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

江西地名研究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陕西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陕西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以陕西省为例探索古今县的命名的某些规律)

陕西的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我们,获取更多地名资讯

关注

二、有关人事方面的命名

(1)用以表示祥瑞或祈福的命名

以表示祥瑞或祈福命名的县,为数至伙,竟多至八十五处。这显示出历代封建王朝希冀长治久安的愿望。这样的县名迄今仍有十余个沿袭使用。这是长安、凤翔、宝鸡、麟游、扶风、绥德、安康、宁陕、镇安、定边和靖边。这里还应该包括西安。西安为明清两代府名,现在仍以之作为市名。为府为市,皆不同于一般的县。不过习用已久,与县名颇相仿佛,所以这里也可附带论及。西安置府虽为明初事,其名实本于元代的安西路。安西、西安名字颠倒,仍都显示希望一方安定的意思。长安设县自西汉初年开始,设县以前,长安仅是秦时乡聚的名称。然秦始皇帝之弟成蟜封为长安君,则已非普通的乡聚,更何况入汉之初还保存有秦时的离宫,是这县的命名正如其字面上所显示的具有长治久安的意义。凤翔置县为唐时事,当时与县并置的还有凤翔府。凤翔府辖有岐山县。据往古传说,歧山之上曾有凤凰飞鸣。府县名称的取义,皆当在此。宝鸡亦唐时所设的县。据说春秋时期,当秦文公之世,有陈宝鸡鸣之瑞,故以为名。麟游也是唐时所置的县。据说就在唐时,这个县内曾经获得白麟,因而就添置了这个县。扶风,本是汉时的右扶风,与郡同为一级。唐时改为县名。汉时,右扶风与京兆尹,左冯翊同称为三辅。京兆为京师所在地,冯翊是翊辅京师,扶风则是扶持风化。这自然是当时王朝一种期望了。后来由郡一级的名称改为县名,意义还应该是一样的。绥德县本为西魏所置县,历隋至唐皆因而不改。此绥德县当在今清涧县境,与今绥德县不同。今绥德县是由明清时的绥德州改称的。而明清时的绥德州又是沿袭唐代的绥州。唐初始建这个州是因为“百姓归化”。由州及县,含意应该是相仿佛的,显示出当时王朝对当地绥靖安抚的意思。安康县和绥德县一样,也是历经变迁的。今安康县是清代初年作为兴安府治而设立的。在此以前本来还有一个安康县,在今县之西汉阴县境。这个旧县是西晋时设置的。当时流人已经众多,这个县就设有戍所,以“统领流杂”。安康这个县名的取义,也应该与此有关。宁陕和镇安皆在秦岭山中。设县的时期虽前后稍有不同,设县的作用却差相仿佛。今宁陕县的前身实为清代的宁陕厅。宁陕厅始设于嘉庆年间,乃是分长安、盩厔、洋县、石泉、镇安五县边境设立的。其时清朝犹在盛时,然衰象已经显露。秦岭群山不仅横贯陕西中部,且近在西安之南,清朝就视之为全陕安危所系,设立这个县,并以宁陕命名,可见其重视的程度。镇安设县早在明代中叶。在此群山中设县,也说明其地位的重要。靖边和定边两县皆置于清代,然明代已有靖边营和定边营。清代盖因明代的营址改为县治。靖边营和定边营皆在长城之下,正如这个县所显示的,是绥靖和安定边地的意思。这里还应该提到安塞县。这不县在战国时秦长城之下。长城本来就是边塞。宋代与西夏对抗,因在此地筑安塞堡,后来就因堡设县,而称为安塞县。

现在的横山、志丹、子长、柞水四县是近几十年改名的新县。其旧名分别是怀远、保安、安定和孝义。怀远、保安、安定三县的名称和绥德、安康、镇安三县的命名是有相似的意义的。孝义县的名称更显示岀儒家思想的影响,这样的县名也不在少数,下文将一一论及。

