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洗澡一个月不洗一次(古代女人与现在女人多长时间洗一次澡)

古代民间女子一般2-3个月洗1次澡有一部分是去河里露天洗,每次都提心吊胆,因为男女不分区其实,不是古人不爱洗澡,有2个原因,实在难以启齿赵飞燕洗澡有很多花样,结果皇帝的一句话,让她郁闷很久,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古代人洗澡一个月不洗一次?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古代人洗澡一个月不洗一次(古代女人与现在女人多长时间洗一次澡)

古代人洗澡一个月不洗一次

古代民间女子一般2-3个月洗1次澡。有一部分是去河里露天洗,每次都提心吊胆,因为男女不分区。其实,不是古人不爱洗澡,有2个原因,实在难以启齿。赵飞燕洗澡有很多花样,结果皇帝的一句话,让她郁闷很久。

“洗澡”的最早记录

古代最早关于洗澡的记载,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里就有“洗”和“沐”的字眼。

此后,《礼记》中对洗澡的频率、作用、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规定。

比如说,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

《礼记·内则》:“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比如,头上有疮,就要洗头发;身上有疮疡,就要洗澡。

《礼记·檀弓》:“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除此以外,《礼记》还特别指出,洗上半身的浴巾和洗下半身的浴巾分开,而且要求男女必须分室洗浴。

《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福浴。”

换言之,曾经有过男女一起沐浴的传统。

以上文献记载都可以表明,古人对于洗澡,最开始是随意的,等到后来,才慢慢有了规矩。

作为礼仪的“洗澡”

在古代,洗澡不仅是一种个人卫生的清洁,更是一种礼仪和社会功德。

面见上位者、进入圣地,都必须沐浴更衣,以表示尊重。

因此,到了汉朝时候,古代官员有了专门的洗澡假——每个月有5天的放假时间,专门让官员去洗澡。

“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来自《汉宫仪》)

这也是最早“休沐”的来源。

在《说文解字》里,对“洗”“沐”“浴”都做了解释。

沐,就是要洗头发;浴就是要洗身体;洗就是洗脚;澡就是洗手。

“沐,擢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说文解字》)

由此可知,洗澡,在古代绝对是个大工程,否则绝不可能给官员放5天假去洗澡,也不可能做出这么详细的规定。

当然了,汉朝为官做宰的基本都是男性同胞,关于洗澡的记录也多是男子。

那么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是怎样的呢?

古代女子洗澡,远没有男子方便。

她们洗澡的频率会严重受到地位、个人习惯、生活地区等的影响。

地位高的贵族

在古代,地位高的女人,通常具备洗澡的条件,一般洗澡频率2到3天一次。

这类人主要是贵族女子,尤其是后宫妃嫔。

她们洗澡是为了清洁,更是为了吸引皇帝,她们把洗澡玩出了各种花样。

赵飞燕

《飞燕外传》中记载,汉称帝每次来看赵飞燕姐妹时,她们几乎都泡在太液池里,上演鲜活美人图。而且,这太液池里还放有西域香料,令人神往,汉称帝止不住夸赞。

“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帝尝私语樊嫕曰:‘后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赵飞燕为了让身上留下香气,费尽心思地把香料放进洗澡水里,然后自己泡在里面。

结果,皇帝说了一句话,就让赵飞燕很崩溃。

“异香不若体自香” ——你身上的香味,再怎么弄,都比不上妹妹赵合德的体香。

“洗澡”的最早记录

古代最早关于洗澡的记载,出现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里就有“洗”和“沐”的字眼。

此后,《礼记》中对洗澡的频率、作用、注意事项都进行了规定。

比如说,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

《礼记·内则》:“三日具沐,五日具浴。”

比如,头上有疮,就要洗头发;身上有疮疡,就要洗澡。

《礼记·檀弓》:“头有疮则沐,身有疡则浴。”

除此以外,《礼记》还特别指出,洗上半身的浴巾和洗下半身的浴巾分开,而且要求男女必须分室洗浴。

《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福浴。”

换言之,曾经有过男女一起沐浴的传统。

以上文献记载都可以表明,古人对于洗澡,最开始是随意的,等到后来,才慢慢有了规矩。

作为礼仪的“洗澡”

