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棵松树)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棵松树)(1)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造境,有写境。“并且指出造境与写境也就是理性的浪漫与写实,在大家之笔下很难区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作诗填词如此,写文在大家之笔下同样如此。写文之大家必在其笔下造合乎表现其思想之境,那些看似简单粗略的,不经意中其实多为神来之笔。

《西游记》中造境写境更是无处不在。我们说吴承恩先生要借唐僧师徒西行取经故事写胸中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觉之佛性慈心,要显吴先生普慧众生大乘之慈悲,必然会把小乘的缺陷袒露给众生观,在前面我们说了《西游记》前七回主写的是小乘之道,那么小乘之境在前七回必然无处不在。

何谓小乘?

乘,车、舟。小乘,通俗说,就是独轮车、独木舟。佛家的小乘追求的是个体的了脱生死,与大乘的普度众生是不同的。大乘就是中国儒学的进则兼济天下的兼济,小乘更像是儒学的退则独善其身的独善。

大乘追求的孟子笔下的“众乐乐”,小乘则是独乐乐。小乘就是“独自登筏,尽力撑开”和“独自个依前作筏”之“独”,追求的是“不伏阎王老子所管”,“躲过轮回,不死不灭,与天地山川齐寿”,是悟空口中的“似这般可得长生么?”

佛教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思想一样,都有从追求个体的修行圆满,发展到对普世救赎价值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佛教传入中土,从早期的小乘到大乘佛教,在中土社会的广播是外来文化融入过程,也是中国儒学文化自身兼济天下文化的补充和融入。

就如同传统道学思想在追求修身养命的长生外,同时还逐渐发展到对治国保民之术的追求。如同长春真人丘处机应成吉思汗邀请讲述长生之道后说的,“修身养命要妙之道传之尽矣,其治国保民之术,概陈梗概,其用之舍之,在宸衷之断耳。”

修身养命治国安民道与术,自己决定。道学从追求赤松子王乔的化道成真到治国保民,佛学在中土的个体的了生断死到普度众生的救赎普世,其变化都是和儒学兼济天下的天下观思想深入人心有关。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棵松树)(2)

《西游记》前七回主要写的就是小乘的长生之术。吴先生要展示大乘的妙用,先把小乘的果报展示给众生观。要显小乘的果报,自然先将小乘的境界显现在众生的面前。

要写小乘的果报,必然笔下处处是小乘的法。法由心生,各种法就是各种境界的表现,境自然也是心的自觉与不自觉的反映。吴本《西游记》前七回写小乘的果报,自然也就在这七回中无处不体现小乘的境界,小乘的法。

小乘佛教是通过个体的修行持戒,来达到个体的自我超脱了生断死,包含着世俗说的长生术,也就是悟空一而再再而三的“这般也得长生么?”之内容。

在前七回中,我们随处可见传统中国文化里表现长生和修炼长生的元素以及修炼的方法,诸如仙桃,松柏,金丹这类,这些东西融通表现小乘佛学的思想合为一体共同构成小乘的境界,表现小乘的法。

王国维道“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也。”一日,须菩提祖师问悟空,你到我这里有多少时日了。问的是时日,悟空答道,“弟子本来懵懂,不知多少时节。只知道灶下无火,常去山后打柴,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

山中不知岁,洞中无年月。祖师问时日,悟空不自觉说出的话就是朝思暮想长生小乘的表现。灶,在传统世俗中国文化中是年的表现。灶神祭祀就是传统中国年神祭祀,农历腊月廿三、四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称名祭灶,祭灶表示一年的结束。

悟空的口中的吃饱桃表现的就是不同于传统中国儒道文化的佛教纪年的概念,名为佛腊。桃,传统中国文化中认为它是五行之精。能够压服邪气,制服百鬼。

所谓压服制服本质就是能够规避消除灾祸,获得长生。中国年文化中“桃符”用来避邪就是这种原因。桃成为长生文化中的符号元素就是桃在文化中避邪因素。

《山海经》有逐日的夸父,这位英雄死后他的手杖化为邓林,邓林就是桃林。逐日,是为了去除灾难,化的桃林是为了滋养人民延年益寿。蟠桃园里的蟠桃吃了能够成仙了道、霞举飞升,长生不老,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就是长生文化的体现,这种文化的根源来自《山海经》里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来不死之药。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棵松树)(3)

所谓不死就是长生。而表示长生就是不知多少时节的永年存在,岁的长久。桃这个概念作为长寿的元素表现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桃通常成熟于夏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山势高耸往往又让桃子成熟稍微延后。大体桃子成熟正是佛教文化中的佛年结束的时候。

佛教纪年不同于华夏一族的纪年,《景德传灯录》说佛祖释迦摩尼佛周穆王五十二年壬申岁二月十五日涅槃的,佛灭度的时间历来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有前544年,前486年多种说法,灭度的月份日期同样如此。