陕西省曾作过一些王朝的都城:都城所在地自然和一般的县有所区别。都城命以嘉名除过显示其王朝长治久安的愿望外,且可以显示它的壮丽宏大,不同于寻常的县邑。长安作为都城的名称,沿袭许久,正是这样的意义。长安之外,还有万年、大兴、咸宁、常安等名称。以万年为县名,远在汉初。其地乃在今临潼县北。为由栎阳改名的。楚汉战争时,咸阳已毁,长安未建,汉高帝曾居于栎阳。栎阳虽无都城的名称,实际上却已是都城的所在。称这样的县为万年,应和长安有相同的含义。北周时移万年的县名于长安城中,就长期与长安并列,共为都城的名称。大兴和咸宁也是一样的。万年、大兴、咸宁三个县名递相改易,长安虽也有两次改祖常安,但都是暂短的岁月。这里失去都城的地位后,长安还曾改为大安,万年也改为大年,为时都非很久。后来一直以长安、咸宁并称。咸宁省去后,长安独擅其名。只是治所一再改易,已非汉唐的旧规了。

自西汉始设二辅,以左冯翊与右扶风并列,取其翊辅京师。扶风后来用作县名,延续使用以至今日。冯翊后来也用作县名。其故地在今大荔县。这两个名称沿革虽各不相同,然当时王朝借此以显示对于地方官吏能够安定一方的期望,却是一样的。准此而言,则唐时所置的敷政和宏风两县,隋时所置的顺政、北魏所置的政和诸县,都应有同样的意义。

今县有名宁陕的,这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县名取义是为了安宁陕西。这样相似的含义,在以前旧县中也还是有的。战国时秦国所置的宁秦县,北周所置的宁朔县,都应是同一的命名格式。而北魏所置的魏平县,唐时所置的唐固县,西魏所置的魏宁县,武周时所置的武安县,则更以王朝的名称或帝王的姓氏作标志,其本意尤其明显。

然以前的王朝并未忘情于所谓祥瑞徵兆,随时以之作为县名。现在的凤翔、宝鸡、麟游都是这样得名的,这在前面已经论述过了,此外,还有一个真符县。这个县本名华阳县,以唐代中叶在当地尚山,获得玉册,因而更改了县名。那时,据说新丰县有山涌出,因改新丰为庆山县,其意义也是一样的。此外,当时还置了一个昭应县。据说地近昭陵,数有徵异,故以名县画。

用祥瑞徴兆为县名,自会取得欺骗世人的作用。可是这些王朝,却还假借人民的名义,作进一歩的蒙蔽。北魏曾置安民县,隋时也置过利仁县,唐代更置过宁民县。明代所置的怀远县,则有怀念远人之适。至于西魏所置的开疆县,唐代所置的开远县,则除了怀念远入之意外,还有开拓彊土的含义。

至于一般表示祈福的县名也还不少。这样的县名多在陕北,以北魏至唐初一段时期所置的较多,并因时而有所增减。这一时期,陕北一隅兵争较多,社会也难于骤趋安定。各王朝对于当地能够长治久安的期望,也就随着有关郡县的命名而显示出来。这样命名的县,在今横山县境内有德静县,在今米脂县境内有抚宁县和定戎县,在今绥徳县境内有西魏所置的安宁县,隋吋所置的延福等二县,唐时所置的开善等四县,还有金时的义合县四;在今清涧些境内有唐初的安故等四县和金时的怀宁等二县;在今安塞县境内的有北魏的永丰等二县,唐初的全义等五县;在今延川县境内有西魏的文安县和唐初的义门与修文两县;在今延长县境内有西魏的广安和义多两县,在今宜川县境内的则有由北魏到隋代的安平等五县。

以这样命名的县,在关中是不多见的,但并非没有。那时曾由凤翔县析置出一个天兴县。天兴与凤翔两县并置,意义是很明显的。西汉时设于今大荔县境的怀徳县,唐时设于今耀县的永安县和设于今周至县的宜寿县都可能是这样命名的。

陕南这类县名虽不如陕北的繁多,却超过了关中。今宁强县有大安镇,本为元代的大安县,后梁时曾称长安为大安。这里的大安县自然不能和长安相比拟,但地当蜀口冲要之区,以大安为名,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

