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烂性结肠炎补充蛋白质(3文聚焦IBS研究新进展)

糜烂性结肠炎补充蛋白质(3文聚焦IBS研究新进展)(1)

糜烂性结肠炎补充蛋白质(3文聚焦IBS研究新进展)(2)

05 月 14 日的《热心肠日报》,我们解读了 9 篇文献,关注:IBS,饮食干预,蛋白酶,胆汁酸,小檗碱,噬菌体,生育力,心衰,促炎饮食 ​​


在基层医疗中,低FODMAP饮食缓解IBS优于奥替溴铵

Gut——[23.059]

① 459名由基层医生招募的IBS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日服用奥替溴铵,或基于智能手机进行低FODMAP饮食干预,持续8周,并随访至第24周;② 干预后第4周及第8周,饮食干预组患者的应答率(根据IBS症状严重程度量表评估)均显著高于奥替溴铵组(62% vs. 51%,71% vs. 61%);③ 饮食干预的疗效优势在符合Rome IV标准的患者中更为明显,女性对饮食干预的应答更高;④ 饮食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显著高于奥替溴铵组(94% vs. 73%)。

【主编评语】

在欧洲,奥替溴铵常用于治疗IBS。在大型医院中,低FODMAP饮食可有效改善IBS症状。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459名基层IBS患者中,相比于奥替溴铵,在智能手机指导下的低FODMAP饮食干预可更好地缓解IBS,且患者的依从性更好。(@aluba)

【原文信息】

Diet or medication in primary care patients with IBS: the DOMINO study - a randomised trial supported by the Belgian Health Care Knowledge Centre (KCE Trials Programme) and the Rome Found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2022-04-28, doi: 10.1136/gutjnl-2021-325821


Nature子刊:IBS中的菌群-宿主互作新机制

Nature Microbiology——[17.745]

① 感染后IBS患者的肠道菌群不同于健康人(如缺乏Alistipes putredinis),伴随由宿主丝氨酸蛋白酶驱动的肠腔蛋白水解活性(PA)增高;② 无菌小鼠的肠腔PA升高,定植健康人的低PA菌群能抑制肠腔PA,而定植患者的高PA菌群无此作用,且增加肠道通透性;③ 补充高PA菌群中缺乏的A. putredinis也可抑制小鼠肠腔PA;④ 机制上,菌群β-葡萄糖醛酸酶(GUS)介导的非结合型胆红素生成能抑制PA,高PA患者粪便中GUS和胆红素去结合代谢物减少。

【主编评语】

肠道蛋白酶介导消化和免疫信号,其活性异常升高会破坏肠道屏障并产生内脏超敏反应,从而可能引起肠易激综合征(IBS)等肠道疾病。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感染后IBS患者的样本,结合小鼠实验,表明肠道菌群通过表达β-葡萄糖醛酸酶,促进生成非结合型胆红素,从而抑制肠腔内的蛋白酶活性;而IBS中的菌群变化使得这一机制出现问题,导致肠腔蛋白酶活性升高。这些发现揭示了调控肠腔蛋白酶稳态的一种宿主-菌群互作新机制,提示靶向肠腔蛋白酶平衡的菌群干预方法,或能用于改善IBS等肠道疾病。(@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al β-glucuronidases regulate host luminal proteases and are depleted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2-04-28, doi: 10.1038/s41564-022-01103-1


曹海龙团队:胆汁酸-肠道菌群互作在IBS中的作用 (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7.624]

① 肠道菌群失调可导致胆汁酸池大小和结构改变,胆汁酸代谢改变可进一步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二者互作共同调控肠易激综合征发病进程;② 可能的分子机制包括法尼酯X受体、孕烷X受体、组成型雄甾烷受体及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5诱导的信号通路;③ 具有IBS诊断前景的胆汁酸代谢标志物包括7α-羟基-4-胆甾烯-3-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胆汁酸代谢菌等;④ 靶向胆汁酸-肠道菌群轴的IBS治疗策略包括饮食调节、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和口服药物等。

【主编评语】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肠-脑互作疾病,其患病率越来越高,且确切病因仍不清楚。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与IBS发病机制有关,此外,在IBS患者中观察到较高的胆汁酸腹泻和胆汁酸代谢紊乱现象。近日,天津医科大学曹海龙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一项最新综述,重点讨论了胆汁酸和肠道菌群在IBS发病机制中的复杂关系,并描述了可能的分子机制,主要是法尼酯X受体和跨膜G蛋白偶联受体5诱导的信号传导。此外,还评估了饮食干预、益生菌/益生元、粪菌移植等靶向调节胆汁酸-肠道菌群轴的IBS治疗策略。总之,该研究为未来靶向治疗IBS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见解。(@九卿臣)

