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

一提起“铁血宰相”俾斯麦,不由得就会想起历史课本上的经典形象——侧身而立,头戴尖顶盔,神色冷峻,目光坚定,妥妥的一位元帅形象。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1)

既有威武霸气之貌,又有“铁血”之名,加之当时德意志邦国林立,纷争不断,普鲁士内忧外患,岌岌可危,大家很自然地会将力挽狂澜的俾斯麦想象成杀伐果断,行事大刀阔斧之人。

不过在读了历史作家高林先生的《俾斯麦评传》后,眼前呈现出来的却是一个不同形象的俾斯麦。

在这里,除了政治斗争和外交权谋之外,还能看到那位“铁血宰相”带给我们的一堂有趣的课程:保守的人如何扬长避短,突破创新?

01

俾斯麦的另一种面貌

《俾斯麦评传》中描绘的不是一个符号化的、单薄的形象,而是一个集合了进取心、开放性和权谋、保守等特征于一体的,极为复杂的人:

俾斯麦其实不崇尚战争和暴力,他一直在各方之间寻求和解与平衡,“铁血”更像是一种误解。

刚当上宰相时,俾斯麦没有什么长远的计划,只是被推出来解决具体问题的人,甚至没有宏伟的蓝图。

他没有带领过麾下横扫千军,也不曾如诸葛亮那般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从战略到战术,都与之无关,他只能跟着国王在大营中,望着战场,焦急地等待结果。

俾斯麦不是军事家,在他的眼中,战争不是为了征服和吞并,而是为了达成政治目标,甚至可以为此向战败国奥地利妥协退让。

他会用辞职威胁国王发动战争,也会用跳楼来威胁结束战争。

他不吝于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方式,只为达成自己的目标。

从《俾斯麦评传》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保守的人,是如何突破束缚,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02

对于偏保守者的误解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2)

俾斯麦是一个保守的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什么事都因循守旧,反对创新和改革。

事实上,如今很多偏保守的人反而在倡导自由市场经济和自由企业制度。因此可以说保守只是相对的。

A. 倒为因果的误解

人们总是有一种刻板印象,觉得保守的人就思想守旧,行为消极,目光短浅,看不清未来,更无法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

其实这样的观点过于偏颇,有“倒为因果”之嫌——有这些问题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保守的一面。而表现出自己保守一面的人,却并不一定会出现上述问题。

这些问题很可能由其它各种各样的因素造成,却统统被归咎于保守。

这属于认知的偏差,需要加以修正。

偏保守者往往只是坚持已有体系的稳定性,并不排斥改变和革新。

他们反对的是在没有准备好替代方案的情况下进行激烈而极端的迅速变革。

B. 因为使用习惯而导致的负面感觉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3)

保守其实是个中性词,本身并不存在褒贬之分。

只是在过去的习惯中,人们的注意力多集中在与之相对的几个反义词上,如开放、进步和革新,而这几个又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褒义词。

于是认知偏差就产生了,其逻辑为:既然这些词是褒义的,那反义词保守就是贬义的。

其实那只是特定对比关系下产生的贬义。

在不同文化环境中,认知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英美语境中,conservatism就带有强烈的尊重传统,反对激进冒险,坚持自我独立的意味。

这些褒贬虽然只是一种刻板印象,但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有偏保守的特质,不需将之当成一定要改正的缺点来对待。只要灵活加以运用,保守也能逆袭。

03

偏保守者如何扬长避短?

A. 摆脱消极,稳步推进

偏保守的人往往更注重现实,不会如理想主义者那样对未来有太高的预期。

这种务实作风的好处是不会好高骛远,不会脱离实际去冒险或做无用功。

但过于着眼当下,只考虑现实利益的话,很可能失去人生目标,变成只追求安逸生活之人,看起来无欲无求很“佛系”,其实不过是消极的逃避罢了。

保守不是缺点,但消极一定是。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4)

所以偏保守的人,更要在一开始就坚定属于自己的大目标。

明确最终方向,确立每天都能完成,让自己有所进步、有所积累的小目标。坚持稳步推进,每天都离那个大目标更近一点。

反而是小目标和大目标之间的中期目标可以灵活处理,即便暂时搁置也无妨,因为保守者本就不擅长构想太过遥远和庞大的未来图景,确立一个直接的最终目标还好,要去想象描绘具体的架构和细节,还要推演出达成的步骤流程,未免有点强人所难。

倒不如从不断的积累和进步做起,当量变引发质变,在个人水平显著提升后,自然就会产生新的认知和思考,进入更高层次的平台,获得更加丰富的视野和资源。届时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调整计划,向着更高阶段的目标努力。

俾斯麦完美演绎了这一过程。

首先,他作为一个保守者,一个享有特权的容克贵族,并没有世界大同和“人生而平等”之类的崇高理想,也缺乏“德意志同胞团结起来”的民族情结。

俾斯麦就是一个现实的人,他想的是如何确保自己和容克贵族们的利益——这是他的最终目标,而他的所作所为都围绕这个最终目标进行。

所以俾斯麦可以在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时带领自家的农民去自发保卫国王,因为容克贵族的权力源于君主制。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5)

而当国王妥协同意君主立宪制,王后向俾斯麦解释苦衷,说做国王也很难,经常愁得睡不着觉时,俾斯麦却直接回怼“做一个国王,就要能睡得着。”言下之意普鲁士国王并不称职。

作为保王党人的俾斯麦如此对国王不客气,就是因为有坚定的最终目标:通过维护君主制来保证容克贵族的利益,他不是为某个君主而战,他是为君主制而战,同时也是为自己而战。

俾斯麦从始至终都没有背离过自己的最终目标,为此不惜欺上瞒下,篡改国王的电文,煽动底层人民。他不是没有原则,而是原则性太强,一切都要为其最终目标让路。

俾斯麦一开始并没有设计与构想过自己和德意志的未来。他只是为了目标不断的积累力量,不断进步,通过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步入权力核心,最终抓住了时机达成目标。

