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

公元1080年,44岁的苏轼例行公事上书一封《湖州谢表》,没曾想点燃了一场“乌台诗案”,有数十人遭受牵连。苏轼遭逢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打击,下狱103天险些丧命,幸得王安石帮助和影响力才躲过一劫,被贬为闲散的黄州团练副使。

他家住在黄州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为了自给自足,在不远处的山坡上开垦出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果树,美其名曰东坡,其上建五间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1)

在黄州过了两三年的苦闷日子,苏轼深秋夜里在东坡雪堂喝得酩酊大醉,深夜归家叩门无人应,想来是仆从早已进入梦乡,苏轼站在长江边听着江水滔滔,吟唱一曲《临江仙》: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词的上阕着重叙事,刻画词人的醉态,以动衬静,营造出深夜江边四下静谧的气氛:

这天夜里,苏轼在东坡雪堂里畅快饮酒,喝醉后辗转醒来,又接着喝,也不知醉了几回,步履蹒跚走到临皋家中的时候,好像已经三更了。

隔着门就能听见家中童仆那如雷的鼾声,睡得太沉了,怎么叫门都没有反应。苏轼只好拄着木杖走到江边伫立,静静聆听长江水奔流的波涛声。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2)

“夜饮东坡醒复醉”,也不知醉了几回,醒过几回,反正喝得很畅快、很尽兴。此时的苏轼定然是醉眼朦胧,能走回家中,还知晓三更时辰殊为不易。

站在门口听见仆人的鼾声,知道他睡着了,仍然尝试敲门看会不会醒来,即便没人来开门也毫不在意。那鼾声、江水声,在万籁俱静的深夜里不时地响起,更衬得夜的寂静深沉。

苏轼一不介意醉酒,二不介意时间,三不介意仆人忘记守夜沉睡梦乡,没有气急败坏,反而很有兴致去听江水滔滔,仿佛什么事都无法影响到他的心情,豁达得很。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3)

词的下阙着重词人深思,以及思考之后的顿悟,情愿远离复杂的朝堂,泛舟江海的情怀:

身在官场的“我”有太多的迫不得已,感觉连整个身心都不是我自己的了,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忘却对功名利禄的追求呢?

夜深了,风也静了,水面上的波纹也停止了微小的涟漪。苏轼看着江边模糊的船影,心想:若是乘上那艘小船从此消逝在远方,在烟波浩渺的江河湖海中度过余生也未尝不可!

“营营”形容忙碌急躁的状态,比喻追逐名利;“縠”字读作hú,指绉纱类丝织品,縠纹比喻水波细纹。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4)

聆听滔滔不绝的长江水,苏轼心中泛起无限感慨,仕途上遭受如此巨大的挫折,该从何处去寻找超脱之道呢?《庄子》的哲理此刻给了苏轼很大的启发。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二句化用了《庄子》两处典故,意为人的精气神及形体皆是上天赋予的,做人该当为自己而活,不必为周遭名利场旋转不停。

在寂静的深夜,苏轼低头沉思,豁然开朗,眼前的恬静景色“夜阑风静縠纹平”,正与其心境交相呼应,苏轼忍不住遐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赏析(一曲临江仙尽显豁达的真性情)(5)

将有限的自己融入到无限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思想的解放与自由。从前政治上积极进取的苏轼,自此处世转向消沉的一面。从思想上看,后期苏轼旷达不羁的个性渐渐显露出来了。

我们仿佛听到那位大文豪正在吟唱着:“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心中顿生一股豪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