【原文信息】

Bile acid–gut microbiota crosstalk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2022-04-07, doi: 10.1080/1040841X.2022.2058353


吴崇明等:肠道菌群介导小檗碱的降胆固醇作用

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10.479]

① 为期3个月的临床研究表明,小檗碱(BBR)能有效降低血脂,但有明显的个体差异;② BBR降低胆固醇(而非降低甘油三酯)的作用与其对肠道菌群的调节密切相关;③ 另枝杆菌属和布劳特氏菌属的基线水平可以准确预测BBR在后续治疗中的抗胆固醇血症的有效性;④ 小鼠中,非肠道给药或抗生素治疗削弱了BBR的降脂作用,而移植经BBR治疗的小鼠的粪菌可有效防止高脂饮食诱导的高脂血症;⑤ 在缺乏布劳特氏菌属的小鼠中,BBR降胆固醇作用削弱。

【主编评语】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吴崇明和郭鹏、北京中医药大学吴圣贤、中科院微生物所朱宝利与团队在Journal of Advanced Research发表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在小檗碱降胆固醇疗效中的介导作用,且菌群的基线组成或能用于预测小檗碱的个体化治疗效果。(@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 specifically mediates the anti-hypercholesterolemic effect of berberine (BBR) and facilitates to predict BBR’s cholesterol-decreasing efficacy in patients

2021-07-30, doi: 10.1016/j.jare.2021.07.011


南京农业大学:抗细菌感染,噬菌体或优于抗生素?

Microbiology spectrum——[7.171]

① 小鼠感染STEC O157:H7 EDL933后接受恩诺沙星与噬菌体鸡尾酒(含有长尾噬菌体科及肌尾噬菌体科的3种噬菌体)治疗;② 恩诺沙星组与噬菌体鸡尾酒组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100%及90%,而未接受治疗的小鼠在2天内全部死亡;③ 与恩诺沙星相比,噬菌体鸡尾酒可更好地促进小鼠感染后的恢复,包括:肠道致病菌更快清除、炎症标志物表达降低、体重增加、器官重量的相对稳定、肠道菌群稳态的维持。

【主编评语】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STEC)O157:H7血清型对公众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且抗生素耐药菌株的比例不断增加。南京农业大学的汤芳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在STEC O157:H7 EDL933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相比于抗生素(恩诺沙星),噬菌体鸡尾酒的疗效相似(生存率90% vs. 100%),且可更好地促进小鼠感染后的恢复。(@aluba)

【原文信息】

Phage Cocktail Targeting STEC O157:H7 Has Comparable Efficacy and Superior Recovery Compared with Enrofloxacin in an Enteric Murine Model

2022-05-10, doi: 10.1128/spectrum.00232-22


张宏福 赵勇:靶向菌群,改善高脂饮食肥胖雄鼠生育力

Microbiology spectrum——[7.171]

① 高脂饮食(HFD)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进而降低雄鼠的繁殖力,而移植经过褐藻寡糖优化的肠道菌群(A10-FMT),可改善HFD雄鼠的精液质量和繁殖力;② A10-FMT改善了HFD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使拟杆菌属增加、Mucispirillum减少;③ A10-FMT改善的肠道菌群通过胆汁酸-视黄酸途径改善肝脏脂代谢,优化血液代谢组(如增加EPA);④ 这使得睾丸有益代谢产物(如视黄醇和DHA)增加,进而优化了睾丸微环境,促进精子发生,提高精液品质和雄性繁殖力

【主编评语】

肠道有益菌在维持和改善雄性生殖方面有重要作用。然而,菌群改善肥胖及代谢疾病相关的雄性不育的机制仍待深入探索。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赵勇及团队在Microbiology Spectrum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移植经过褐藻寡糖优化的肠道菌群能够改善肥胖雄鼠的肠道菌群,改善肝脏功能和血液代谢组,进而改善睾丸微环境,促进精子发生、提高雄性生殖力。这些发现阐释了肠道有益菌群提高雄性生殖的新机制,为将来治疗肥胖或者其他代谢疾病相关的雄性不育提供了新思路,也提醒人们在饮食方面要健康、营养均衡的饮食。(@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Testis Axis: FMT Mitigates High-Fat Diet-Diminished Male Fertility via Improving Systemic and Testicular Metabolome

