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

63年前,位于上海的交通大学西迁,一大批胸怀报国之志的年轻师生从黄浦江踏歌西行,来到古城西安。此间,不仅有"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坚守与执着,更有"你为国家奋斗,我与你同行"的浪漫与陪伴。在西安交通大学校园里,我们总能看到那些白发苍苍、携手相行的西迁伉俪,他们用峥嵘岁月里的浪漫演绎着相濡以沫的温情。

郑守淇、盛剑霓夫妇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1)

郑守淇: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盛剑霓: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896年,交通大学以南洋公学之名创建于上海,有"东方麻省理工"之称。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国务院出于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决定将交通大学内迁西安。彼时,郑守淇、盛剑霓夫妇已经先后在交通大学任教。他们一直都在上海成长、求学和生活,从未踏足过遥远的大西北。从上海到西安,盛剑霓从不觉得辛苦,并且很快就适应了新环境:"虽然学校迁到了西安,但校园里还是熟悉的同事和学生,而且为照顾师生口味,食堂也准备了南方风味的食物,没有后顾之忧,人心安定。"郑守淇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参加我国第一台通用电子计算机的研制,2017年获中国计算机学会颁发的"中国计算机事业60年杰出贡献特别奖"。盛剑霓教授长期从事电气工程研究和教学,曾获"全国电气工程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汪应洛、张娴如夫妇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2)

汪应洛: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张娴如:原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教授

1954年,两人登记结婚,婚礼还未准备,汪应洛被安排前去哈尔滨学习管理研究生课程,并从零开始学俄语。一年多后,他回到上海,两人这才有了第一张完整全家福。1956年,她调回交通大学机械系。此时,国家提出"西迁"政策,两人一致支持。1958年,他们抱着2岁大的儿子汪时奇,带着机械系实验室所有设备,踏上去往西安的列车。在此后平静的岁月里,两人一心都扑在工作上。1984年,在汪应洛的倡议下,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在原管理工程系的基础上重新建立。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如今的交大管理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管理科学的重点学科,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周淼东、徐婉珠夫妇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3)

周淼东:原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徐婉珠:原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徐婉珠和周淼东是江苏宜兴的老乡,也同是俄专学院的校友, 1957年,徐婉珠被调往交通大学西安部分工作,两个人终于将爱情升华为婚姻,西安交大是他们爱情开始的地方,更是事业开始的地方。对于他们来说,那段岁月,承载的不单是彼此相濡以沫的点滴爱情,更有并肩奋斗的雄心壮志。

锁铮、顾骏声夫妇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4)

锁铮:原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顾骏声:原西安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1956年,锁铮和顾骏声一同分配至西安交大外国语学院工作。当时教学材料与人才都严重匮乏,老师上课都要背个录音机给学生们练听力,而且基本都是100人左右的大课,每节课都要用嗓子喊,直至今日,锁老师的嗓子依然不太好。刚好俄改英,学校正兴起一股学英语的热潮,很多学生都要考英语4、6级甚至托福;但是大部分人底子都比较薄弱。两位老师与外国语学院众教师独创了英语1、2、3、5级考试。现在谈及当时的工作,锁老师总是感叹,工作虽不易,却有取之不竭的坚持和热情。

史维祥、蔡祖端夫妇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5)

史维祥: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教授,我国流体传动与控制研究领域的开拓者,著名机械工程专家。

蔡祖端:原高教研究所副教授。

史维祥与蔡祖端夫妇,自结婚以来一直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正如蔡老师所说,"在婚姻中,相互支持、帮助、宽容很重要,要为彼此着想,想对方所想,急对方所急。"

北京大学教授一生结了9次婚(这6对夫妻都是交大教授)(6)

沧海桑田,你伴我身边,足矣。大树西迁,你随我扎根,幸也。60多年来,"西迁伉俪"们为人才支援西部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用行动塑造了西迁精神的文化基因,演绎着独特的"交大情怀"!

欢迎选择西安交通大学深造,更多资讯请关注头条号:西安交通大学研招办

部分素材来源于西安交大新闻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