今西乡境内有西魏的怀宁县和北周的怀昌县。今石泉县境内有东晋的长乐县和北周的永乐县。唐代更在今汉阴县设立过宁都和广德两县。唐代还曾在今镇安县境内设立过安业县。隋时在今白河县境设立过丰利县。这些县名各不相同,实际上都应是出于同一的命名方式。

(2)用以表示帝王陵墓及神祠的所在地

现在陕西省有一个黄陵县。它的得各乃是由于传说中黄帝的陵墓就在这个县中。这个县本来是名为中部貝,是晚近为了纪念黄帝才改称的。现在乾县的命名可以上溯到乾州。乾州置于唐末,正是由唐高宗的乾陵而得名的。

至于前代这类县名,以汉代为多,如霸陵、南陵、杜陵、长陵、安陵、阳陵、平陵、茂陵、昌陵和云陵都是,另有万年县和奉明县也都是因陵墓所在而得名的。前者是汉高帝父太上皇的陵墓所在地,后者为史皇孙的奉明园所在地。

唐代帝王陵墓所在的县虽不用陵字为县名,然奉先县和奉天县实际上也是因为当地的陵墓而设置的。

其以神祠为县名的,秦时有好畤县,汉时有鄜县,唐时则有明堂县。

(3)用以显示故国的所在

在今陕西省始设县之前,省内各处还杂有许多诸侯封国这些故国虽久已绝祀或天亡,其国名却往往为后世沿用作县名。现在的韩城、鄠县(户县)、商县和南郑诸县,其得名的由来可以远溯到商周时期。今韩城县乃是西周春秋时韩国的故地。现在的户县,据说是夏代有扈氐的旧地后来改扈字为鄠字,近又改鄠为户。现在的商县,据说本为商朝祖先居住过的地方。商县之南有商南县,其名称的来源,应与商县有关。今南郑之名可以远溯到西周灭亡之时,那时郑国东迁,一部分遗黎越秦岭南徙,其居处就成了南郑县。原来的郑国本在华县。郑国的人虽东迁南徙,其故地却长期称为郑县。

今宝鸡县,汉时曾置虢县,这是西周时虢仲的封国。汉时于今武功县置县,也是古国的故地。秦国在春秋时曾于今长安县设立过一个杜县。这个杜县乃是西周时的在国。正是由于这里曾经有过杜县,后来就之有了一个杜城县。今汉中褒城镇,旧为褒县,乃是周幽王所灭的褒国的故地,后来褒城县的得名也是由于褒国的缘故。

(4)本为某些部落的旧地,因而沿袭旧称,作为县名

陕西省内在历史上曾有不少部落杂居其间。时过境迁,原来的部落早已不复存在,可是旧称未泯,假竟成为后来的县名。现在的大荔县,追溯原始,当地于春秋战国时曾为大荔之戎的居地。清代置县时就远取这个部落的旧称,为新县命名。川陕交界的宁强县,这是晩近才更改名称的一个县。它的本名应是宁羌县。这个县名显示出当地曾经是羌族活动过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吴堡县,其得名的缘由,也有人以此来解释的。

用这种方式命名的以前旧县,最居北方的应是汉时的龟兹县。其故城当在今榆林县北。龟兹本为当时西域三十六国之一。龟兹县的设置是为了安置移居于当地的龟兹降人的,北魏时于今绥徳县西置大斌县。为什么叫做大斌?据说是取“稽胡怀化文武杂丰"之义。南北朝时今山陕冋黄河东西,稽胡居地至广,大斌县实际上只是一隅之地。西汉于今甘泉县附近置雕阴道,于今黄陵县西置翟道。按照汉时的制度,县中有“蛮夷”的称道,则这两个县都应为部落聚居之地。翟道之翟,就是狄字,所以后来北魏再置这个县,就改称狄道县。北魏于今礼泉县置宁夷县。由这个县名看来,当时曾有一些部落在这里居住过。现在的临潼县,秦时曾置过一个骊邑县。县名骊邑,正是因为它本是骊戎的故国。前面曽提到过战国时秦国所置的下邦县。称为下封,是对上都而言的。如果舍去上下的方位不论,则这个县原是邦戎的居地。

