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写尽江南景色美风物美女性之美)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描绘苏州之美,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这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三首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这首组词是白居易晚年住在洛阳时回忆苏、杭一带美好风景写下的。全词小巧玲珑,清新明丽,着力于江南春景的诗情画意的描绘,使人赏心悦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起笔着一“好”字,对江南的秀丽风光充满了无限深情。“旧曾谙”三字,表明是在回忆,既点题,又深化了热爱之情。这是概括的追述。接着是具体生动的描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对偶的句式,比喻的手法,对江南水乡春天的诱人景色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你看,旭日东升,江畔的花儿红艳夺目;春风送暖,满江的春水显得格外碧绿。寥寥十四字,就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江南风光的画卷。引起读者对江南心驰神往。“能不忆江南”既照应首句,又引起下文。

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写尽江南景色美风物美女性之美)(1)

第二首紧承前首结句“能不忆江南”,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这两句是说,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偌大一个杭州,可忆的情景当然很多,而按照这种小令的结构,却只能纳入两句,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是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东西是什么呢?不用说,浙江潮和月中桂子,就是杭州景物中最有代表性的东西,而作者也对此感受最深。

这两句词,都有人有景,以人观景,人是主体。所不同的是:上句以动观静,下句以静观动。

“何日更重游?”末句是说,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这首诗仅就作者的内心活动而言,已蕴含着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哲理,值得人们深思。

第三首,追忆苏州往事。“江南忆,其次忆吴宫。”这句是说,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把镜头移向苏州。

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写尽江南景色美风物美女性之美)(2)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这两句是说,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美丽的芙蓉。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

不说忆苏州而说“忆吴宫”,既为了与下文协韵,更为了唤起读者对于西施这位绝代美人的联想,读到“吴娃双舞醉芙蓉”,这种联想就更加活跃了。

“早晚复相逢?”末句是说,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以此作结,留下不尽的韵味,无限的思念。

这三首词,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大“联章”诗词中,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白居易对江南美景的赞美(写尽江南景色美风物美女性之美)(3)

每一首的头两句,都抚今追昔,身在洛阳,神驰江南。每一首的中间两句,都以无限深情,追忆最难忘的江南往事。结句呢?则又回到今天,希冀那些美好的记忆有一天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因此,整个组词不过寥寥数十字,却从许多层次上吸引读者进入角色,想象主人公今昔南北所经历的各种情境,体验主人公今昔南北所展现的各种精神活动,从而获得寻味无穷的审美享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