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文旅发展硬核支持来啦(山东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9日讯 (记者 温伟伟) “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八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山东文旅发展硬核支持来啦?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山东文旅发展硬核支持来啦(山东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

山东文旅发展硬核支持来啦

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10月9日讯 (记者 温伟伟) “十年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整体走在全国前列,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贡献度不断提升。”10月9日下午,山东省委宣传部举办“山东这十年”系列主题发布会第八场,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

文旅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十年来,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精品旅游产业规模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总体实力大幅提升,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作出积极贡献。2021年实现文旅产业增加值6867.2亿元,占GDP比重为8.26%。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4519.7亿元,增长到正常年份2019年的1.1万亿元,年均增长13.7%。产业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培植“雁阵形”产业集群23个、领军企业17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17个、省级149个,尼山圣境、融创文旅城、青岛东方影都等地标性项目相继建成。全省5A级景区达到14个,现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4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44个,旅游民宿集聚区16个。

文旅融合加速推进。编制实施《山东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以沿黄河、大运河、齐长城、黄渤海四大文化体验廊道建设为重点,不断深化文旅融合,红色旅游、博物馆旅游、康养旅游、研学旅游、乡村旅游、工业旅游等蓬勃兴起,“云看展”“云旅游”、网络直播、沉浸式体验等数字新业态加速发展,全省国家级和省级“文旅 ”示范基地已达412家,居全国前列。

文旅消费拉动作用更加突出。连续六年举办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7.33亿元。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发展,连续三年高标准举办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中国国际文化旅游博览会,创新开展“山东人游山东”“好客山东游品荟”等活动,有效释放文旅消费新动能。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达到12家,7个市入围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试点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

艺术创作持续繁荣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大力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强化规划引导,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艺术创作组织化程度,努力创精品、攀“高峰”。

优秀文艺作品不断涌现。先后创作推出民族歌剧《沂蒙山》《马向阳下乡记》、吕剧《一号村台》、杂技剧《铁道英雄》、京剧《燕翼堂》、话剧《孔子》等一批优秀作品,收获3个“五个一工程”奖、6个“文华大奖”。

重大展演展览活动展现风采。成功承办了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第四届中国歌剧节、首届全国优秀民族乐团展演、第十三届全国美展等国家级重要艺术活动,在重大活动中,山东文艺工作者勇挑重担,展现了齐鲁风采和时代担当。

文艺创作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建立和实施舞台艺术创作“4 1工程”扶持机制,出台《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实施意见》,有效激发了院团发展的动力活力。人才培养工作创新推进,设立“戏曲名家工作室”,连续6年组织实施“舞台艺术青年人才创作扶持项目”,一批优秀青年骨干迅速成长,成为全省文艺工作的生力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围绕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着力提高服务效能和群众满意度。

公共文化设施提质升级。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五级服务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全省建有公共图书馆154个、文化馆15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21个、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6.5万个,各级各类博物馆647个。其中,国家一级文化馆、一级图书馆数量分别居全国第一、第三位,博物馆六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先进县)达到40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4个、示范项目8个。

群众文艺创作和文化活动日益活跃。加强创作指导,建立激励机制,创新开展群众性小戏小剧创作演出活动,培育打造了一批优秀群众文艺作品。十年来,山东获得国家群众文艺领域政府最高奖——“群星奖”38个,居全国第一。“百姓大舞台”“五个大家”等群众文化活动产生广泛影响。

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全省投入35.6亿元,连续5年用于欠发达地区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冬春文化惠民季”“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活动形成品牌,仅2021年全省送戏下乡演出就达12万余场。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不断加强

全省文旅系统坚定扛起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的重大责任,积极对接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统筹做好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传承利用的文章。

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利用“十大工程”实施方案》《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管理办法》等,出台全国第一部全面规范红色遗存和革命精神的省级地方性法规——《山东省红色文化保护传承条例》,《山东省齐长城保护条例》也已经审议通过,为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文物保护利用水平大幅提升。开展全省文物资源调查,文物家底不断充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2012年的101处增加到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687处增加到1968处。全省不可移动文物登录国家数据库3.35万处,国有可移动文物登录286万余件/套。

非遗保护传承绽放光彩。健全非遗保护传承体系,全省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86项、非遗传承人88名,数量居全国前列。

文化和旅游推介交流成效显著

“好客山东”品牌形象持续提升。连续三年纳入央视“品牌强国工程”,为全国唯一文旅类品牌。在全国省级文化和旅游新媒体传播力指数榜单中,“好客山东”持续位居全国首位。成功打造“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区域品牌,有效拓展16个城市旅游目的地品牌。“

旅游产品研发推广力度加大。联合携程、同程OTA平台,重点开发度假旅游、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研学旅游等高品质专项产品,产生良好反响。

加强海外市场旅游营销体系建设,举办“孔子家乡 好客山东”系列推广活动。实施“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计划,已发展孔子文化和旅游大使、专家、使者28000余名,成为传播齐鲁文化的重要力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