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徐闻历史(为什么说湛江徐闻历史上的)

湛江徐闻位于祖国大陆最南端,土地富庶、物产丰饶、民风淳和,有“富源之国”之称。然而,解放前,徐闻却多灾多难,相继出现“匪患”与“虎患”。

广东徐闻历史(为什么说湛江徐闻历史上的)(1)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时,徐闻县有个说法,“老虎多过猫”。全县每年死于虎口的居民有300多人,丧生的牲畜家禽更是不计其数。虎除咬人吃人外,黄牛、羊、猪、狗等牲畜,更是其狙击对象,全县每年虎口丧生的畜类,不计其数。

民国五年至十二年(1916—1933年)之间,徐闻地区老虎的活动范围,逐渐从林区向沿海扩展,从县北和县东的山区逼近县西部华丰岭至白沙湾一带的近海地区。这个时间段,正是徐闻“匪患”最严重的那十几年。

前山镇山尾村因靠近丛林屡遭虎害,不少人填入虎腹。虎口余生者陆续搬走,原近三十户人家的村庄,建国前夕已成废墟。经历类似的还有县城西北门附近的粽铺村,同样因虎害猖獗而逐渐搬迁败废。

老虎不但在村庄为害,而且敢于穿街过巷,招摇过市。当时的徐闻县城,常有老虎从城门硬闯进去,骚扰县府。

当时,全中国都有老虎,为什么徐闻的“虎患”如此严重,老虎如此猖獗,吃人也如此频繁?除了人类对山林的开垦,破坏了老虎的领地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闻名全部的徐闻“匪患”直接引发了严重的“虎患”。

徐闻县境大部分为原始的热带森林覆盖,隐藏在莽亘逶迤的山坡间、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中,资源丰富,易守难攻。

1919年7月,李福隆、陈振彪、杨陈子、陈子娘、陈四公等五股盗匪先行南下到徐闻锦囊抢掠,号称“万三三”(意为人数13300人),其来势凶猛,很多村庄都被攻克,沦为匪巢。

自此以后,其他盗匪遂从广州湾、雷州等地纷纷跑到徐闻山安营扎寨。至民国15年,盗匪设置了深井、前山、沟尾、迈老埚、四方山、老宿地、北合、竹林、桃园、仙桥、三品斋、安马等山寨200余座。大片的原始森林被土匪占领,成了他们的窝点。

《广东通志》上曾记载:“民国建立初期,广东军阀混战,政权迭变,土匪蜂起。其中最为严重的是雷州半岛地区及粤东的南澳岛。”

那么,土匪对老虎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原来,独居的老虎需要占有的面积很大,至少需要20-30平方公里,有的达到50公里左右,而且必须以乔木为主体,要有干净的水源、浓密的草丛和大量的活跃野生动物。没有这种综合立体的生物群落生态,老虎就难以生存下去。

土匪来了,占领的不仅是老虎地盘,还有老虎的食物——大量野生动物逃离,或是变为土匪的盘中餐。土匪人多势众,又有枪,老虎不是傻的,肯定不会直接跟土匪干,只能逃离原来的住所,到处流浪,寻找有把握攻击的猎物。

由于老虎的体形大,对肉食的需求大,找不到野生动物,只能下山到村民家偷咬牲畜来吃。在当时,一头猪,一头牛,都是老百姓的半个身家了,所以看到老虎,人人喊打,打死老虎,皮肉骨还可以填肚子或挣钱。

关于徐闻老虎大量吃人的问题,其实也是土匪引发的。

老虎喜欢鲜活的肉食,通常捕食大型哺乳动物,包括各种野鹿、野羊、野牛、野猪,野猪、马鹿、水鹿、狍、麝、麂等有蹄类动物,偶尔捕食野禽,每次食肉量20公斤左右,体形大的每顿可达30公斤,为了帮助消化,它们也会偶尔啃点草。

老虎的本性不但不吃人,而且还有点怕人。有句话说,当你看到老虎时,其实它已经凝视你100次了。老虎的感官能力远比人类强大,无论听力还是嗅觉。

老虎跟所有的猫科动物一样,疑心很重,警惕性强,口味挑剔。人这种猎物对老虎来说,水份占人体的70%,骨多肉少(据说肉是酸的),并不是理想的食物。野生老虎闻到人的味道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回避。

但是,由于这些可恶的土匪常常杀人越货弃尸,饿得不行的老虎只能把新鲜的尸体吃了,后来也就接受了吃人,甚至吃上瘾了。所以过去有一个说法就是,吃过人的老虎一定要杀掉,因为它开了戒,以后会见到人就吃。

就这样,在土匪占山为王的背景下,徐闻的老虎纷纷下山,与人争食,并逐渐养成了吃人的习惯。这导致徐闻的“虎患”比别的地方更加严重,对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徐闻县人人谈虎色变,人心惶惶。这真是“匪逼虎反”啊!

为防虎,徐闻各村纷纷成立打虎队,由官方发放枪支,当时打虎队最多时全县达到几十支。大量的捕杀老虎,延续到解放后。

后来,随着农场大面积开垦,原始森林毁灭,老虎没了食物源,也没处藏身了。据资料记载,徐闻最后一例发现老虎是1960年春,可以说,徐闻的老虎已经慢慢地濒临灭绝了。

关于湛江徐闻“虎患”与“匪患”的关系,你是怎样看的?欢迎留言讨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