这样的县在陕南还有一个仇池县。这是西魏时所置的县,当时是析汉曲县设立的画,而汉曲县就是现在的略阳县。仇池本在今甘肃成县,东晋时为氐人杨茂搜所据地。后来氐人长期据有现在的略阳县及其附近各地,仇池县就是在这样情况下建置起来的。

(5)在一些城寨乡聚设县即用原釆称号为名

陕西省内有一些县本来就是城寨或乡聚,设县之后就因袭所在的城寨或乡聚旧有的名称为县名。追溯其得名的缘由,当探讨所在的城寨或乡聚名称的本意。譬如前面已经说过的陕北佳县的名称就是例证。今佳县一名是由葭县简化字形而来的。而葭县的得名有人以源于宋代的葭芦川寨。当然这样的说法也不是亳没有根据的。不过葭芦川寨的名称又从何处得来的?就不能不使人滋疑。但如果进一步推究到葭芦川寨旁的葭芦川,又进一步推究到葭芦川中心盛产的葭芦草,则此一问题当可豁然而解。不过有些城寨乡聚名称的含义并非都能恰当地作出解释,只可暂以其所在的城寨乡聚的名称作为县的命名的依据。

这样的县名在现在还有长武、彬县、眉县、兴平、西乡诸县。长武置县,始于宋时。当地本有长武城,为一方要塞。宋吋就在这个城池的基础上另建这座新县。今彬县的彬字本作邠,彬为简体字。而邠为早周时的城邑。邠县建立虽晚,却是自有渊源的。今眉县的眉字也是简体,其字本作廓。廓也是西周时的城邑,秦时因这个故城置县。至于兴平县的得名则是由于唐代中叶在这置过一个兴平军。就是现在的西乡县,原初也应是一个乡聚的名称。据说这个西乡县本来还曾以南乡为名。县名虽有改易,实际上都是沿袭旧称。

像这样命名的旧县还是不少的。这里应该首先提到一些在两周秦汉的旧城所设的县。北魏时曾在今岐山县设置过周城县。这里是周人旧居,本是就有周城这样城邑曲。西晋时也曾在今宝鸡市设置过蒯城县,至迟这个地方在西汉初年已经见于记载。再往东去,今白水县有汉代所置的衙县。这个县本是春秋时的彭衙邑。白水南邻澄城。这里是汉时的徵县,而徵县则是春秋时的北徵。

魏晋以后,在一些城寨置县的也不少。如今府谷县境的建宁县,今佳县境内的通秦县,今米脂县境内的嗣武县,今子长县境内的丹头县,今略阳县境内的武兴县和长举县,今勉县境内的西县,今西乡县境内的丰宁县,皆是在旧日的城寨基础上建立的县,其中大部分都是沿用旧来的名称的。

其次,有些县原来本是当地的乡镇亭聚,置县后不再另取新称,就以原来的乡镇亭碧的名称为县名。这样的县在今神木县境内的有汉时的鸿门县,在今佳县境内的有北爵时的中乡县,在今绥德县境内的有西魏时的延陵县,在今清涧县境内有唐时的凤乡县,在今宜君县境内的有唐时的升平县,在今岐山县境内的有北魏的平阳县,在今西安市境内的有秦时的芷阳县,在今大荔县境内的有西魏时的武乡县,在今汉中县境内的有蜀汉时的武乡县,在今山阳县境内的更有北魏时的阳亭县。

(6)以始置县时的年号为县名

这样的县各在陕西省共有四个。现在的淳化县就是因此得各的。淳化县始置于宋太宗淳化四年,县名也因之釆用淳化二字。乾封县(今长安县南)始置于唐高宗乾封年间,乾元县(今镇安县北)始置于唐肃宗乾元年间,就分别用这两个年号作为县的名称。后来到后汉隐帝乾祐年间乾元县改称新县名就用的乾祐这个年号。

