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旧唐书·魏徵传》记载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魏徵就是一面明镜,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魏徵(580年——643年),字玄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旧唐书·魏徵传》记载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对于唐太宗李世民来说,魏徵就是一面明镜。

玄武门事变之后,曾有人向李世民告发魏徵,说他多次劝李建成先下手为强。为此,李世民召来魏徵,问道:“你为什么离间我与太子?”

魏徵当时官拜太子洗马,算是李建成的手下,因此,他为李建成出谋划策,也是他的职责所在。魏徵是那种敢做敢当的人,哪怕被清算旧账,他也不愿推卸责任,于是他干脆回答说:“皇太子若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

在这种情况下,魏徵还敢说出如此大不敬的话,不得不说,他确实很有胆识。李世民对眼前这位有胆有识、敢言敢当的魏徵,倒是颇为欣赏。因此,李世民非但没有追究魏徵的责任,反而对他委以重任,将其外派出去,专门负责安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旧部。

魏徵到达磁州时,正好遇到一队押送犯人的官军,而被押送的嫌犯,恰恰是太子旧部,也就是魏徵奉命去安抚的人。

在这种情况下,魏徵若下令释放和安抚犯人,那么,他这个太子旧党,恐怕难逃包藏祸心、包庇乱党的嫌疑。但是,若他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又有负圣上所托。

面对这种两难的抉择,一般人或许会有所顾虑,但是,魏徵却毫不犹豫,因为对魏徵来说,他的职责,不是避嫌,而是安抚。他不愿意为了明哲保身,就做出那种不负责任、没有担当的事情,所以,魏徵直接下了赦免令。

在这件事情上,魏徵甘冒被弹劾的危险,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其果敢与担当,诚为可贵。也正因此,李世民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因此心存芥蒂,反而更加欣赏和器重魏徵。

魏徵的担当,还表现在他的直言进谏上。据统计,魏徵向唐太宗面陈谏议的次数,仅记载在《贞观政要》里面的就有五十次,而魏徵呈送给唐太宗的奏疏和谏诤,甚至多达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莫说唐朝,便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也是非常少见的。

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的时候,魏徵曾向唐太宗进谏了一份流传千古的奏章,名曰《谏太宗十思疏》,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时至今日,此文的话语,依旧在众口相传,如居安思危、择善而从、善始善终、戒奢以俭等等。

起初,唐太宗对这份奏章非常欣赏,甚至将其置于案头,以做警醒之用。但是,时间一长,太宗稍有懈怠,渐渐有骄奢倾向。魏徵认为,当君主言行失当之时,臣子若不能直言不讳,便是失职。

因此,担心太宗不能克终俭约的魏徵,在贞观十三年(639年),又写了一份奏章,名曰《十渐不克终疏》,直言指出太宗在十个方面不如登基之初,希望他能改正缺点,继续保持贞观之初的优良作风。

面对魏徵的第二封谏章,唐太宗颇觉羞愧,于是下令褒奖魏徵,并命人将这封谏章书于屏风之上,立于卧榻之侧,从而时刻提醒自己。

魏徵刚正不阿,遇事不喜敷衍,有时候向唐太宗进谏,他甚至不惜面折廷诤,丝毫不给唐太宗留面子,常常让唐太宗下不了台。最严重的一次,魏徵冒死廷谏,直犯龙颜,以至于唐太宗下朝后还余怒未息,恨恨地说:“必须杀此田舍翁。”

话中之意,似乎唐太宗被魏徵“逼急”了,甚至都想砍了魏徵的脑袋。当然,唐太宗并不是真的起了杀心,他只是愤愤不平而已。事实上,魏徵的进谏,虽然偶尔会让唐太宗难堪,但是,唐太宗深知,魏徵所言,句句肺腑,直指要害。面对这种敢言敢当、无畏无惧的忠臣诤友,唐太宗不仅不会杀他,反而还有点怕他。

据传,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妥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魏徵问及此事,唐太宗只能无奈地说道:“实在是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干脆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唐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原本颇为得意,时常耍弄。但是,就在唐太宗玩的正欢的时候,魏徵却说有要事启奏。事出突然,唐太宗只好将鹞鹰藏在怀中,想着魏徵很快就会离开。

谁曾想,魏徵却有意无意地拖延时间,几件不大不小的政事,愣是汇报了大半天。唐太宗虽然颇为着急,但又不好当面训斥魏徵,只能耐着性子处理政务。等事情处理完,魏徵施施然离开,而唐太宗怀中的鹞鹰,却早已被闷死。事后,唐太宗琢磨了半天,恍然大悟,原来魏徵是刻意为之,目的就是想提醒自己,务必勤于政务、切勿玩物丧志。

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魏徵重病不起,太宗感念魏徵的劳苦功高,不仅钦赐无数药膳,而且还特命一位中郎将住在他家中,随时向太宗通报病情。当魏徵病逝之时,唐太宗更是悲恸不已,不仅亲登苑西楼,望丧痛哭,而且还诏令百官为魏徵送丧,并亲自为其撰写碑文,追赠他为司空,谥曰文贞,陪葬昭陵。

由此可见,唐太宗对魏徵的恩宠与礼遇,在整个唐朝历史中,都很少有大臣能与之相比。可以说,魏徵的敢言直谏,成就了唐太宗的明君美名,而唐太宗的容人之量,也成就了魏徵的诤臣之誉。最终,魏徵的直言进谏和敢于担当,不仅为他赢得了身前的富贵荣华,也为他赢得了身后的流芳千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