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身为名僧却精通道教经典)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三)支道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道教不为人知的故事?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道教不为人知的故事(他身为名僧却精通道教经典)

道教不为人知的故事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三)支道林

谈到中国传统的宗教问题,无非就是佛教和道教之间的那点事。历史上,历朝皇帝几乎都有过尊奉一方而贬斥另一方的举措;现在看来,这两家也好像互相对立,武侠小说里也动不动就是今天少林围攻武当明天峨眉包圆三清的情节。虽然比不上西方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之间混战数百年的惨烈,道教和佛教间存在巨大分歧,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在中国道教和佛教的幼年期,他们本是和平共存的。被后世尊奉为高僧的人,同样也可以是著名道士,其代表人物就是支道林。

按中学历史书的说法,佛教早在东汉就传入了中土。这话不算错,但是当时佛教还没像现在这样生根发芽,甚至还成了蛊惑民心的代名词。翻开梁人作的《高僧传》,可以看出,早期的高僧全部来自印度。反之,当时的道教倒是经过张角、张鲁等人的发扬光大深入人心,再加上魏晋玄学的影响,使得强行和黄老之术扯上关系的道教市场颇广。

因此,横空出世一位支道林也就不奇怪了。

支道林本来姓关,后来因为隐居于支硎山才改姓的支。他出生于公元314年——正是五胡乱华最惨烈的年份。有关他的籍贯,有人说是陈留,也有人说是河东。就我个人观点来看,我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河东还有另一位关姓的名人。

不过这都不重要,因为长大成人的关遁一直生活在南方(不知是跟着衣冠南渡一起过来的还是本就出身在江东)。少年时的他因为形容俊秀,被多位名士称道。而他不以为意,毅然决然在自己二十五岁那年舍身佛寺,成为一名僧人。

虽说成了和尚,但支道林可并不只会苦念佛经。相反,他对道家的著作非常有研究。有一天他被邀请去参加清谈,讨论的是《逍遥游》。他作为其他宗教人士,本来不说话,而当别人得出“各自释放天性就是逍遥”的时候,他却举手反对:

不然,夫桀跖以残害为性,若适性为得者,从亦逍遥矣?

此语一出,立经四座。而后支道林又回家亲自注解《逍遥游》,其批注一出,在场的其他名士无不惊艳,由此,支道林也迅速名声大振。就连当时一等一的名士谢安、王羲之,也不得不叹服于他对道教经典理解程度的精妙。谢安甚至公开表示,即使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也得不断精进才能有和支道林比较的资格,足可见他对支道林的推崇。

当然,如果支道林只会注解《庄子》,那他也就不能称之为高僧了。对于他来说,给《逍遥游》作注是业余爱好,真正的主业,还得是注解佛经。他先后注解了《安般经》、《四禅经》等佛经,又亲自撰写了《即色游玄论》、《圣不辩知论》、《道行旨归》、《学道戒》等佛教论文。他的佛学造诣,也被认为堪比古代印度著名高僧马鸣、龙树。

支道林的盛名也得到了朝廷的注意,在晋哀帝的多次征召下,他来到建康的东安寺,继续讲经说法。然而住了三年以后,他还是难以忍受京城的浮华和虚伪,于是坚持辞行,跑到东山和老朋友谢安一起隐居去了。谢安后来“东山再起”,而支道林却再没出山。从此以后,他就悠然地在江南各座山中隐居,直到五十三岁那年圆寂。

笔者不是佛教或是道教的信徒,对支道林的佛学或者道学造诣既不了解,也不感兴趣。我比较欣赏支道林的,是他洒脱却又不虚伪的个性。

魏晋时期的各种名士,虽然号称“放飞自我”,却不乏虚假伪饰之徒。而支道林对此类人物是深恶痛绝的,在他给皇帝的求归表上就可见一斑。他自己在生活中,也是该咋咋的,既不过分压抑,更不刻意狂浪。

有一次,别人送了支道林五十两金子和一匹马,支道林把金子施舍给了穷人,把马留给了自己。别人纳闷,说金子可以花,再不济还可以放贷生利,马却还得吃你的草料,为啥要马呢?支道林哈哈大笑:“我只是喜欢它的清荣峻茂而已!”

得知此事后,又有人给支道林送了一只鹤。然而,支道林凝视良久,却把它给放了。别人又纳闷了,鹤不比马更清荣峻茂?支道林叹了口气:“它本是冲天的飞禽,怎么能和我一个地上的俗人呆一起呢?”

除此以外,支道林还为后世留下了一个俗语和一个习惯:

剡山隐居期间,支道林曾开坛说法,也收了不少弟子。面对有些弟子在学习上懈怠玩忽的问题,支道林写下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座右铭》。自此,“座右铭”成为了人生格言的代名词。

在支道林的时代,僧人吃荤与否尚不是问题,全凭自觉,支道林自己也是如此,至少他爱吃鸡蛋,为此还常和自己的师父发生争执。而当他的师傅去世以后,他将一个鸡蛋扔到地上,里面的小鸡破壳而出。这一刻,支道林顿悟,从此再不吃鸡蛋了。

支道林的故事,我们也就讲到这了。笔者首发此文,是农历四月初五;而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四月初四,他圆寂于余姚坞。因此,本文也算是为大师扬名的一篇拙作吧。

死后,无数名人为其哀悼作跋,而我最欣赏的,是宋朝一位诗僧的绝句:

忍寒骑瘦马,双眼碧於秋。

寄语王公道,无钱买沃洲。

讲完了佛道双修的支道林,就该分别讲讲专攻佛、道的宗教中人了。按惯例,先讲讲咱们本土道教的牛人。不过,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