一件较大之作(57厘米),藏于伊斯坦堡托普卡比宫殿。此类大盘,非素面者亦可参阅赵从衍旧藏明龙泉窑刻花缠枝莲菱形大盘,及天物馆藏明永乐处州龙泉官窑青釉花卉纹菱口盘,器形釉色相似,亦可资比较。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5)

明弘治 黄地青花栀子花卉纹盘

此盘青花发色亮丽,黄地莹亮娇嫩,绘工细腻流畅。盘口微撇,浅弧壁,圈足。通体黄地青花纹饰。盘心绘折枝栀子花,内壁饰折枝石榴、柿子、葡萄、莲花。外壁饰缠枝芙蓉七朵。底白釉,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弘治年制」楷书款。

黄地青花栀子花纹盘初见于宣德窑,至嘉靖窑仍有烧造,弘治及正德朝最为盛行。景德镇珠山御窑遗址成化堆积层出土一件宣德款原型。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6)

明宣德 青花缠枝如意花卉卧足碗

「大明宣德年制」款

永宣青花幽菁瑰丽,冠绝古今,所制御窑名品无数,因其时与西亚贸易往来频繁,御窑瓷器之造型、纹饰吸收了许多西亚元素,其中尤以小器物最为精美,此碗正是一例。其造型规整,敞口,浅腹,卧足,碗心凸起。通体施釉平滑润泽,釉面微微泛青。纹饰分层描绘,条理清晰,外壁绘缠枝莲纹和变形如意云头纹各一周,内壁绘一周变形桃纹,碗心绘有缠枝花卉纹和变形桃纹,其间以弦纹相隔。青花自然晕散,笔触加深处形成浓重的凝聚结晶斑,深入胎骨。白地蓝花的装饰效果寓意着纯洁和高尚,花卉有规律地展开,柔美曲线的叶蔓藤枝有序地蔓延伸展,其多角形等几何图案以点线组合排列搭配,构成流畅的韵律美,促成青花瓷中新颖有趣的异国风貌。底部青花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结字工整,骨肉匀称。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例宣德款青花卧足碗,原为清宫旧藏,纹饰与本品十分接近,可资参考。

明代瓷器底部鉴赏图(明代诸帝王御用官窑陶瓷器欣赏)(7)

明永乐 翠青釉花口盘

永乐时期,朝廷管理监烧御瓷,力求陶艺埏埴之臻善臻美,促使中国瓷业发展兴盛,创新纷呈,无论器形、风格、釉色、纹饰皆新品层出,大放异彩,技术巧思,一日千里,几近极限,以致后世数百年间未见重要创新,出不少空前绝后之工艺佳器,千古传颂。纵观中国历史,应唯有三百年后雍正一朝的瓷艺发展,可与之媲美。本品所施之翠青釉可谓明永乐年间研发的单色釉中最罕见之品,除本器外,尚见有施此釉之高足碗及盖罐两种,皆存世珍罕,寥若晨星。

本品造型周正,呈六出花口,花瓣相交处内外壁各有六条弧线自葵瓣口向内延伸至盘底,线条柔媚,样式精致,如静放之梅花。圈足向内斜收,足端露胎处可见胎体细腻坚质,微泛火石红。全器罩施翠青釉,釉色肥润,如脂若腴。观之若青玉,抚之胜雪肌。素雅的釉色与简约的造型搭配,可谓相得益彰。盘底满釉,中心处可见三枚支烧痕迹,支烧工艺常用于防止底部塌陷多见于宋代,明代官窑中十分少见,其目的值得进一步探究。

青釉的呈色剂为氧化铁,于高温还原焰中烧制而成,根据铁含量的多少,呈色亦有变化,铁含量高者,青色亦更深,除本品翠青釉色外,明初青釉尚有色浓者之冬青,两者相比较,本品之釉色色调更趋明快,同时玻璃质感更强。对比故宫博物院所藏传世实物翠青釉盖罐后可发现,其底部、罐内釉色均泛青白色,与外壁釉色有明显差别,推测其原因,当属釉水过薄,铁含量较低之原因,而本品外底釉色与盘壁毫无差别,很可能即是这三枚支钉起到的作用。为了避免如盖罐出现的外底面与器身色差问题,追求整体色调的统一,工匠必须使外底所施釉水的厚度与其他位置保持一致,如此才能使含铁量一致,呈色均匀,而器底不易挂釉,过厚的釉层必然会导致釉水流动,产生聚集,造成釉面不平,进一步使得呈色深浅不一。言及此处,不得不佩服窑工的智慧,工匠在盘底加装三枚支钉,使得施釉后流淌的釉水均聚集到支钉处,整个盘底的釉层厚度保持相对一致,巧妙地解决了釉面不平导致的颜色不匀问题,待烧造完成后,将支钉取下,聚积在支钉处的多余釉水打磨平整即可。与本品相同造型之宣德款冬青釉盘尚见有数件,两岸故宫、上海博物馆均有收藏,从发表资料可看到盘底之釉色与器身仍有明显色差,未能如本品般釉色纯净,可谓难得之丽色佳器,观之令人赏心悦目,且遍查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尚未见与本品相同者,很可能为传世孤品,值得方家格外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