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美国为什么信不过苏联(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众所周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冷战”运动,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二战美国为什么信不过苏联?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二战美国为什么信不过苏联(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样)

二战美国为什么信不过苏联

众所周知,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与苏联展开了旷日持久的“冷战”运动。

1991年12月,苏维埃联邦共和国宣布解体,叶利钦取代戈尔巴乔夫,标志着“冷战”结束。很难说,苏联解体的背后没有美国的推波助澜。

查阅历史资料不难得知,苏联作为一个远东大国,它的一举一动不仅攸关远东国际,更是美国政府决策层理解远东局势、制定远东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战”爆发前,美国对苏联的外交政策呈每个阶段不同的发展变化。从19世纪末开始,俄国、日本、美国三国长期向远东地区扩张,互为竞争关系。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美、苏短暂形成统一战线,这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可以说是直接影响到全世界的命运。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与苏联的关系到底怎么样呢?

1898年4月,“美西战争”爆发,三个月后西班牙战败,被迫与美国签订《巴黎和约》。随着美国占领菲律宾,标志着现代意义上远东利益和远东政策的开始。

19世纪90年代,美国工业生产总量超过英国,跃居世界首位,领土向西扩张至太平洋沿岸,完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西进过程。

20世纪初,美国国内要求开辟海外殖民地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种大背景下,美国觊觎远东地区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免不了要与俄国发生矛盾。

1905年,日俄正式停战,美国对战后远东地区的安排有着军事外交的考虑。

“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势力遭受极大削弱,暂时退出远东地区的争夺。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时任美国国务卿罗伯特·兰辛表示有必要采取行动,将中东铁路控制权保持在俄国的手里。

这一时期,美国与苏联算是合作同盟关系,美国希望在远东和中国获得更多利益。俄国经历“十月革命”后,斯大林展开了三个工业化模式,双方算是各取所需,都想瓜分日本人离开后留下的巨大地盘。

更通俗点来说,俄国因素一再影响了美国的远东政策。对美国决策者而言,俄国是美、日、俄三角关系的最顶端,其重要意义可以起到制衡日本的作用。

“十月革命”的爆发与布尔什维克政权的成立,包括和美国主导的华盛顿体系,形成了矛盾冲突,留下了重要的缺陷。

1921年,为缓解日益紧张的军备竞赛压力,美国邀请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中国(北洋政府)、比利时、荷兰等国家召开华盛顿会议,唯独没有邀请苏联参加。

美国之所以不邀请苏联出席,是因为美国政府一直拒绝与苏维埃政府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理由无非就是美苏在意识形态上的严重对立,苏联在世界范围内宣传和传播共产主义、煽动革命,这是美国决策者所不能容忍的。

1926年至1927年,国共合作领导的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让美国、英国、法国等西方政府感到强烈震动,共产主义在华夏大地生根发芽。

美国试图通过扶持蒋介石,或修改不平等条约等微小让步,逐步使中国加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社会,尽量维持华盛顿体系的内部稳定。

随着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华盛顿体系进行武力冲击,致使美国通过中国影响苏联的想法彻底破灭。

总之,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政府利用连续“组合拳”不承认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将苏联排除于美国设计的远东国际体系之外,出现了苏联远东外交与美国华盛顿体系相互竞争的局面,影响了远东局势的发展,为30年代美国政府采取的军事外交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20世纪30年代初,蓄谋已久的日本关东军发动“九一八事变”,美国不希望牵扯进战争中,但仍然密切监视着苏联采取的对华政策。

当时的苏联处于内忧外患中,急需和平环境实现自身巩固发展,所以采取“不干涉政策”,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强国。

在国际上,苏联依旧处于孤立,美国和中国国民政府没有承认苏联,苏联也没有加入国际联盟。

这一时期的美国政府得出一项重磅结论:“九一八事变”可以看成是苏联与日本之间的争斗

因为苏联采取了“不干涉政策”,两国目前不会发生战争。从长期来看,苏联与日本乃至美国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由于当时经济大萧条席卷美国,使其无力在远东推行更加强硬的对苏政策,从一定程度上放任了苏联进行经济和工业建设。