(7)以曾设于当地官职或有关的封爵为县名

在陕西现在的县中还没有这样命名的,但在以前还是不少见的。

今兴平县在唐代前期曾经改称过金城县。这是因为那时唐中宗送金城公主前往吐蕃,在此分别,遂改县名以为纪念。今华阴县东北,西汉时曾设过一个船司空县,就是因为当地驻在一代专管船舶的船司空的官员。现在镇巴县以前曾长期称为定远县。这是因为当地在东汉时是班超的封邑,而班超的封爵就是定远侯。

这里还应该提到留坝县,明清两代虽曾经在这个地方设官置吏,然改成县治,则在民国初年。它的得名据说是因留侯张良辟谷于境内的紫柏山的缘故,今其下有张良庙,地当往来通衢,为旅人所重视。不过前代他志尚未见有记载,颇有傅会之嫌。

(8)县经移徙,仍用旧名

现在陕西的各县中至少有五个县名是地方经过移徙而仍沿用原来的名称。这五个县是富平、略阳、绥德、武功和安康。前两个本来分别是设在现在的宁夏和甘肃,经过移徙,把原来的县名带到本省来。后三个本来都是在陕西省内,县名未改,只是地方早经移徙,不是初设县时的旧规。

富平,为西汉所置县,本来设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吴忠县西南,几经移徙,移到现在的地方,仍称为富平县略阳,也是西汉所置县,本来设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西,也是后来移到现在的地方,仍称略阳县。同为移徙,过程却略有不同。富平虽然几经移徙,原来的县各却一直保存使用,没有更改。略阳的县名中间却隔了一段时期才又复用旧称。

绥德,为西魏所置县。这个县并不是现在的绥德,而为现在的清涧县。宋时废省。就在这个些废去后不久的时候,宋朝设立了一个绥德军。这个绥德军的名称分明就是用的绥徳县的旧名。可是这个绥德军却设在唐时绥州的旧址里,而不是原来的绥徳县。后来绥德军经过一些改变,就成了现在的绥德县。旧绥德县却成了现在的清涧县。

武功,西汉所置县。这个县本来设在今眉县境,其壤地似北不过渭河,后来一再迁徙,迁到渭河以北,今武功县虽仍因袭旧名,其辖境却又南不过渭河。

安康县为晋时就曹魏的安阳县改称的,其故地乃在今汉阴县境。这个县到唐代中叶就已改称汉阴县。安康县重新建置是在淸代中叶。清代置安康县时同时省去汉阴县,以其地并入安康县。这样,虽然前后两个安康县中间隔了多年,实际上应是一脉相承的,只是辖境向东移了。

象这样地区经过迁徙而仍沿用旧名的县,在以前的旧县中还是不少的。

北魏和唐代皆置朔方县。朔方本西汉时旧县,其故地当在今内蒙古河套,而北魏的朔方县则在今清涧县境,唐代的朔方县又在今靖边县北,皆距原地远甚。北魏又有渠搜、广武、沃野、临戎诸县。渠搜、沃野、临戎三县,皆西汉朔方郡旧县,在今内蒙古河套,广武则在今山西代县。北魏广武、沃野两县已移至今延安附近,临戎更南移至今宜川县境,至于渠搜可能就在今靖边安塞诸县间。唐初于今延安和宜川两县间亦侨置有云中、榆林、龙泉三县。既云侨置,当非其地所固有。凡此诸县的建置时期都不是很长。这里所可以提到的应是肤施县。肤施县远在秦时已经有了,其故地乃在今榆林县南,两汉以后,废置巳久。至隋时再置,却移于今延安,迄于民国,皆因而不改。

这样命名的旧县,关中也有几个。汉魏之际的怀德县和泥阳县就是较早的两个。怀二德县本在今大荔县境,这一时期向西移徙,移到今富平县境,而泥阳县则是由今甘肃宁县向东移徙,移到今耀县境内的。北魏移置的县更多,有白土、三水、高平、灵武、郭县、阴槃、苑川诸县。今泾阳县有云阳镇。这里原来是云阳县,云阳县省并后才改成镇的。推求原始,云阳县先后就有两处,除过这里的一处外,另一处在今淳化县境。今淳化县境的云阳县乃是西汉时所置,北魏时经过移徙,才改置于此。

