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本让自己心态平和的书(一本指导人生的书籍心流全书浅析)

选一本让自己心态平和的书(一本指导人生的书籍心流全书浅析)(1)

我本来以为《心流》这本书会跟《刻意练习》一样,讲方法论,讲舒适区与拉伸区,讲如何快速到达心流状态,然后用大量的实例来论证阐述,但万万没有想到,这本书的立意远非如此。

与其说这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不如说这是一本指导人生的书籍,从心流这个角度,来阐释什么是幸福,如何维护内在秩序,更是从意识、意图、资讯、注意力、精神熵的角度解释我们的日常行为,从心流的角度解释美食、音乐、写作、阅读等活动背后的逻辑,以及告诉我们如何对待工作、人际、挫折等,这其中很多观点都让我感到惊艳:

1. 我们幸福的来源在于对人生的掌控感。

我们出生在这个世界,很多东西无力改变,只能被迫着往前走,但也有些时候,我们会觉得有能力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而不被莫名其妙的力量牵着鼻子走。在这种难得的时刻,我们会感到无比欣喜,这种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说得更贴切些,是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这就是我们所能想象的最接近所谓“幸福”的状态。

2. 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人的欲望永无止境,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工具书,即使这些方法真的管用,能够让你变得身材苗条、人见人爱、有钱有势那又如何呢?通常你会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起点,有一连串新的欲望,跟过去一样不知满足。真正能带来满足感的不是苗条或财富,而是肯定自己的人生。

提高生活品质是一件永远没有尽头的苦役。其实只要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觉得愉快,设立新目标也没什么不好;但问题就在于一般人总把所有心力放在新目标上,不能享受现在,也因此与知足的快乐绝缘。

3. 成年人的困境

我们小的时候总以为长大了一切就会好起来,但长大了,来到成年人的生活后,却发现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我们迟早会面临一个疑问:“这就是一切吗?”

我们过往相信的价值观开始崩溃,我们感受到了虚无。如果一个人不靠信仰支持,试图仅凭自己的力量去追求幸福,很可能会从极致的生理快乐,或社会公认的最具吸引力的事物着手。因此,财富、权势与性就成为他们奋斗的主要目标。

但在无法同时满足太多要求的挫折之下,有些人干脆投降认输,躲进自己的小天地,沉迷嗜好甚至是酒精,娱乐和消遣活动纵然能使人暂时忘记根本的疑问:“这就是一切吗?”却不能提供答案。

除非个人自觉担负起责任,否则不可能摆脱这种困境。当旧的价值观与制度架构不足以提供支持时,每个人都必须运用现有的工具,为自己塑造有意义的快乐人生。

4. 深沉的快乐

深沉的快乐是严格的自律、集中注意力换来的。

5. 享乐与乐趣是不同的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动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换言之,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而乐趣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在网球赛中险胜,通过考验证明自己的能力;阅读一本书,发掘新观点;在谈话中发表过去甚至不自知的观点——这都是乐趣横生的事。谈成一笔竞争激烈的生意,或做好任何一份工作,乐趣自在其中。这些事在进行的过程中,谈不上什么享乐,但事后回想起来,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说:“真有意思!”而且,盼望一切能重演。经历过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体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

享乐无须耗费精神能量,但乐趣必须运用高度的注意力。换言之,享乐可以不花力气,只要大脑特定中枢受到电击或药物的刺激,就能产生享受的快感;但是打网球、看书、谈话,若不全神贯注,就会觉得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

6. 我们的感官需要刻意训练

身体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产生乐趣的潜力,但很多人都忽视了这种力量,因此从不运用自己的体能装备,把身体制造乐趣的能力束之高阁。感官不加训练,就只能提供混乱的资讯。生涩的动作漫无目标而又笨拙,迟钝的眼睛只能看见丑陋无趣的景象,没有音乐感的耳朵听见的多半是刺耳的噪声,粗糙的舌头也只能辨识平凡的味道。如果任由身体感官萎缩,生活品质充其量只能勉强及格,有时甚至相当苦闷。但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身体所能,学习为肉体感官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现象就会一扫而空,变为充满乐趣的和谐。

7. 我们的心灵状态是混沌的,所以我们害怕独处

正常的心理状态乃是混乱一片。在既没受过特殊训练,外在世界又没有值得注意的目标时,一般人集中思考的时间很少能超过几分钟。

我们很少注意到自己对心灵的控制力竟是那么薄弱,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如脱缰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除非一个人知道如何整顿自己的思想,否则注意力一定会被当时最棘手的事件所吸引:它会集中于某种真实或想象的痛苦,最近的不快或长期的挫折中。精神熵是意识的常态——一种既没有任何作用,也不能带来乐趣的状态。

为了避免沦入这种状态,一般人当然急于用任何能到手的资讯填满心灵,只要能转移注意力,不要沉溺在消极的情绪之中就好。这也说明了为何人们花大量时间看电视,尽管这么做毫无乐趣可言。比起其他的刺激——阅读、与别人交谈、发展嗜好等,电视最能提供持续且易得的资讯,帮助观众整理注意力,而所需要的精神能量又非常少。一般人看电视时,不用担心游移不定的心灵强迫他们面对私人的问题。不难想象,一个人一旦确定了克服精神熵的策略,再要求他改弦易辙就很困难了。

8. 生活的品质

心流研究一再证实,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以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

9. 精神熵的背后原因

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为觉得该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觉能做到的比环境许可的更多所引起的。这种现象只有在一个人同时考虑多个目标,不同欲望发生冲突时才会出现;只有在一个人不仅知道自己是什么,也知道自己能成为什么时,才会发生。一个体系越复杂,变通的出路越多,就越可能出问题。心灵的演进正是如此:处理资讯的能力越强,内在冲突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面临太多要求、选择及挑战,我们会觉得焦虑;但太少时,我们又觉得厌烦。

10. 思考自己所谓的人生计划

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生计划分为真、伪两种。真人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只要选择足以代表这个人真正的感觉与信念,他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伪人生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这么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