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苏联继续保持了敌视和怀疑态度,使得美国的远东外交和对苏政策进入了新的阶段。

1933年,罗斯福接替胡佛成为新一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虽然继承了传统的美国对苏政策,但他却承认苏联是合法国家。

因为随着远东局势的逐步恶化,美国政府重新认识到了苏联在远东格局的重要作用,希望利用苏联与日本的矛盾为己所用。

罗斯福主动改变十几年来僵硬的政策,承认苏联有利于远东形势稳定。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美国采取了静观其变的对苏政策,不会主动刺激苏联,两国还曾经有过一段短暂的“蜜月期”。

1933年12月底,美国第一任驻苏大使布里特抵达莫斯科,受到苏联方面热情对待,苏联还从美国购买了25万吨旧钢轨。

但好景不长,因为债务谈判问题导致美苏关系迅速降温。1935年初,美苏关系降至谷底,华盛顿单方面撤走驻苏联的海空军武官,中止建设美国驻苏联总领事馆。

更重要的一点,罗斯福原本希望由苏联主动向美国提出签订美苏互不侵犯条约。但是美苏关系的迅速恶化,让罗斯福很快打消了这一想法。

这也意味着除了所有在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国家外,因为远东关系和美苏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甚至避免不了会出现一场恶战。

总而言之,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虽然承认苏联,但两国关系很快因为债务和共产主义宣传走向恶化。这限制了罗斯福的政治空间,使美国暂时放弃了与苏联合作的可能,重新保持消极静观的态度。

因为美国与苏联的矛盾根深蒂固,罗斯福不愿过分刺激美苏关系,只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政策来对苏联进行制衡。

伴随着日本单方面挑起全面侵华战争,美国开始警惕注视中苏关系的发展,防备可能出现的共产主义威胁。

这一时期,美国高度注意苏联军事实力工业发展的情况,美国政府对苏联的整体发展评价较高。

随着时局的发展,美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苏联蕴藏着巨大的战争潜力和对整个欧洲及远东局势的影响力,为将来美苏合作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一时间,美苏关系和美国对苏联政策经历了新一轮调整期,美国政府更加重视苏联在全世界事务中的重要作用,有意改善两国关系,这正中斯大林下怀。

当双方利益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美国与苏联的关系也越来越好转。随着德国闪击波兰,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后,美国开始对苏联进行严厉的经济制裁,之后就爆发了二战。

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后,美国加入反法西斯同盟国,并调整对苏政策。“二战”结束后,两个超级大国爆发了旷日持久的“冷战”。

历史无法重复,更不能假设,回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苏两国的国际关系,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超级大国始终没有真正联手。

但这其中存在一个假设性问题:如果美国与苏联早一点联手对付日本和德国,“二战”或者太平洋战争还会爆发吗?

制约美苏关系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美国政府及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对苏联持敌视态度,“均势外交思想”时至今日仍然影响着美国决策者。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让美国决定不再重蹈覆辙,卷入另一场战争,这种社会氛围限制了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美国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加之美国内部政治体制复杂、党派林立,即使是总统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想法。

总的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对苏联政策呈阶段性变化,从不承认到被迫承认,再到关系正常化的一个过程。

当然,这两个国家也一直都是互相看不顺眼,谁都不对付。

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同时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结束,前后共44年。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格局变为世界多极化进程中的“一超多强”。

参考文献:

[1]《苏联外交简史》,199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作者伊.费.伊瓦辛(苏联)

[2]太平洋战争前美国远东政策中的苏联因素(1931-1941),作者张愿,武汉大学 博士论文 2010年

[3]美国对苏联的政策研究(1933-1941),作者国洪梅,东北师范大学 博士论文 2009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