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是啥(左传夜话什么是面子)

左传是啥(左传夜话什么是面子)(1)

一般情况下,一个小孩子张嘴就哭,他/她不在乎面子,也不在乎里子;一个青年人受到挫折,他/她会在乎面子,不会在乎里子;一个中年人遇到失败,他/她不在乎面子,但很在乎里子;面子是功劳簿已记录的东西,里子是功劳簿未记录的东西,所以孩子没有、青年正在记、中年人只能看记过的!“面子与里子”这道坎每个人都会遇到,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跨过。今天,我们要讲一下它们的故事。

《左传》讲“来朝,名,贱之也”,意思是《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由于轻视他们。举例来说,一位局长的名字叫张三,你在见面的时候不叫张局而叫他张三,这显然是一种轻视。从左传的义理来看,笔者认为名不符实为之面子,名实相符为之里子。

01

名实不符

鲁桓公七年春,穀伯绥、邓侯吾离来鲁国朝见。《春秋》记载他们的名字,是由于轻视他们。为什么都记录他们的名?因为他们都是失地之君。为什么在朝见时还要称他们的爵位呢?曾经尊贵的人,已经不能立后了,主国以之前的礼数对待他们本人。

这里的穀伯、邓侯已经失去了作为诸侯国的土地和民众,而周礼认为一个国君不能“死社稷”就是放弃了他的百姓,这样的人活着其实已经死了。所以,面对名实不符而又拿着架子去朝见鲁国的两位国君,《春秋》通过记录其名而贬之。

02

名实相符

鲁桓公七年夏,盟邑、向邑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秋,郑人、齐人、卫人攻打盟邑、向邑。周桓王把盟邑、向邑的百姓迁到郏地。按礼制,诸侯失地则被诛绝,故子孙不得世继。

这里的盟邑、向邑不是已经失地,而是首鼠两端、使劲折腾以后失去了土地和百姓。郑国强则投郑,周桓王强则投周,故最终灭亡。郑国名实相符而两邑求和又背叛,这难道不是自寻死路么。

03

结束语

《左传》讲“求成于郑,既而背之,郑人伐之”,意思是向郑国求和,不久又背叛郑国,最终灭亡。笔者认为名不符实者如鲁国,失地之君仍可沐猴而冠的去朝见;名实相符者如郑国,就算是有天子支持也不能轻易背叛;所以,面子是可以放下的,里子是必须攥紧的。

有些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价值和依仗,却迟迟不能当断则断,拿着自己的架子和派头,这就是没有里子、只为面子;有些人明明已经有了生存的能力和依靠,却常常逐名逐利的去抱大腿,结果是里子也失去了、面子也失去了。可怜,也可恨!

回到现实中,面子、里子其实只是一个“名实是否相符”的问答题,而不是一个“选左或者选右”的选择题。家庭聚会中的亲情,恋人约会中的爱情,朋友聚会中的友情,如果你要用选择题的思路去解决面子和里子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就是鸡飞蛋打。反之,如果你能用问答题的思路去跨过面子和里子这道坎,结果最终还是可期的。愿诸君自虑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