在古代,洗澡不仅是一种个人卫生的清洁,更是一种礼仪和社会功德。

面见上位者、进入圣地,都必须沐浴更衣,以表示尊重。

因此,到了汉朝时候,古代官员有了专门的洗澡假——每个月有5天的放假时间,专门让官员去洗澡。

“五日以假洗沐,亦曰休沐。”(来自《汉宫仪》)

这也是最早“休沐”的来源。

在《说文解字》里,对“洗”“沐”“浴”都做了解释。

沐,就是要洗头发;浴就是要洗身体;洗就是洗脚;澡就是洗手。

“沐,擢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说文解字》)

由此可知,洗澡,在古代绝对是个大工程,否则绝不可能给官员放5天假去洗澡,也不可能做出这么详细的规定。

当然了,汉朝为官做宰的基本都是男性同胞,关于洗澡的记录也多是男子。

那么古代女性的洗澡频率是怎样的呢?

古代女子洗澡,远没有男子方便。

她们洗澡的频率会严重受到地位、个人习惯、生活地区等的影响。

地位高的贵族

在古代,地位高的女人,通常具备洗澡的条件,一般洗澡频率2到3天一次。

这类人主要是贵族女子,尤其是后宫妃嫔。

她们洗澡是为了清洁,更是为了吸引皇帝,她们把洗澡玩出了各种花样。

赵飞燕

《飞燕外传》中记载,汉称帝每次来看赵飞燕姐妹时,她们几乎都泡在太液池里,上演鲜活美人图。而且,这太液池里还放有西域香料,令人神往,汉称帝止不住夸赞。

“后浴五蕴七香汤,踞通香沉水坐,燎降神百蕴香。婕妤浴豆蔻汤,傅露华百英粉。帝尝私语樊嫕曰:‘后虽有异香,不若婕妤体自香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赵飞燕为了让身上留下香气,费尽心思地把香料放进洗澡水里,然后自己泡在里面。

结果,皇帝说了一句话,就让赵飞燕很崩溃。

“异香不若体自香” ——你身上的香味,再怎么弄,都比不上妹妹赵合德的体香。

这话,换任何一个女子,估计都忍不了吧。

杨贵妃

和赵家姐妹媲美的,还有唐朝的杨贵妃。

唐玄宗后期,他基本不问国事,平时就和杨贵妃在宫里玩乐、泡澡,一到每天冬天10月份,他就带着杨贵妃去骊山华清宫度假,直到第2年的4月份才会回来。

这期间,他们尽情享受专供两人的温泉浴池。

当然,也有地位高的女人,洗澡只是因为自己爱干净,比如清朝太后慈禧。

慈禧

根据《宫女谈往录》记载,慈禧基本上2-3天就要洗澡1次,并且每次都要几十个伺候,借助一把特质的椅子,上半身和下半身分开洗,耗费几百条毛巾。

关于椅子的样式,《宫女谈往录》中也有记载,制作非常繁杂,而且还能向左或者向右旋转。

“椅子一尺来高,四条腿很粗壮,共有八条小龙附在腿子上,每条腿两条龙,一条龙向下爬,一条龙向上爬。

椅子背是活动的,椅背上两面都有插榫,能拿下来,又能向左或向右转。把椅子背放入插榫里,开关一扣紧,就很牢靠了。

椅子很宽,但不长,为了老太后坐着安全,两边站人又方便,这是专为给老太后擦澡而设计制作的。

椅子下面还有个横托板,是用来踩脚用的。”

用上这个椅子,慈禧可以全程不用动,就让宫女帮自己完成洗澡这件事。

可见,在享受方面,我们还是比不过古人的。

普通民间女子

在古代,洗澡几乎是贵族的特权。

有钱有权的女人,可以随心所欲按照喜好洗澡,但是对于普通的民间女子来说,她们2-3个月都不一定能有机会洗澡。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第一,洗澡的成本太高,一般人家没条件。

宋朝以前,公共浴池尚未出现,普通人家的女子要想洗澡,基本都是用浴桶。

放在现在,浴桶算不上什么稀罕玩意,但是在古代,大部分人家都挣扎在温饱线上,浴桶属于轻奢品,一般家庭很少见到。

除了浴桶,热水也是一个大问题。

古代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如果想要美美地洗上一桶热水澡,至少从河边挑水往返几十次,还要去山上砍柴。

