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1)

朗诵/宁津融媒体中心 主播 司书翠

图/网络 文/综合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字数相同,结构相同,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对联的独特表现形式。这点从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三国时:“四海庆安澜,铁柱宝光留十字;万民怀大泽,金炉香篆蔼千秋”,便可窥见。而对联之所以会呈现出这样的表现形式,主要便是因为骈文与律诗是对联的两大直接源头。

本文所说的上联:“天若有情天亦老”,它的出处就是唐代诗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当然,李贺的这句诗实在太有名,不仅被作为对联的上联,还经常被直接引用到诗词中。譬如,伟人在《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中就有“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的名句。

除此之外,李贺这句诗还被当作成语,用来形容强烈的伤感情绪,也指自然法则是无情的。言归正传,李贺在写出“天若有情天亦老”后,就有很多文人雅士以此为上联,以求下联。但是结果却是无人能够对出,直到200多年后的宋初,诗人石曼卿在一次赠友联中,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2)

金铜仙人辞汉歌

【唐】李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3)

《金铜仙人辞汉歌》是唐元和八年(813年),李贺因病辞职由京师长安赴洛阳途中所作的一首诗。它的主要内容是借助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王朝的兴亡之感和身世之悲。全诗共十二句,根据诗意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李贺慨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

即汉武帝当年炼丹求仙,梦想着长生不老,但还是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倏然离去,留给世间的不过是茂陵荒冢而已。曾经宫殿内外,车马喧嚣,如今只有画栏内的桂树依旧香气飘逸,三十六宫却早已空空如也,只有苔藓布满各处。古今对比,物是人非,所表现的就是诗人对韶华易逝,人生短促的慨叹。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4)

中间四句为第二部分,主要是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它的意思是说,当魏国官员强行把金铜仙人拆离汉宫,从长安千里迢迢迁往洛阳的时候,它深感霜风凄紧,因为只有朝夕相处的汉月陪伴着它走出汉宫,一想起往日的汉武帝,它便流下了如铅水的泪滴。我们说金铜仙人本身是无情之物,只不过是因为它见证了刘汉王朝的昌盛到衰亡,所以诗人赋予了它款款深情。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5)

最后四句则是第三部分,主要写的便是金铜仙人出城后途中的情景。即城外通向咸阳的古道上,也只有枯衰的兰草为它送别。上天如果有情,肯定也会因为悲伤而变得衰老。一同远行的还有金铜仙人手中的承露盘,在荒凉的月色下尽显孤独缥缈。眼看着长安渐渐远去,渭水的波涛声也越来越小。由此可见,金铜仙人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6)

这就印证了诗人李贺的心境,即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的苦闷、悲伤之情。而为了表达此番心声,李贺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表露,无疑技高一筹。尤其是“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句,设想奇伟,它有力地烘托了包括自己和金铜仙人艰难的处境和苦闷、悲伤的心情。当然,它也包含了王朝的兴亡之感,因为自从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便一蹶不振。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辑:李珊珊

吟唱诗词、陶冶情操,每晚9点,51听《诗词鉴赏》,与您共赴诗词盛宴。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7)

《诗词鉴赏》

有声音频 图文解析

由山东广播电视台以及山东省17地市广播频道,知名优秀主播录制,大型诗词赏析专栏。

吟唱诗词、陶冶情操,《诗词鉴赏》与您共赴诗词盛宴。

天若有情天亦老上联下联(天若有情天亦老)(8)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