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1)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故乡》…他的著作,不知串起几代人的语文课本,他的彷徨呐喊,激荡在每一个国人心头。他,永远的民族魂。今日,鲁迅诞辰135周年纪念日,重读先生笔下的“小人物”。世界早已不同,可有人说,“好多人读着鲁迅,却做着鲁迅笔下的人。”

△配乐/林海 - 杨柳 & 城南旧事组曲

《故乡》

(节选)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2)

△《鲁迅故乡》画家吴冠中 绘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3)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枝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祝福》

(节选)

“我真傻,真的,”她说,“我单知道雪天是野兽在深山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大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他是很听话的孩子,我的话句句听;他就出去了。我就在屋后劈柴,淘米,米下了锅,打算蒸豆。我叫,‘阿毛!’没有应。出去一看,只见豆撒得满地,没有我们的阿毛了。各处去一向,都没有。我急了,央人去寻去。直到下半天,几个人寻到山坳里,看见刺柴上挂着一只他的小鞋。大家都说,完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果然,他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可怜他手里还紧紧的捏着那只小篮呢。……”她于是淌下眼泪来,声音也呜咽了。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4)

这故事倒颇有效,男人听到这里,往往敛起笑容,没趣的走了开去;女人们却不独宽恕了她似的,脸上立刻改换了鄙薄的神气,还要陪出许多眼泪来。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孔乙己》

(节选)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5)

△画家程十发 绘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

“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阿Q正传》

(节选)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6)

△漫画家丁聪 绘

阿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Q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Q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7)

△漫画家丁聪 绘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8)

△漫画家丁聪 绘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他,永远的民族魂!

“只要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

迟早会与鲁迅相遇。”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9)

鲁迅〔1881.9.25-1936.10.19〕,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7岁时,戊戌变法;30岁,辛亥革命;38岁,五四运动;40岁,中国共产党诞生;50岁,九一八事变……他“弃医从文”,手写中国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他“解剖自己”,“寻求民族灵魂根柢上的全面觉醒。”

1918年,“鲁迅”这个名字第一次见之于公众,带来的就是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把四千年的中国历史概括为“吃人”二字,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五四运动前后,他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谈及自己的杂文,鲁迅说,“不敢说是诗史”,但“其中有着时代的眉目”。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10)

△漫画家丁聪 绘

毛泽东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一生致力于鲁迅研究的社科院研究员张梦阳认为:“鲁迅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其最显著的特点,正在于他对中国的社会心理,对于中华民族的灵魂,特别是对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所造成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心理,具有极其深刻、透辟的分析和批判。可以说,敦促中国人从‘瞒和骗’的大泽中猛醒,实现精神的真正解放,是鲁迅终生奋斗的目标!”/整编自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等

敢和他对视(对着他照镜子)(11)

△鲁迅 1936年10月摄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是他的赤子深情。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是他的似水柔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是他的呐喊激情。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是他的江湖豪情。

“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他的开拓热情。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的一生至情。

点击「写留言」谈谈你读过的鲁迅

图皆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