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祖谦与王阳明 人这一生怎样过

每个人都希望这一生过得很精彩,但怎么样叫做精彩?

要注意到人生的4个阶段,以及4个层面

有关人生的4个阶段,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印度一个传统的观念,可以给我们一些不同的启发。

● 人生的学徒期

在印度传统文化中,把人生分4个阶段:

第一阶段,20岁以前,称为学徒期。

一个人在学徒期,要向老师学习。在印度传统里,从8岁到20岁,12年间要跟着老师学习。这跟我们从小念书上学,一直到念完大学毕业,时间其实差不太多。

印度的学习比较特别,它是一种全方位的全人格的教育。

一群孩子跟固定的老师住在一起,除了学习基本的知识,还学习许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这一点其实跟我们古代的传统很接近,一个孩子跟随老师,不能光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注意到身心灵各个方面的发展。

吕祖谦与王阳明 人这一生怎样过(1)

● 居家的欢乐成就与责任

第二阶段,20-40岁,称为居家期。

所谓居家期,就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阶段。

这个时期你有工作、有家庭,可以提供给你成就、欢乐;同时你参加许多社群团体,可以提供责任。

等于是生命中有欢乐、有成就、有责任,这不就是一般人的状态吗?

但是像这些久而久之,就觉得有点重复而乏味了。

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开始赚第一桶金的时候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自己生命很充实了;

你刚刚成家的时候也觉得很满意,觉得生命很圆满;

或者你参加一些团体,大家相处愉快的时候,会觉得我们是社会的栋梁。

但是久而久之,你就觉得随着年龄慢慢增加,你就会想我要转到何处?

● 住到树林里去

事实上,印度有关人生阶段的分法,与我们现代人已经不太适合。

现代人多数是学徒期、居家期会延长,而后面的林栖期和云游期,可能要到60以后才可能去做。

但后面两个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其实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加以说明。

第三阶段,40-60岁,称为林栖期。

为什么印度人要到树林里面去居住?

因为到这个阶段,你就要开始问自己:

什么是自我?我这一生生命的意义何在?

最后的真实或者存在本身的奥秘又是什么?

这类问题,人们在前两个阶段很难去做完整的思考。而等到退休以后,就要认真想一想了。

所以一个人到退休以后,开始念一些哲学的书、宗教的书,也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些书都会帮助你做比较完整而深刻的思考。

吕祖谦与王阳明 人这一生怎样过(2)

● 精神的云游

最后,60岁以上,称为云游期。

对于现代人来说,这更像一种观念。

就好像当你云游四方的时候,别人看你就是一个老人家,你也不需要到处跟别人交换名片、通报姓名,好像怕别人不知道你过去什么显赫的成就。

这个时候,你要从以前所希望追求的大人物,有名的有影响力的人物,返本归真,或者说返老还童,从老人家又回到小孩子的状态。

要知道,过去所有的成就基本上并不重要。

有谁记得100年以前什么人是领导,什么人是将军统帅,什么人做过什么丰功伟业的事?

重要的是你要为自己这一生去负责任,要想清楚到底此生是怎么回事。

所以一个人这一生不算碌碌无为,一方面要考虑到人生的几个阶段;不能忽略最后那个阶段,要了解自己,了解生命的意义,追求最后的真实,让自己回到原始的情况,回归于自然。

另一方面,一个人要活得充实,还要注意到4个层面,哪4个层面?

● 修养的四个层面

第一,与自己相处。

人活在世界上当然要做自己,你对自己了解吗?

人类从古希腊时代就开始问的,有没有认识你自己?

你这一生,在知情意方面有怎么样的发展过程,有没有不断的提升它的层次,选择正确的方向去发展?

所以对自己的认识一定要有相当完整的一个结论。

第二,与别人来往。

人生活在社会人群中,不能脱离其他人。你跟别人来往应该有什么样的态度?

这方面儒家说得最好:

对自己,要设法约束自己,修养自己,跟别人来往就要讲究“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把自己跟别人两方面照顾好的话,你就可以活得非常充实圆满。

吕祖谦与王阳明 人这一生怎样过(3)

第三,对自然世界或对物质的态度。

人活在世界上,在物质层面的收获是非常具体的。比如,你有了房子、车子,各种资产,包括在社会上的各种地位、名利。

跟这些要如何处理关系?就是要学会约束自己,不要放纵欲望;

要注重简朴的原则,物质世界的所有,以及一切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成就,你都要把它看得淡一点。

第四,与超越界的沟通。

超越界是包括我们的祖先,以及宗教的神明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

人最后总要跨过死亡的门槛,请问你往何处去?

你要修养自己的精神生命,让自己这一生在身体结束的时候,还有地方可以继续去发展。

● 人生难免有悲愿

以上是我们谈到的人生4个阶段和4种层次。

但落实到实际中,我们会发现,某些阶段跟层面不见得会非常完整,怎么办?

其实人活在世界上,要把这一生过得很充实,是很不容易的。

很多人非常喜欢王阳明,他临终前说了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是说他这一生做人处事心地光明,没有什么好再去说的,好像我没有什么遗憾,心地光明,做人处事都凭良知。

吕祖谦与王阳明 人这一生怎样过(4)

但是人们常常忽略了王阳明的另一句话:

“平生学问方才见得数分,未能与吾党共成之,为可恨耳!”

他的意思是说,我王阳明这一生的学问如果有10分,我才做到了五六分,很可惜,没有办法跟我这些同道一起,完成我所有的学问。

这说明什么?

人难免总是有悲愿的。因为没有人能控制自己活几岁,王阳明只活了57岁,是很可惜的。

王阳明的一生绝对可说是碌碌无为的反面了,他是文武全才,对国家社会对学术界都有很大的贡献。

但他最后一方面说我心光明,一方面也还是可惜,他的学问没有做到10分的地步。

所以,才需要我们后人去尽责任,继续学习研究,推展文化往正面去继续发展。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