陕南这样命名的旧县也不在少数。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东晋和刘宋南齐所侨置的。侨置的县基本上皆无实土,和上面所说的各县不尽相同。虽说无实土,侨置的县和当地实土的县还是错综并存的。东晋时的侨县在今汉中县的有原在关中的兰田、杜、鄠、郿、武功五县,在今安康县的有原在商洛的上洛和商县,在今石泉县及其附近的,有以巴汉流人立的晋昌郡所辖的长乐等八县。到刘宋时,在今汉中县的侨县竟多达四十二个,这时今石泉县的侨县都集中到今安康县里去,遂使在今安康县的侨县增加到十一个。在今汉中县的侨县,其原来的治所除关中一地外,大部皆在今甘肃境内,另外在今山西境内的也有一处。在今安康县的侨县,除过以巴汉流人所置的各县外,其余原来的治所却都在今商洛地区。到南齐时,情况虽稍有变化,基本上仍相仿佛。至于这些侨县的具体名称,则有《宋书•州郡志》和《南齐书•州郡志》在,无烦一一罗列了。

南北朝时,汉水上游也是南北两方面争夺相当剧烈的地区。东晋和刘宋南齐的侨县到北魏、西魏时大体都已省并,不过也不是毫无残存的。

这里还应该提到与此相近似的一种命名方式:已移徙的县虽仍沿袭旧名,但却在原来的县名上添加了一个“新”字,以示和原来旧县相区别。西汉时在今临潼县境所设的新丰县,应该是最早的一个。新丰县自是对丰县而言的,地方不同了,就以“新”字相区别。北周时在今礼泉县境设置过新畤县。由于附近曾经有过好畤县,这个县就以新畤为名。

(9)因避封建王朝帝王的名讳而更改县名

在历代封建王朝时,帝王名讳例须回避,不得妄相称道。有关县名也皆随例更改。这样的县名有的随着原来王朝的覆灭而再度改动,有的却沿用下来,未再有所变迁。这样改名的县以隋时为最多,计有中乡、城中、中部、褒中和广明,广安、广寿七处,因为隋文帝的父亲名忠,中忠音近,属于嫌名,所以有中字的县名都须改动。中乡为北周所置之县,在今佳县境。隋初改为真乡县,迄至宋初才废。城中为北魏所置县,在今清涧县境,也是在隋初改为城平县的。这个县到北宋初年废为城平镇。现在的黄陵县,本是后秦时所设的中部县,还在后周末年就已改为内部县。因为隋文帝在那时就掌握了政权,先行改名的。这个县到唐朝初年又恢复了故名,仍称中部县。褒中县故地在今汉中县西,本是西汉以来的旧县,到了隋初也由于相同的原因,改为褒内县。不过稍后又改称褒城县。迄至晚近才并入江中和勉县。隋文帝之后是炀帝,炀帝名广,所以几个以广字为名的县也随着更改。广明县在今安塞县北,本是北魏时设的县,就是因为避隋炀帝的名讳,才改为金明县。这个县隋末曾经废省,唐初复置,还是称作金明县。直到北宋时,才废县为寨。广安县就是现在的延长县。这是西魏时的旧县,同样的原因,到隋初改为延安县。隋末也曾经废省,唐初复置,还是称作延安县。唐朝中叶,才改称延长县。广寿县就是现在的永寿县。这个西魏的旧县,在北周末年就已改了名称,而且一直沿用到现在。

次于隋朝而改名较多的为宋代。宋时先后因避讳改了两个县的名称:一为义川,另一为贞符。义川县就是现在的宜川县。这个西魏时的旧县,因为名称犯了宋太宗赵光义的名讳,而改称宜川县。从那时起一直沿用到现在。贞符县为唐时所置的县,在今洋县境内。由于宋仁宗名祯,贞祯音近,就改成真符县。虽然改了县名,北宋末年还是废掉了。