《大唐西域记》“佛以生年八十,伏舍佉月后半十五日入般涅槃,当此三月十五日也。”后僧徒操办佛的后事一直忙到七月,这个时间正是印度的雨季,佛灭度后僧徒从忙碌后事到纪念宣讲弘扬教义,慢慢形成僧徒在这几个月坐禅修行安居的传统,安居又称坐腊或者叫坐夏。

《大唐西域记》“故以四月十六日入安居,七月十五日解安居也。“后世弟子和信徒就把七月十五作为佛腊的结束,七月十六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所谓“夏腊即释氏法岁也。”悟空不自觉的“吃了七次饱桃”其实就是吴承恩先生展胸中佛学锦绣,步步显佛境给众生看,让众生悟。

“见一山好桃树,我在那里吃了七次饱桃矣。”也是王国维说的“有我之境。”“有我”,小乘也。

境界有出入,有有无,有大小,有虚实,有造写毁抹,有失得等……

悟空打破祖师之谜,三更进了师门,得了祖师长生之秘传。后又得祖师传变化之学,腾云之术,心灵福至运神练法,通了七十二变,会了筋斗云。

一日,悟空在师兄弟怂恿下抖数精神,卖弄手段道,“众兄弟请出一个题目,要我变化甚么?”大众道:“就变一棵松树吧。”怂恿卖弄,一念染尘,失了清净。

松,佛家有偈“千年竹,万年松”,凌霜耐寒傲岸欺雪,从来就是个人修行超脱个人生死追求长生的象征。“人中有老彭,犹木中有松柏”。

老彭指的是寿享八百岁的彭祖,是人中长寿的代表,也是修行者追求的目标。“岁寒,然后知柏之后凋也”。岁寒,如同人生的苦厄,只有学习体悟人生的大智慧,洞析人生苦厄的根源,超脱生死无有烦恼,获得圆满,所谓“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也。

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由来(为什么孙悟空变成一棵松树)(4)

悟空得祖师真传,通了七十二变,会了筋斗云。在修行者眼中已是大造化。得此造化,众师兄弟一说,悟空自然要在众前显摆一回。

“悟空捻者诀,念动真言,摇身一变,就变作一颗松树。”这棵树悟空变得好,吴承恩先生赞道:“郁郁寒烟贯四时,凌云直上秀贞姿。全无一点妖猴像,尽是经霜耐雪枝。”

好手段,好猴儿。大众齐夸。喧闹声却惊动祖师。“祖师急拽杖出门来”。为何要急?悟空和大众的行为破了修炼的境界,失了修行的体段。

中国小说发展演变的过程,受佛教文化影响较大,特别是传统的话本小说,文体表现形式受佛经影响较深。唐人小说,宋元话本的昌盛和隋唐佛教大兴有着不可切割的关系。

大部分的古典小说多可以看着是一部佛经。现代人研究古典小说,多从现代文化角度断裂看古典的文化环境,很少能够看到古典作品是依托于古典环境而产生形成,古典小说的写法又多采取佛经的写法。

像《石头记》如果把它看成一部佛经,那么《石头记》就很好能够理解了,许多看似复杂的东西就会豁然开通。《石头记》如此,《西游记》更是如此,比如《西游记》中文诗相间就来自于佛经文偈相间的写法,《华严经·华藏世界品》中文偈相间就是典型。禅理佛义之写境通篇贯之,不作细评。读者可以细细品之。

“我也不罪你,但只是你去罢。”祖师为什么要驱赶悟空出门呢?

变松的卖弄,是《六组坛经》僧惠明口中的“我为法来”的法。一变之下,本来面目顿失。法是衣,法身也为衣身,显法即是显衣传,欲得法者必求衣,求有得失,失则衣身不存,长生就会是壁里安柱窑头土坯水中捞月。大厦倾倒大雨浸透或是人力加害终成幻影。

禅宗六祖惠能在得到五祖弘忍大师传顿教(相对于佛教中主张渐修)及衣钵后,五祖道:“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传本钵,师师密传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如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

佛法传授是以心传心,通过修佛者自身的觉悟来达到了生脱死的解脱。佛本就是自性本体,见性明心。衣钵是佛法的证信,就如同佛经多篇的开端“如是我闻”。显法就是显衣的存在,就会引起争端甚至生命危险。这就是祖师须菩提口中的担忧,“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的性命又不可保。”

毕竟小乘的修行是追求个体的了生脱死,少具有利他性,更不用说普世的救赎。小乘的师承师授内容自然也是追求长生和自我的超脱。悟空的众前卖弄,卖弄的更是历代祖师的道术佛法。正所谓:“千年竹万年松,枝枝叶叶尽相同,为报四方玄学者,动手无非触祖公。”

作者:塘边四爷,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