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举替天行道旗帜(宋江举替天行道)


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大旗不伦不类

今天咱们来聊聊水浒传,和大家阐释下水浒传底层的伦理逻辑。

谈水浒传的伦理,就先从梁山的“替天行道”大旗开始说起。梁山的这面杏黄大旗,初看作为梁山上108位好汉们的旗帜和对外喊的口号,非常的合适他们行侠仗义以及为民除害的做派。

实际上,梁山把“替天行道”作为旗帜,却是不伦不类。

宋江举替天行道旗帜(宋江举替天行道)(1)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代中国,人们对于“天”,有一种特殊理解。也就是君主或者皇帝是由天上指派下来管理众生的,这也是君主、皇帝合法性的来源。

因此,古代里的皇帝也叫“天子”。另外,你经常可以看到权力超过皇上的大臣不敢轻易自己称帝,就是忌惮皇帝的合法性。只要大臣贸然称帝,其他人就肯定会群起而攻之,被皇帝的合法性淹没。

宋江举替天行道旗帜(宋江举替天行道)(2)

所以,“替天行道”本来是指皇帝作为天的儿子需要做和遵守一些事情,这甚至可以说是皇帝的专用词。现在梁山打出这个旗号,除非是宋江有推翻宋朝争天下意思,否则不合适。

“替天行道”或是梁山从未落实的空头原则

那如果梁山真的要学着宋朝皇帝去做一些替天行道的事情,那应该做些什么呢?

在古代,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皇帝能收税取决于农民能耕田劳作,所以农民阶层是社会的基础。古代的知识传播成本比较高,所以能读得起书的士人阶层则主导着社会的舆论。

作为天子的皇帝,则需要协调好这两拨人。对于农民们,要适时的调整赋税和徭役,不然农民就会造反;对于士人,要选贤任能,辅佐皇帝自己治理天下。

最著名的例子,也就是文景之治,汉文帝、汉景帝期间,延续了开国对民众轻徭薄赋的国策,把原来田租由三十税一改为十五税一,徭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所以这两朝民众特别有余钱余粮,就连穿钱的挂线都穿烂了。

再回到水浒传,挂着“替天行道”大旗的宋江一伙人,干的勾当却跟贼匪没太大区别。

宋江举替天行道旗帜(宋江举替天行道)(3)

在对待农民群众上,梁山攻打曾头市、祝家庄,目的就是去抢人家的粮食,所以周围的几个村镇也都做好了反抗的准备。而且,作为梁山首领的宋江,只知道去劫财抢粮食,完全不知道找人来耕田劳作。

在对待士人阶层上,起义多年的梁山,虽然有过不少胜仗,但是,除了山上原来的读书人,就没有真正的主动接近士人阶层。

因此,基于上述两点,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要么是略显不伦不类的口号,要么是梁山好汉们从未认真落实、执行过的空头原则。

从每一个梁山好汉的具体故事来细细品味水浒传,肯定能够品出梁山好汉身上的血气方刚和一身英雄胆。但是,这个“替天行道”大旗的树立,也不知道是原著作者施耐庵的失误还是有意为之。不知,对此你有何高见呢。

(在这里,推荐另外的一篇关于水浒传底层逻辑阐述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晁盖上山王伦必须死,卢俊义上山吴用必须让出副寨主,原因很现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