2022-04-21, doi: 10.1128/spectrum.00028-22


张宏福 赵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1型糖尿病雄鼠生育力

Molecular Medicine——[6.354]

① 褐藻寡糖改善的肠道菌(A10-FMT)显著降低了1型糖尿病(T1D)小鼠的血糖浓度,提高了精液质量;② A10-FMT改善了T1D小鼠紊乱的肠道菌群,特别是增加了小肠的有益菌(如乳杆菌属)相对含量;③ 这伴随着血液和睾丸代谢组的改善(如,增加了DHA和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有益于精子发生和精液质量;④ A10-FMT改善脾脏和肝脏功能以强化机体环境,进而有益于精子发育;⑤ 移植对照小鼠的菌群也有一些有益作用,但效果较弱。

【主编评语】

临床资料表明,男性生殖功能障碍特别是不孕症是1型糖尿病患者(T1D)的关键问题,因为他们大多数都处于生殖年龄。肠道菌群失调与T1D相关的男性不育密切有关。然而,改善的肠道菌群是否可用于促进T1D中的精子发生和男性生育能力未知,而且有益菌群改善T1D导致的雄性不育机制仍待深入探索。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张宏福、赵勇及团队在Molecular Medicine上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移植经褐藻寡糖改善的肠道菌群,能够改善T1D小鼠的肠道菌群,增加小肠有益菌含量,增加血液代谢物和睾丸代谢物中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的相对含量。改善脾脏和肝脏功能以增强机体环境,从而有益于精子发育,进而对提升精液品质和精子发育进程发挥积极作用。这些发现阐释了有益的肠道菌提升雄性生殖的新机制,为改善T1D患者的精液质量和生育能力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方案。(@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microbiota-testis axis: FMT improves systemic and testicular micro-environment to increase semen quality in type 1 diabetes

2022-04-25, doi: 10.1186/s10020-022-00473-w


饮食质量与男性心衰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7.045]

① 纳入44,525名基线时无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男性受试者;② 929,911人-年追踪期间,共记录803例心力衰竭,包括184例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和181例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③ 调整潜在混淆因素后,未观测到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和精简膳食质量评分(PDQS)与总体心力衰竭及HFpEF的关联;④ 相比于AHEI最高者与最低者,更高的AHEI与较低的HFrEF风险相关,而PDQS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与HFrEF下降20%相关。

【主编评语】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4.5名男性受试者进行约20年的随访后发现,饮食质量与总体的心力衰竭风险无显著关联,但较高的饮食质量与较低的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风险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Dietary quality and risk of heart failure in men

2022-05-03, doi: 10.1093/ajcn/nqac119


郑州大学:促炎饮食或增加全因、癌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Advances in Nutrition——[8.701]

① 纳入15篇文献(共17个队列的397641位受试者)进行荟萃分析,总结饮食炎症指数(DII)与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关联;② 相比于DII最低者,最高的DII与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17%、7%及20%显著相关;③ DII每增加1个单位,与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增加4%、2%及4%显著相关,并呈线性剂量效应关联。

【主编评语】

郑州大学的赵阳团队在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7个队列的近40万名受试者的数据后发现,饮食炎症指数与全因死亡率、癌症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aluba)

【原文信息】

Dose–response Association of the Dietary Inflammatory Potential With All-Cause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2022-05-07, doi: 10.1093/advances/nmac049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aluba,Dale King,一只赵崽儿呀,Akkk,mildbreeze,阿当,Rustypotatis

点击阅读过去10天的日报:

05-13 | 今日Science:细菌在肠道中有何经历?新方法详细记录

05-12 | 张晨虹等Nature子刊:解析菌群生态网络,探索脂肪肝个性化治疗

05-11 | 抗病毒,肠道菌群有何功劳?Immunity深挖机制

05-10 | 国内团队18分综述:详解新冠患者的菌群变化

05-09 | 3篇高分研究一览大肠癌类器官的应用潜力

05-08 | Nature重磅:微生物“人造肉”,环保食品的新宠?

05-07 | 肠-膀胱轴:尿路感染,肠菌有责?

05-06 | 今日Science:少吃、在对的时间吃,小鼠延寿35%

05-05 | 膳食纤维可预防肥胖和相关慢病?17页综述详解

05-04 | 菌群和饮食如何影响抑郁?Cell子刊揭示新机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