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统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

来源:襄阳日报

萧统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1)

昭明太子像(资料图片)

萧统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2)

《昭明文选》(资料图片)

萧统为什么没有当上皇帝(昭明太子萧统和昭明台)(3)

昭明台(资料图片)

□凡夫

一座高高的楼台耸立在襄阳城的中央。驻足楼台上,头顶蓝天,俯视大地,整座襄阳城尽收眼底。这座楼台就是纪念南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的昭明台。

萧统是梁武帝的长子,还不到两岁,就被立为太子。他在襄阳生活了多少年,史书没有记载。总之,不会太长。那么,襄阳人为什么要在城中心修一座楼台来纪念他呢?本文引导读者深入了解其中详情。

地地道道,襄阳人士

按照传统习惯,一个人是哪里人,或是看他的籍贯,或是看他的出生地。萧统的母亲丁令光是樊城人。萧统于齐中兴元年(501)出生于襄阳。从出生地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他是正宗的襄阳人。

萧统心地善良,对百姓很有爱心。十二岁时,他去观看审判犯人,在仔细研究案卷以后,发现此人并无大过,就说:“这人情有可原,让我来判决可以吗?”太子的话,刑官怎能不听?萧统判决“从轻发落”。刑官把他的判决报告给梁武帝,萧衍很欣慰,称赞太子判处得当。萧统心中有百姓,关心众生疾苦。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和东宫的人员都减衣缩食,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来临时,分发给无衣的贫民。

萧统仁义忠孝,对父母很有孝心。十六岁时,母亲丁令光病重,他从太子居住的东宫,搬到母亲居住的永福省,衣不解带,日夜伺候。母亲去世后,他悲痛欲绝,不吃也不喝。梁武帝几次下旨劝逼,他才勉强进食,但只肯吃水果、蔬食。他本来身体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瘦得变了形,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落泪。

怀抱理想,大有作为

萧统从小酷爱读书,记忆力超常,能够“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引入中国后,原来是长篇不分段的,人们阅读起来比较困难,萧统精心研究,把它梳理成“三十二分则”,每个分则加上浓缩精要的副标题,使艰涩的经书条理清晰,人们阅读起来就轻松多了。他还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在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如《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七岁能文的刘孝绰、享有文学声誉的王筠、著有《南史本传》的陆倕、写小说很棒的文学家殷芸等,经常聚集于东宫,“讨论坟籍(古代典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凡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萧统收藏了这么多图书,延揽了这么多人才,他要干什么呢?他要干一件大事,编一本文选,把古今优秀文学作品从浩瀚的书海中挑选出来,为读书人提供一部经典荟萃的读本。经过反复选择、认真比较、仔细推敲,多达三十卷的《文选》问世了。萧统像沙里淘金一样,淘出自周代至六朝梁七八百年间的优秀诗文700余篇,编成我国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在此之前,所有的文集或选本,文史哲不分,没有文学的概念。《文选》第一次把文史哲分开,将文学界定为诗、文、辞、赋;经、史、子一律不在入选之列,开创了文学作品编选的先例。

萧统能够办成这样一件大事,与襄阳对他的养育分不开。襄阳是一座具有文化传统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厚,萧统出生并生活在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在襄阳厚重文化的浸润下成长的,这样,就使他具备了较高的文化素养。同时,他的父亲萧衍、弟弟萧纲都是文化人,他的身边还有一大批文化精英,东宫又收藏有大量图书,萧统坐拥书城,这样,就使他具有比较高的鉴赏水平。在编选文选时,萧统还制订了比较高的编选标准,要求所选的文章,以才子的名篇为主,以“文为本”(《文选序》),“丽而不浮,典而不野”,“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用今天的话说,既要有思想性,又要有艺术性。由于有这“三高”——高素养、高眼力、高标准为保证,《文选》所选的文章真正做到了文质并重,一问世,便受到普遍的欢迎,并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唐和唐以后的文人都把《文选》当成学习文学的首选教材。杜甫曾要求儿子“熟读文选理”。民间也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陆游《老学菴笔记》)。如果把《文选》读透了,差不多就是半个秀才了。后世出现的较好的文学选本,无不受到《文选》的影响和启发。不少优秀诗文,也借助《文选》的生命力,得以流传至今。

萧统喜欢高洁的芙蓉花。中大通三年(531)三月,他乘船在后池游赏,在探身采摘芙蓉时,不小心落入水中,虽然被救起,但受了重伤,救治不愈而逝。萧统逝世后,被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文选》也被称为《昭明文选》。

品行高尚,堪称楷模

梁武帝定都建康(今南京),昭明太子在建康生活的时间远比襄阳长,建康人没有为昭明太子留下什么纪念建筑,为什么襄阳人却要在城中心修建一座“昭明台”(也称“文选楼”)来纪念他呢?

究其原因,不单是因为萧统出生于襄阳,是襄阳的儿子,更重要的,是因为萧统品行高尚,是一个做人做事的楷模。襄阳人修建昭明台,既是为了纪念,更是为了弘扬,是襄阳人崇文尚德的传统使然。昭明台自从建好以后,就是襄阳城的制高点,成为一个地标性建筑,直到今天。

在襄阳人的心目中,昭明台不仅代表着一种物质的高度,更代表着一种精神的高度。昭明台是一座道德的丰碑。

看到这座丰碑,我们就会想到昭明太子,想到他的仁爱、孝义和进取,激励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襄阳晚报》(2021年8月27日16版)

(编辑:黄文君 审核:肖雨蒙)

本文来自【襄阳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