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大师电影只有一个作用(影评分手大师用互联网思维拍喜剧电影)

分手大师电影只有一个作用(影评分手大师用互联网思维拍喜剧电影)(1)

今天自己掏钱去看了分手大师,要说是不是烂片?我觉得,得看是个什么标准。以我的标准,我的回答是:它不仅值回我的31块钱,而且让我觉得赚了,所以要写个观后感,回报一下电影公司。   

那么,我的标准是个啥标准呢?借用最近流行的一个词,就是“互联网思维”。   

这年头,“互联网思维”这玩意儿,是个筐,啥都可以往里装。因而我只能装入我给它的内涵——1,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用户要什么,你就给什么,不要的、或者没搞明白他们要不要的,尽量别给;2,“简单直接”,尤其是你的生产水平有限的时候,就集中满足用户一个需求,或者装b一点说,叫“痛点”。   

这部片被很多人吐槽说“太无聊”、“无厘头”、“没有‘世界观’”,甚至“叙事逻辑不仅低俗,而且粗糙”。看完以后,我认为,说得都对,但我依旧要给它打8分。这8分给的是它让我在两小时之内笑了不下50次、没有打瞌睡以及分享了片中的两个段子换了40多个赞。   

这50次笑里, 有40次要给邓超的表演,他简直是用生命在演这部戏啊:被大弹弓弹到海里去、打火机在大腿根部像爆竹一样连环爆炸、吊在高楼外面各种险怪、跟着水族箱无厘头跳舞、大秀腹肌、在荒岛别墅里吊威亚、跟各种人各种搞怪打斗……尤其是在金星老师的舞台上扮女装跳舞。虽然这些桥段并不新鲜,但邓超以他深厚的演技积累,不仅发挥得惟妙惟肖,而且反差巨大的场景,把喜剧效果都体现出来了。   

再说台词,像“叫春的女孩”、“出国之前你不看攻略吗”、“不成功,便成仁,说的是不成功的人,就是二货,因为仁字就是一个二边上一个人”,诸如此类,虽然不少也是借鉴网络语言改编(二货那个似乎是原创,我以前没听到过,网上也没搜到),但邓超显然没有生搬硬套,而是把它们组合在角色和场景之中。这样一来,观众不是吃网络段子的笑点的冷饭,而是体味流行段子与特定人物、特定场景的奇妙化学反应。   

而且,邓超和俞白眉虽然都不是学导演出身,但在场景设计、镜头使用上却不吝啬,倒不是说他们有什么特别专业和高超的镜头设计,但至少没把电影拍成搞笑台词连成的影院版话剧——比如毛里求斯至少不是三亚,风景观众没见过,觉得新鲜,航拍和特写也比较丰富,能抓住眼球;比如成功学大师办公室的设计,至少不是拿一堆奖杯之类的放在那里就说是个“希望俗的导演的家”,而是放了一个大的水族箱,还有邓超幻想跟鲨鱼决斗的心理描写……   

用互联网思维来讲,这就是“微创新”和“尊重用户”。微创新是说以用户熟悉的体验方式,降低用户成本,但又给用户超出预期的体验效果,提高用户价值,利用明星客串来做背书,也是一样的道理;“尊重用户”就是在不提高用户成本的情况下,处心积虑多给他们一些梗,电影是画面加表演加文学的产品,只要别让用户觉得凌乱或不可理解,就应该把各种手段用充分,而不是说觉得台词够了,画面弱就弱点。   

相比之下,今年年初,某号称“国内最资深喜剧片导演”的作品,通篇抄网络段子,不仅段子抄,连说段子的人也跟网上那些段子的主角性格如出一辙,既无独特的性格,也没有反差对比,表演像小品一样就靠念念台词,镜头设计如电视剧一样只知道对话对切……那你剧组干了什么加工工作?你没有给素材增值,凭什么收用户的钱?更加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那位大导还斥责不满意影片的观众,说人家不懂艺术,说自己能把官员腐败这样的故事背景放在电影里,已经很不容易了。拜托!要看官员腐败的各种奇葩故事还需要去电影院吗?天天守着罗昌平的微博不就好了?   