保守者不奢求一步登天,只要不消极,只要坚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就是他们的优势,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就是他们的强项。

B. 摆脱局限,紧跟趋势

虽然稳健是保守者的优势,但这很有可能带来一个严重影响:当变化过于迅速的时候,保守者会因为行动迟缓而被趋势甩开,落后于时代的脚步。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6)

例如某些投资者,对于现有种类丰富的投资理财产品丝毫不予理会,认准了定期存款和国债,虽然风险最小最稳健,但这种单一的投资理财方式已大大落后于时代,不仅会丧失获取更高收益的机会,很多时候利息还跑不过通货膨胀,以致于财富白白贬值。

对此,俾斯麦的办法就是加强学习,不断更新认知,尽管他讨厌自由主义和资产阶级思想,也要通过学习去理解——因为那是很多人趋之若鹜的潮流,也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走向。

俾斯麦不喜欢这种有损其利益的发展,但他并没有像其它容克贵族一样坚决抵制、疯狂排斥。相反,从年轻时开始,他就混迹于自由派和知识分子之间,对于其思想理论和行为规则十分熟悉。

他排除了情绪对决策的干扰,把自己的行为单纯地当作一种策略,作为实现自己最终目标的助力。

正因为俾斯麦对于时代先机的洞察,以及对其竞争对手的熟悉,才能在时运到来之际,抓住机会,利用自由派的漏洞,出乎所有人意料地解决了宪法危机。

摆脱自身立场和情绪的局限,客观地掌握真实情况,洞察发展趋势的大方向,并提前为此做好准备、打下基础,这就是俾斯麦给保守者上的生动一课。

保守者有了目标,有了积累和准备,接下来才有可能成为破局者,开创出崭新的局面。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7)

C. 嵌入系统,助力创新

一直以来保守者最容易被人诟病之处就是守旧和缺乏创新,但如上文所述这更多是“倒为因果”的认知偏误。

不过比起富有冒险精神和想象力的理想主义者,保守者确实很难做到颠覆式创新。

然而开拓创新并非只有一条路径,保守者也有其它方式可以选择,那就是努力将自己嵌入需要变革创新的系统之中,发挥刹车、粘合剂、稳定剂,以至结构洞的作用。

刹车、粘合剂与稳定

在猛踩油门飞速前进的时候,需要能随时保持冷静,判断周围状况,时刻准备踩下刹车的人。

保守者就很适合这个角色。

同时保守者喜欢渐变,不喜欢走极端。当系统内矛盾非常激化时,保守者可以促成大家坐在一起通过谈判,通过达成共识让问题得以解决。

既然不喜欢极端,更不喜欢暴力,保守者就习惯于通过妥协谋求利益。对他们来说,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对和错,只利与弊。他们不喜欢推倒重来,而是常常修修补补,保守者所要做的,只不过是通过改良,获得更好的结果。

一个组织越是致力于开拓创新,就越要维护内部稳定,因此离不开保守者作为粘合剂与稳定剂的作用,否则就容易在迅速发展中,因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而产生分崩离析的危险。

而俾斯麦所展现出来的,是更加重要的结构洞作用。

结构洞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8)

既没凝聚力又不同构的情况,社会学中叫作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

“结构洞是个缓冲地带,又像电路中的绝缘体,结构洞两边传递着不同的信息流。关系网中跨越了结构洞的人,有了在两种信息流的居间套利机会:何时何地连接谁连接多少?这就是权力。拥有这权力的人获得利益。”

——王烁《财新周刊》总编辑

在俾斯麦面前的,是利益出发点和最终诉求完全对立的贵族派和自由派,双方的矛盾几乎不可调和。

但反过来想,要是谁能调和,哪怕只是暂时调和双方的关系,达成一种妥协的平衡,就能获取巨大的利益。

两派并不想立刻爆发激烈冲突,且都觉得俾斯麦在很多时候派得上用场,毕竟没有人能像其一样,在对立双方鲜明的壁垒之上。开出一个结构洞来互通有无。

俾斯麦作为一个态度强硬的温和派,其手段之强硬——能够抓住破绽绕开宪法独断专行,但意图也显示出温和——他表示了对宪法的足够尊重,不破坏规则,还主动要求完善。

他绝对不想要你死我活或者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在认清了1848年贵族的胜利不是因为贵族自身,而是来自国王在农民中的威望后,决定用主动妥协来消弭注定会重燃的革命之火。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9)

结果俾斯麦做到了用态度满足一方,而用行动满足另一方,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利用自己创造出的国际国内形势,将对立两方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统一德意志的大业之上,完成了平衡。

于是他就打破了当时无人能解的死局,成为了描绘新世界的破局者,更是因为促成了德意志的统一而名留青史。

结构洞的关键性和收益可见一斑。

而偏保守的人更容易成为结构洞,因为在思维上具备优势:

偏保守者天然地就会考虑用稳健的方式,例如打洞来连接障壁两边对立的双方。

偏激进者却巴不得赶紧把墙壁拆了,让双方面对面解决问题。

后者思维一下就被局限在了拆墙,即打破旧有规则之上,往往会忘记了根本的目标在于让双方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把手段当成了目标,常常过犹不及,适得其反。

04

结语

与刻板印象不同,保守本质是一个中性词,而保守主义也是不可或缺的价值主张。有偏保守的特征并不意味着会在生活和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只要运用得当,保守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诡异俾斯麦未解之谜(俾斯麦评传被误解的)(10)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