万一住在北方缺水的地方,喝水都成问题,更不用说洗澡了。

到了宋朝之后,公共浴池出现,洗澡的困难情况略有改善。

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有了“浴室院”、南宋临安(今浙江杭州)还有了“香水行”。

一向不爱洗澡的王安石,也被朋友按到了浴室,要求1-2个月洗一次。

《石林燕语》:“王荆公性不善缘饰,经岁不洗沐,衣服虽敝,亦不浣濯。与吴仲卿同为群牧判官, 时韩持国在馆中,三数人尤厚善,因相约每一两月,即相率洗沐定力院,”

据说,王安石不爱洗澡到了什么程度呢?头上都长了虱子了。

而大文学家苏轼,也在《如梦令》中感叹自己去公共浴室搓背的经历:

“寄语揩背人,尽日劳君挥肘。轻手,轻手。居士本来无垢。”

公共浴室的出现,方便了文人,也方便了想要洗澡的民间女子。

只不过,这样的浴室,只出现在了大城市,能够受惠的也只有住在城里的女子。

当然了,也有少量胆大的女子,直接跑到河里去洗澡,这样就省下了浴盆、水和柴火。

明朝《永乐大典》中,就明确记载了这样的状况,即:

“万里长江作浴盆。”

但是,去河里洗澡的女子,毕竟是少数。

在贞洁观念盛行的古代,河中沐浴若是被男子发现了,恐怕就没法见人了。

与其冒着这个风险,倒不如干脆不洗。

这也是古代女子不经常洗澡,最难以启齿的原因。

第二,洗澡容易要命。

古代的保暖措施,远没有现在发达,娇弱女子洗澡,很容易感染风寒。

即便是科技发达的今天,冬天洗澡都容易感冒,更何况古代的医疗条件很不好,看诊吃药的价格,对于普通人家来说非常昂贵。

古代有很多人,因为洗澡感染风寒,一病不起,甚至一命呜呼。

在这种状况下,为了生命安全,古代女子也不会太频繁洗澡。

她们最多随便擦一擦,遮掩一下体味也就可以了。

毕竟,香和臭都是对比出来的,大家洗澡频率相当,味道也不会差太远。

当然,苏麻拉姑作为孝庄的侍女,也是有洗澡条件的。

她不洗澡,主要是因为民族习惯。

苏麻拉姑是蒙古人,而蒙古人一生只洗3次澡——出生、结婚、下葬。

跟着孝庄进了北京后,生活条件改善,她才开始奢侈地一年洗一次。

野史记载,苏麻拉姑每年只在除夕洗一次澡,而且,因为感觉浪费水,她每次都会把洗澡水全喝掉。

当然,也有人单纯不爱洗澡。

比如说东晋的晋元帝,特别不爱洗澡,连续几个月都不洗,最后因为脑袋臭得不行,才勉强洗了洗头发。

白居易也特别不爱洗澡,好不容易洗一次,还特别哀怨地写了一首诗:

“经年不洗浴,尘垢满肌肤,今朝一澡濯,衰瘦颇有馀。”

这首诗的意思,大概是在吐槽,洗个澡都把自己洗瘦了。

其实,别说我们古人了,欧洲中世纪更过分,她们以不洗澡为荣。

在中世纪的欧洲,医生们普遍认为,洗澡会降低免疫力,于是号召大家用干毛巾擦脸,连洗头都要万分谨慎。

伊丽莎白算得上欧洲洗澡最勤快的女子了,因为她1个月就洗一次澡。

总体来说,对于有钱有权的女人来说,她们洗澡的频率完全随心所欲,玩出各种花样也无所谓;而对于普通人家的女子来说,要想洗澡,基本只能是逢年过节、出生结婚的大日。

如果幸运地住在有公共浴室的城市,民间女子也能2-3个月洗1次澡。

至于体味问题——古代谈婚论嫁,不是要求门当户对吗?

如果经济条件差不多,洗澡频率估计也差不多,体味程度也大体相当。

既然大家都一样,那就无所谓难闻不难闻的问题了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