隋和宋两个王朝以外,北魏、金、明诸代都各有一县为此改名。北魏改名的为下邦县。因为北魏道武帝名珪,邽珪音近,所以下邽县就改称为夏封县。金时所改的为武功县。因为金显宗名允恭,功恭音近,因而改武功为武亭。明代还改洛南县为雒南县,这是由于避明光宗常洛的名讳而改称的。明光宗在位虽仅一年,然以洛南作雒南,却历数百年未再改动。直至近年始再写作洛南。

这里还应该提到的,是由于避讳的缘故,当代的一些地理书中,竟往往改写前代的地名。北魏时曾于今延川县置了一个安人县。这个县在隋时曾经废省,可是《元和郡县志》记这一段往事,却改称安人县。这分明是因为唐太宗名世民,所以改民为人,以显示有所回避。象这样因避当代的名讳而更改前代有关地名的记载,是不少见的,并不限于《元和郡县志》一书。

(10)由于字的音形变异,县名也有更动

县名虽没有更改,但由于字形的变异,实际上等于更改了县名。而同音异形的字在县名的应用上更是习见不鲜。这样的县名最北的一个当数到北魏的敷城县。敷城县和洛川县在当时隶属于敷城郡。这里本是秦汉时鄜县的旧地。所以敷城的敷字应是鄜字的讹误。后来到隋时就改敷为鄜,成为鄜城县。富县之南的铜川市,北魏初置县时,本作铜官,北周时去掉铜字旁侧的金字,遂成同官县。今铜川的名称乃是又一度的更改。铜川以东的合阳县,本是秦汉时的旧县,战国和秦时都作合阳县汉初还是一样,大概是稍后才改成郃阳的。合阳县西邻澄城县,本是汉代的徵县。徵之音为惩,而惩澄同声,后入误以为澄,至迟在北魏时巳经如此。这样取名的县,在关中还有一个围川县。这个唐代所置的县就是现在扶风县。它的得名由于县南的洋川水。洋川而作围川,说明当时已经有此讹误。

陕南的凤县在北魏时曾置过梁泉县。这个梁泉县当时又称凉泉县。显然是因为梁凉声近的缘故。凤县南的略阳县境,北魏时还曾设置过一个明水县,可是到隋唐时却改称为鸣水县,而不再作明水县,当是明鸣声近,有所改易。就在明水县的近旁还有一个长举县,也是北魏时设置的。这个县本来称作挂举县,而不称作长举县,也是到隋时才更改的。汉江中游的旬阳县,以前曾长期称作洵阳县。这个县本是秦汉时的旧县,原来就是作旬阳县的。旬阳县境内唐时曾设过闾川县。这个县也有称作驴川县的。

近年来,以一些县名用字较为生僻,为了简便起见,别用音近的字,或用形似的字,以相代替和这里所说的命名方式相近似,所以一并提及。这样的县有佳县(葭县)富县(擲县)、彬县(邠县)、旬邑(桐邑).千阳(湃阳)、眉县(廓县)、礼泉(醴泉)、周至(懿匡)户县、(鄂县)、合阳(郃阳)、勉县(沔县)、旬阳(洵阳)等十二县。

(11)由于纪念革命先烈而更县名

这是以前不可能有,而现在不可能无有的一种县的命名方式。这在陕西省内就有两个;一为志丹县,是由保安县改名的;一为子长县,是由安定县改名的。前者用以纪念先烈刘志丹同志,后者乃是纪念先烈谢子长同志的。

上面所说的县都是可以略知其命名的方式和县名的意义的。不过还有五十个县名由于含义晦涩不清,不易知其命名的初意。只好阙疑,探微索隐,敬待来哲。这样的县始置于秦汉时的有栋阳等十三个,始置于北魏时有广阳等十五县,始置于西魏北周和隋时的有洛邑等十三县,始置于唐时的有齐明等七县。

文章作者:史念海

文章来源:《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第1期

选稿:周辰

编辑:刘家瑶

校对:洪珊

责任编辑:刘优华

欢迎来稿!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来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众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