因而,我打8分,就是给邓超的真诚和努力。他可能在导演领域并不算资深,但我认为他知道一点:当我把影片定位于无聊喜剧的时候,当我知道故事就这样一个内涵的时候,我能做的,就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把“料”备足——台词是借鉴的,那我要加点修改和组合;情节不够搞笑的地方,我要用表演弥补……   

观众花钱看电影,总得图点什么,不是吗?当导演给不了全部的时候,把一点做足,观众也会觉得值,不是吗?    你要装高大上,那就来点观众没见过的高大上;如果没有那个金刚钻,就别装瓷器工,揽点木头活也好啊。我们不能指望每一部电影都是精品,好莱坞影片中像《阿甘正传》、《骇客帝国》、《少年派》那样,从价值观、画面、表演、桥段,都能给观众以收获的,也不是每年都出,类似《变形金刚》这样的影片,不也是看个3D效果和场景嘛,价值观不也是大家很熟悉的嘛,甚至不少好莱坞商业片,情节逻辑也是经不起推敲的。当我们暂时还拿不出好的3D的时候,我们让观众花几十块钱换50次笑,这跟3D特效给观众感官满足,不是一个逻辑吗?从这个角度,我也理解了光线敢把《分手大师》跟《变4》对打——暑期的观众嘛,需求更偏向于感官享受,而不是价值观思考。   

而不少国产导演,偏偏觉得所谓时代性、内涵之类,才是高大上,然而,憋几年又憋不出个真的有时代思考的东西。《陆犯焉识》,时代思考那么好的小说,被拍得这么单薄(当然,有政策限制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诸如此类,还有脸说高大上,甚至去骂观众。都互联网时代了,用过淘宝吗亲?观众是你的“亲”哎,你还骂观众。   

因此,我认为,你要能拍出《霸王别姬》、《让子弹飞》这种能满足用户多个需求、甚至能引发观众反复思考的影片,那是最好;如若不能,比如受困于政策限制、没有好剧本、预算不够之类,那还不如做好一个点,哪怕无厘头、低俗、蛇精病,或者感人、画面美、演员漂亮。    当然,本片还是有几个明显可以提升的地方的:一是开头明星客串的段落太长了,信息量仅限于明星,那些故事其实一般,仅仅明星的价值占不到那么长时间,这浪费了用户的时间,回报不足;二是邓超给自己的戏份太多,如果那些让用户笑的段子分一些给杨幂,就会平衡很多,男女主角戏份不平衡带来的后果是,我到现在都只能理解杨幂喜欢邓超,而想不通邓超为啥要喜欢杨幂;三是光线影业下次还是花点钱租好一点的设备吧,毛里求斯那段好多航拍镜头,明显是低分辨率设备拍了然后上变换的,大屏幕下看着很晃眼,你们这片又不是为电影频道定制,不考虑影院观众的感受吗?    对了,关于我今天给“互联网思维”装的内涵,其实不是我说的,是我之前的老板曹国伟教导我们的。王长田是曹国伟的同班同学,他们在这个问题上有没有共识,我不知道。但从结果看,我能感受到,王长田在尝试这种思维模式,无论是《泰囧》、《痞子戏子》,还是今天的《分手大师》,都是希望做好其中一个点,打到观众。当然,能不能成功,还要看导演是不是真诚努力地做好每个细节了,这方面,徐峥和邓超都付出了极大地努力,前者已经获得了丰厚回报,对于邓超,我们拭目以待。关于王长田,甚至我认为他如果干得好,可能会给喜剧类型片创造一个中国的生产模式。    最后,剧透一下我记忆最深刻的段子,是成功学大师说的:“古语说,不成功,便成仁,这个仁,就是人字边,一个二字。这说明,古人在几千年前就一针见血的指出,如果你不能成功,你就是个二货”。《分手大师》通篇把成功学黑到底了,这话当然是反讽着设计的,他们想说的其实是:天天想着所谓成功的,才是二货。   

这就好比,天天觉得自己高大上、觉得观众是傻b的,才是二货。

文/田品

----------------

【微信搜索:marking-u】没看够?!关注麦格时光公众账号,随时随地分享更多欢乐~

麦格时光,白领生活第一微刊,一枚有态度、爱吐槽、懂幽默、无节操的自媒体~每天为您定制化推荐:言辞犀利的真相解读,人糙嘴黑的良心影评,内涵风趣的爆笑段子,活色生香的深夜福利~

麦格时光已入驻腾讯、网易、搜狐、今日头条、网易云阅读、鲜果多家权威媒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