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

说到陶渊明,就不得不提起他的曾祖父陶侃。陶侃的起家源自西晋灭亡,他跟随逃亡的世家大族来到江南,以建康为首都,建立东晋。陶侃屡立军功,靠着个人的努力奋斗成为开国功勋并官至大司马。

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1)

从小陶渊明就以这位高大伟岸的曾祖父为标杆。陶渊明出生后,家境虽然不如曾祖父在世时那般显赫,但是家族中人想要在仕途上谋个一官半职还是不在话下。然而,在陶渊明八岁那年,父亲的突然离世让家人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了衣食无依的地步,母亲孟氏只得带她回娘家投奔自己的父亲。陶渊明的外曾祖父孟嘉虽然很富有才华,但却淡泊名利,待人接物平和旷达。陶侃的进取,孟嘉的潇洒,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理念都深植陶渊明的内心,并时常产生激烈的碰撞。他既希望像曾祖父陶侃那样大济苍生建立一番功业,又希望像外曾祖父孟嘉那样潇洒不羁,活出真我。

公元393年,29岁的陶渊明第一次走上仕途出任江州祭酒。祭酒主管文化和教育,这相当于今天的文化厅、教育厅厅长。年纪轻轻就担任如此高的职位,不得不说和陶氏的声望以及他曾祖父陶侃在世人心中的威望有关。只可惜这次遇到的上司却是一位昏聩无能之辈。此时担任江州刺史的正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王凝之虽然出生于名门望族,却缺乏才华更谈不上政治才能,整日里痴迷于“五斗米教”。不久后朝廷发生巨变,晋孝武帝别自己的妃子捂死,幼子司马德宗继位,史称晋安帝,但是朝廷的重权却落入叔叔和堂哥司马元显的手中。面对朝廷的动荡和不靠谱的上司,陶渊明开始了第一次辞职。

卸任归家后的陶渊明家庭也发生了重大的变故,他的原配夫人去世了,留下仅仅两岁的儿子。不久后,陶渊明续娶了第二任妻子翟氏。据记载翟氏是一位贤良淑德、通情达理的女子,与陶渊明生活的还算幸福美满。后来陶渊明还写下一篇别具一格情思荡漾的《闲情赋》。

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2)

闲情赋

魏晋·陶渊明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

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

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

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

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

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而枯煎!

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

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

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

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

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

然而陶渊明的心中虽然有对美好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但也有他的豪情壮志。此时的陶渊明已是五个儿子的父亲,人类的幼崽固然是可爱的,但是如何满足那一张张嗷嗷待哺的嘴巴却是摆在面前现实的问题。好在不久后他收到了大将军桓玄的亲笔书信,礼聘他到帐下任职。陶渊明欣然赴任。时任江州刺史的桓玄在战斗中节节胜利,他不安于江州这一片土地,要挟朝廷任命自己兼任荆州刺史。桓玄的狼子野心陶渊明看在眼里。碰巧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去世,陶渊明以回家居丧为由暂时从政治仕途中解脱出来。丁忧三年期满,陶渊明再一次主动出仕。这一次他准备投奔的对象是准备讨伐桓玄的另外一股势力刘裕。

公元404年6月,桓玄兵败被杀,刘裕成了东晋朝廷的功臣,大权在握的刘裕也同样野心勃勃的想要推翻东晋王朝建立自己的政权。看透这一切的陶渊明很快又转头到建威将军刘静宣的幕府。此时陶渊明生活的时代距离西晋灭亡不到百年,但是东晋王朝俨然已步入垂暮之年,身居皇室的司马家族摇摇欲坠。就连刘静宣这样根基深厚的豪门望族都无法与刘裕对抗,最后刘静宣不得不写信给刘裕请求辞职。而陶渊明再一次被解职还乡。

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3)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最后一次求官。由于家中太过贫穷,他的叔父引荐他出任彭泽县令。在这里他为中国留下一个家喻户晓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彭泽县离陶渊明的家不足百公里,县里面有百十多亩的公田,种什么随意,收成全归自己。面对这样一大片土地,陶渊明的第一个想法就是种上酿酒的秫米,来年春夏交替之际便可以痛饮了。可是这个想法却遭到妻子的强烈反对,酒虽好却也不能代替粮食,一家人还等着填饱肚子了。最后双方达成妥协,一半种上秫米,一半种上粳稻。庄稼种下还没等到收成,陶渊明又决定辞职了。原来朝廷的督由要来视察工作,下级各地方官员被要求束带拜见。陶渊明拒绝了这个要求,并扬言“不为五斗米折腰”,潇洒的留下一封《归去来兮辞》,带着家人回到了南山脚下。

《归去来兮辞并序》

魏晋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yú)之情。何则?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rěn),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陶渊明一生五次为官,辞去彭泽县令成为他一生的分水岭。在此之前,他时官时隐,在迫于生计和追求真我之间辗转纠结。在此之后,他饮酒作诗,种田养花,成为庐山脚下一名真正的农夫。在他写的《归园田居》五首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此时的陶渊明种田技术虽然蹩脚,到也能自给自足。公元408年,在陶渊明归隐后第四年的六月,一场大火将他的住宅房屋烧的一干二净,最后只能寄居在渔船上靠着亲戚朋友接济生活。辞官前的陶渊明不愿意为五斗米折腰,如今面对空空的米缸,辘辘的饥肠,也不得不出门乞食。好在邻居们善解人意,纷纷慷慨解囊,缓解了陶渊明生活上的窘迫。

陶渊明一生历经三个朝代十个皇帝,在他归隐的时日里,朝廷依然在不停的发生变更。时常有人来劝他做官,但是都被拒绝了。在陶渊明看来滚滚红尘的厮杀都不去这房前屋后的美景来的惬意。虽然陶渊明对生活的热爱从未消退,但是也不得不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其一就是五个儿子都没能接受良好的世族大家的教育,在他的《责子》里面就对五个儿子一一数落。

责子

陶渊明 〔魏晋〕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4)

公元420年,手握重权的刘裕终于还是废掉了东晋的最后一位皇帝,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消息传来,让57岁陶渊明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最后,他提笔写下《桃花源记》并亲自作序。他深情的描绘着桃花源,可自己穷极一生也没有找到心目中的那个安静祥和的净土。只能以纸笔为世人编制出一个美丽的乌托邦。

五百年后的北宋文学家苏轼在被贬职黄州后,曾躬耕于东坡,他就自比陶渊明,毫不掩饰对偶像的崇拜。不仅自己唱陶渊明的词,还让自己的弟弟苏辙,好友秦观等人一起唱。甚至在60多岁流放到海南岛时,每日以读陶渊明的诗为乐。一度到了每日只肯读一首诗,生怕今日多读了,明日就没有了。

公元427年,63岁的陶渊明身体每况愈下,感觉时日无多,亲笔为自己写下一篇祭文《自祭文》。

自祭文

陶渊明 〔魏晋〕

岁惟丁卯,律中无射。

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鸿雁于征,草木黄落。

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故人凄其相悲,同祖行于今夕。

羞以嘉蔬,荐以清酌。

候颜已冥,聆音愈漠。呜呼哀哉!

陶渊明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庐山附近度过,但他从未写过名山大川,都是一些家长里短房前屋后的朴素诗句,但却成了中国文人向往的审美最高境界。在他的笔下将中国的乡村田园描绘的富有诗意,美的动人心弦。

陶渊明当然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